1968年程潜追悼会上,其妻鼓起勇气开口询问周总理:程潜算什么人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8 09:40 1

摘要:1968年那个春天,程潜与世长辞了。有时候,一个人的离开不光是亲人悲痛,更像给某段历史画上了句号。眼看着他的追悼会,那天地上的罐头和堂里的白花都不是重点,程潜的夫人郭翼青冷不丁地来了一句:“程潜到底算什么人?”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竟让会场里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1968年那个春天,程潜与世长辞了。有时候,一个人的离开不光是亲人悲痛,更像给某段历史画上了句号。眼看着他的追悼会,那天地上的罐头和堂里的白花都不是重点,程潜的夫人郭翼青冷不丁地来了一句:“程潜到底算什么人?”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竟让会场里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谁都想听听周总理会怎么接。这不是寻常的礼节,是切在心口的问号,带着那个年代无数人的不安和埋怨。

有人说,这种场面啊,像是家里大人走了,小孩子忽然问出一个大人都没法回避的问题。大家都等着周总理开口,毕竟,那是那一代人信得过的主心骨。你说程潜这一生,算起来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道不明。君不见毛主席也曾唏嘘地评价程潜:“几十年几起几落,没倒过。”这个评语,不带褒贬,但句句扎心。

其实,说起程潜的出身,他家里本是清末的儒生望族。书香门第,祖辈都盼着他走科举路,能在衙门里混个像样差事,光宗耀祖。可谁料天不遂人愿,程潜年轻时正赶上国门风雨。甲午一北,庚子又遭,八国联军当街放炮的景象,程潜也不是没亲眼见过。他是那种骨子里有点倔劲的人,家里桌上摆着考卷,心里却惦记前线的枪炮声。于是他一咬牙,不当举人了,跑去做兵——这会儿听来不算稀奇,可在当年,是出了大乱子的。

湖南武备学校,程潜是头一批考进去的学生。教官还没等他熟习步枪,就发现这人脑子快,动作麻利。其实同龄人里,另有些“从戎小年轻”,但一到关键时刻,程潜总多点清醒。后来的事,人都知道些,他跟着武装力量一路混到了同盟会。那会儿,谁没想过“救国”?但程潜是真被孙中山拉了进去,两人谈起志业,程潜回味起来,还常自个儿笑着念:“先生一句话就能点醒我,三民主义真是明光。”

反正辛亥革命一爆发,程潜就扎进去了。没什么神秘,大浪淘沙,程潜顺理成章成了讨袁先锋。他倒不是爱闹事,而是对袁世凯那点“问鼎味”最反感。程潜带着湖南士兵抄家伙打袁,每次都冲最前头。日后世道又翻了几层,他又卷进了护国、护法之争。有人说,程潜像一棵老松树,不管政局怎么刮风,他就是不倒。

不过,最能看出程潜性情的,却不是这些“上战场的豪言”,而是他处事的老练。这里,我想插播个故事。抗战初期,程潜当时已经是大区司令,常常要指挥几路大军。那年武汉失守后,国军损兵折将,程潜请来薛岳和孙震等人,大家夜里喝茶,一合计,就是谁顶前线的问题。当时薛岳主战,孙震偏守,两人嘴上各不让步。程潜一句:“现在不是说对错,是救命。”他没有居中调和,而是主动问最怕死的兵先出意见,把小人物的感受也拉进大局。别人都在谈国家,他偏偏会念家国两难。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没架子”的管理,才让士气起得快。

程潜跟共产党也确实渊源不浅。早些年,林伯渠到长沙,程潜不但主动接待,还在背地里帮了不少年轻人。有一回,程潜甚至担保一个地下党员,不为别的,只因看他不像坏人。这在当时,不光是“胆大”,还有点老江湖的识人之明。

你再看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时,程潜反而是最能团结一方的那个。别人关注名利,程潜想着怎么维系人心。毛主席有句道:“颂云人才难得,非要可靠方能合作。”其实双方都想拉拢他,而程潜心里又清楚:谁赢谁输不是最重要,能不能让百姓多活几天才算数。

到了抗战结束后,重庆谈判那阵,毛主席还抽空去程家聊了个通宵。不是说什么上层勾兑,而是坐下来嘘寒问暖。毛主席让程潜去竞选国民党副总统,明面上是参与政治,背后却是缓和风头。程潜一听,就觉着门道深。“上头走动,下头要稳。”最后他没去竞选,反倒在地方做了伏笔。长沙起义那一年,一堆旧部跟着程潜转身表态,那句“喜从中夜挹明光”,老程总念叨。这时的他,已不再是少年热血,而是老谋深算。

程潜投诚后,待遇不薄。毛主席亲自迎接他赴京,周总理也时常散步来说旧话。长沙与北京两头跑,但程潜很少靠功名行事,倒是常担心家乡疾苦。毛主席有次怕他太累,还准许他一半时间留在湖南。这种关怀,不是因为“有多少老关系”,而是对程潜这种几经风雨能屈能伸的性格有了理解。

到了五十年代,程潜又多了一重身份——湖南省长。实际工作里,他是那种能“拍板也能咬牙”的领导。有一次冬天,湖南发生天灾,省委开大会都没人敢担当,程潜拍桌:“救人先!”事后老百姓都念叨他,夸这老人家有“大心”。

再说毛主席请程潜划船的事吧。其实老一辈湖南人都喜欢湖边溜达,可毛主席特意约他一道去,在静水里聊国家和家族。毛主席亲自握桨,谁没觉得稀奇?程潜坐在船上,虽年逾古稀,也难掩激动。两人算是湖南老乡,毛主席还念起自己当初在新军服役那段。程潜也有些感慨,谁能料到那个没啥背景的小兵后来能领袖群伦。

其实到了六十年代末,程潜年老力衰,工作越发吃力。那全年必须在家与京两地周旋,对谁都是煎熬。有一年,程潜向主席请辞省长,说年轻人上阵更好,毛主席却安慰他:“大局稳妥最要紧。”这话说得又人情也有担当。

特殊年代,保护老革命可不是说说而已。周总理那会儿亲定名单,程潜名列其中,真是给他撑了腰。程潜病逝后,追悼会是不是开,领导班子也犹豫再三。周总理没含糊,坚持要办,还亲自通知程潜的老朋友何香凝。追悼会上气氛压抑,连李宗仁、章士钊都赶来了。

还是那句,大局之下,私人情绪往往最真。程潜家里,郭翼青问了那个让人揪心的问题:“总理,我们到底算什么人?”这话不只是问身份,更是问一份安稳。实话说,谁家到了风口浪尖没点担心?周总理不等拖,语调一抬,给大家吃了定心丸:“程潜是革命干部,你们一家是革命家庭。”这话一句出,全场人才松了口气,郭翼青的眼圈也湿了。

你说人这辈子,“几起几落”,最后还是靠一颗初心。程潜和那代人,身上的故事都装不进一篇文章。只留得后人,也许喝着茶,偶尔会想起:这世上,敢于在最危险的时候问出“我是谁”,也是担当的一种。

有时候想,程潜这一生,或许对家国、对自己都不能说什么圆满。但正是这些波折与人情,在风雨过后还能让人想起那句诗:“喜从中夜挹明光。”也许人生的意义,不过如此。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