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引进苏-35现状分析,24架俄制战斗机去留两难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8 10:59 1

摘要:要说苏-35,得把时间拨回十几年前。那会儿东边西边风云紧,F-22已经在太平洋晃悠,F-35也要铺开了,我们这边歼-20刚抬头,还在小批试水,歼-11和苏-27/30撑着天,但再往上得有个“顶门杠”。俄罗斯把苏-35吹得天花乱坠:4++代、机动像舞蹈、雷达探三

要说苏-35,得把时间拨回十几年前。那会儿东边西边风云紧,F-22已经在太平洋晃悠,F-35也要铺开了,我们这边歼-20刚抬头,还在小批试水,歼-11和苏-27/30撑着天,但再往上得有个“顶门杠”。俄罗斯把苏-35吹得天花乱坠:4++代、机动像舞蹈、雷达探三百公里、能挂一堆弹,宣传口径就是“一架打一群”。说句实在的,在那种节点,找个过渡机型垫脚,确实是务实选项。

谈判从2006年磨到2015年,核心就三个:给啥标准、多少钱、技术限到哪。最后是2015年11月26日敲定,24架,外媒普遍说差不多20亿美元。合同一签,俄方交付很快,2016年首批就飞来了,军迷在珠海方向拍到的那次,确实让大家涨了见识。

空军紧接着做了“家法”测试。苏-35的117S发动机推力大,矢量喷口能玩出各种超机动,垂直机动和加速都漂亮,飞控动作那叫一个灵活。高空拉起来,速度也猛。可是真上系统台账,一些短板也摆在眼前:机上还是无源相控阵雷达,体积大、转动慢,抗干扰能力不算强;武器上R-27、R-73那一套,在信息化对抗里不够看;R-77宣传射程挺唬人,实打实的射界、导引头、数据链协同,一对比就心里有数了。你再看座舱,按钮多、触屏少、算力靠进口芯片,算法也不够激进,这些在2010年之后的空战观念里,已经显得“老派”。

这时咱自家的歼-10C、歼-16正好赶上来。歼-10C机翼载荷低、瞬时盘旋凶,近距狗斗它就是占便宜;歼-16的有源相控阵加上远距弹,拉开了就打,讲究的是先看见先锁定先发射。模拟对抗一上,人心里有杆秤。苏-35的优势很明显:高空能量机动、垂直机动、持续盘旋耐力;但航电一代差距,信息化链路薄弱,遇上“体系化作战”就吃亏。

尽管如此,2017到2018年,24架还是陆续到齐,列装后主战场景很明确:东海南海方向,伴飞、巡航、控海面。央视那几年也播过绕岛、联合巡航的画面,苏-35会和预警机、轰炸机配套飞,干的是“硬存在”的活儿。机动优势在这种任务里也有用,抓时机拉高度、抢位、拦截都有发挥。但维护的痛点也跟着来了:它是一整套独立体系,备件、训练、故障诊断,很多要靠俄方供给,周期长、成本高,跟国产体系还不好“对口”,想给它配上霹雳-15这类本土远距弹,兼容改造的工程量不小,实战可用度也得一项项打磨。

转折点大概出现在2020年前后。歼-20开始加速,歼-16、歼-10C成熟,体系网构起来了,数据链、电子战、预警指挥“织网”的效果出来,苏-35自然往后站一站。再加上俄乌战争把很多东西撕开给你看:机动再好,信息化、抗干扰、弹药精确化如果跟不上,飞行员压力就会极大。俄军苏-35在那场战事里损失的消息陆续见诸媒体,不是说飞机不行,而是体系对抗下的短板被无限放大——对手盯着你的数据链、雷达波形“下手”,你还得冒着地面防空去投常规弹,那风险可想而知。这些教训,我们空军不可能不看、不可能不记。

很多人问,那这24架是不是“鸡肋”?我身边有做保障的朋友直话直说:不是。首先,当年真需要一个能顶在前面的机型,买少量顶几年,给国产赢时间,这是算大账。其次,飞了这么些年,飞行员、机务都从它身上“拆教材”——矢量推力怎么配合飞控,发动机在极限包线里什么脾气,雷达和电子对抗怎么互扯后腿,这些都成了国产项目的反面教材和正面参考。你看后来国产大推力发动机、机体隐身细节、雷达抗干扰,他们都说“吃透了别人,再造自己的”。这钱,没有白花。

再说现实运用。2022年那次某高官窜台,网络上先传出苏-35飞越海峡的消息,台防部门当场否认,后来央视账号也做了澄清。外界看热闹,我们看门道:这种节点,谁上屏、谁消失在镜头外,都是战术安排。苏-35有时候挂电战吊舱当“招子”,有时候就安安静静在一线巡逻。军迷圈普遍认为它们主要编入南部战区某旅,长期驻扎在广东沿海方向,任务以海上警戒为主,不抢主角,但绝不闲着。

这几年,国产机的节奏就不用多说了。歼-20的数量、出动密度都上了一个台阶,歼-16成了“多面手”,歼-10C是“尖刀”,三机一体再加预警机、支援机,体系化,才是今天的关键词。舰载这块,隐身中型的新机也在往外走,海空一体的盘子越来越大。在这个盘子里,苏-35的定位很清楚:不扩编,不追加,做自己擅长的海上巡逻与伴飞,补位一些特殊科目训练,用到寿命结束。

你可能还关心国外那点事:俄方这两年还在生产苏-35,对外订单也时不时冒头。伊朗、阿尔及利亚被多次点名,有的国家推进、有的国家因各种压力叫停,像埃及就传出过取消。战场的检验摆在那里,任何买家都会掂量:机体和发动机不错,体系和航电要不要自己再改?要改,钱从哪来、技术从哪来?这其实也侧面印证了我们的路:有选择地引进,但把命脉握在自己手里。

回过头看,苏-35给我们留下的最大启发是“时代变了”。过去拼机动、拼推力,现在拼的是“看得更早、算得更准、联得更稳、打得更远”。一架飞机不是孤岛,它必须是一个节点。苏-35在我们的体系里,节点能力弱了些,所以被边缘化;但在当年的战略窗口期,它又是刚好合适的那块“垫脚石”。如果没有它撑几年,我们能不能更从容地把歼-20、歼-16推上来?很难说。

我最喜欢的一句老话:买教训最贵,但值。苏-35这笔账,大概就是这样。今天看,它有点尴尬——体型大、反射面大,在高对抗环境里不讨巧;可真到了日常巡逻、快速反应的场景,它依旧能飞、能顶、能吓住人。与其把它贴上“鸡肋”标签,不如把它当成一本被翻得起毛边的教材:封皮旧了,里面的知识还在,下一代早已抄在自家作业本上。

来源:渝鲜生大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