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家庭富不起来?读一读刘伯温的6句话,你就懂了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8 09:20 1

摘要:咱们说起刘伯温,可不光是明朝那个“军师托孤”、算无遗策的角色。很多人对他的印象,停留在电视里精明干练、辅佐朱元璋打天下那一面,殊不知,他骨子里其实有个老派的家长气——教人怎么过日子,这个比带兵打仗还接地气。有人说,刘伯温一生的六句家训是明白人都要读一读的,管你

咱们说起刘伯温,可不光是明朝那个“军师托孤”、算无遗策的角色。很多人对他的印象,停留在电视里精明干练、辅佐朱元璋打天下那一面,殊不知,他骨子里其实有个老派的家长气——教人怎么过日子,这个比带兵打仗还接地气。有人说,刘伯温一生的六句家训是明白人都要读一读的,管你几百年前还是现在,做人做家都能用得上。这六句话到底藏了哪些门道?普通人要真学会,家里还能过好么?这里头可不只是教你攒钱那么简单。

不过说到刘伯温的前半生啊,他其实跟多数老百姓过得也没啥两样。青田那个地方,光景本就不算太好。老刘小时候尤其能记事,书读得多,家里穷,饭桌上没几道硬菜。可他有个劲头,别人下了课回家睡觉,他偏要一脑门跑到村边的那条小河边坐着。他说是思考天命,实际上大多时候就在琢磨家里的米袋还能撑几天。

说起刘伯温这个人,很多人只记得他“能文能武”,其实他小时候爱管闲事。书院里他是那种能和老夫子杠上半天、也能和菜市场里的小贩聊一路的人。他有点“闲不住”,听谁在磨刀准备用来卖菜了,非要过去问两句,“这刀钝了是磨得快还是慢?”你要说他纯是读死书的,算是看走眼了。

元朝的天下那会动荡得没边——一会东边闹饥荒,一会西边又说什么金帐汗国来了消息要打仗。老百姓日子很难,家里哪怕节衣缩食,也得时刻防着外面乱兵一冲,家里的锅碗瓢盆都得不保。刘伯温的爹每次晚上都敲着墙说:“家里没积蓄,外面没靠山,这年头就得自己抓点东西。”这话后来给了刘伯温很大触动。

等到朱元璋“崛起”了,情况变了。那阵子朱元璋名声还不算大,青田这地方消息慢,多是茶余饭后大家闲聊时提一句:“你听说那个放牛娃也开始打仗了?”刘伯温刚上了年纪,家里的生活还是没起色,但脑子里已经不满足于“自己有饭吃”,想着要不要蹭一蹭朱元璋的机会。最初,他没往最前面冲,而是琢磨着怎么“曲线救国”(他是真没那种一拍桌子上战场的魄力),在家给周边那些小势力出主意。这一出主意不打紧,倒是慢慢在地方上混了个脸熟。

等他正式投靠朱元璋,人家还真当他是稀罕人才。别的不说,朱元璋那会最缺的,是肯冒风险但不冒失的谋士。刘伯温在武昌曾给朱元璋的老部下出过一次“水战计”,那时候水不是鄱阳湖,是汉江。晚上他喝了点酒,嘴里嘟囔:“顺水推舟,不如逆流暗渡。”第二天一早,他就把水路上的小岗哨布局统统画了出来,弄得朱元璋连连点头。

有一次朱元璋本想打通南面的粮道,老刘却说:“粮道虽稳,兵心难稳。”结果他亲自跑去找前线士兵聊天,问他们家里还有几口粮,老婆生病没人看,兵士一下就没了战斗心气。刘伯温随手画了个小账本,帮朱元璋理清了前后军粮账目,提醒大家别忘了家里的娃等着吃饭。那次战役没有大捷,却让军心稳了下来,朱元璋后来念叨:“这人不光能打仗,还能管家。”

说来有意思,刘伯温的破局不单用在大场面,还擅长家务事。有一回,朱元璋犒赏士兵,送了不少绸缎下乡。刘伯温却提议把绸缎分成小份,每家给一点,免得有人因多得起了贪念,家里吵闹。后来果然避免了不少夫妻争吵——谁都不占便宜,反而都安心。

但朝里的路并不好走,人前风光人后难。朱元璋的近臣多,人人都盯着刘伯温,生怕他“当家作主”做大了。刘伯温本就不爱争,有一阵被人添油加醋说出来些流言,夫妻俩有个晚上在家里烤火,刘伯温小声说:“咱以后低调点,钱要藏着点,名要躲着点。”他老婆不理解,觉得他名声正旺有什么好怕的。刘伯温一脸自嘲:“这世道,有名比有钱还危险。”整屋里那晚就没睡好觉。

后来你们都知道,胡惟庸那事出来,刘伯温果断收手,不玩了。回到家乡,他那心态其实早就变了。天天和老邻居唠嗑,有一回雨水多,村里要修堤坝。别人催着捐钱,老刘偏要带领大家用石头归整堤坝,一分钱没多花。村长开玩笑说:“你当年救朱元璋,现在救我们这些庄稼汉。”刘伯温挠挠头:“官场累,乡里清净。”

说到刘伯温后来的六句话,这里面藏的道理,人家上过两次官才懂。别看说得平白无奇——比如丢掉虚荣这事,刘伯温有回看村头小学堂讲课,学生们比赛做新衣,那家穷点的小孩本来高高兴兴,看到别人家穿新裳,非要去翻家里的箱子找旧衣服绣点花。最后衣服变好看了,家里米缸却空了半寸。刘伯温出门碰上,摇头嘟囔:“穿得好看了,肚子能饱吗?”老人都笑,说这不就是“面子害人”。

再讲“量入为出”,刘伯温有个堂兄,种田能撒手,收成也踏实。但一到秋收就爱在镇上买点稀罕物,说要让老婆孩子也跟城里人一样。年底一算账,家里的小猪半只也卖不出去,全赔给了“虚荣”。刘伯温逢年过节,拉着堂兄喝一杯,开导他:“有一口吃就好,没必要还攀来比去。”堂兄听完还是难改。不过说到底,这道理明白人都懂,真正能做到的没几个。

至于夫妻同心,刘伯温家里也不是没吵过。下田种地,有一年春天早了,老婆非要晚几天播种,说去年都冻死苗了。刘伯温半夜掰着手指头算日子,有点“算命师”的意思。最后还是信了老婆的经验,收成果然没错。从那以后,他跟人讲:家里事要信女人的那一半,二人一起才有底气。

还有家庭成员的分工,有个邻居老杨,天生瘸腿,干不了重活。旁人都觉得他是拖累,刘伯温却很看重,“你家账本都归你管,管好一分钱,能顶家里一壮劳力。”老杨一天到晚拿算盘算得清清楚楚,家里日子比别人都好。刘伯温逢人就夸:“每个人都有用,关键是分对了工。”

咱们常说靠自己,这点刘伯温体会最深。村里有人总是盼望亲戚寄钱,没寄来就抱怨。刘伯温那会苦得很,靠种田糊口,柴米油盐都自己挣,那种自力更生的劲头没丢。家里日子一年更比一年有盼头,也不用指望别人救济。

最后说到知足,刘伯温没什么讲究。家里炖豆腐,他总是满意地说:“豆腐虽白,不比牛肉香,可总能填饱肚子。”邻居有时羡慕他做官的经历,他却劝:“这穷也好,安生也好。知足才能睡得稳。”

你要说刘伯温的智慧多深,我觉得还是一点点平常心。他的六句话,没有一条非让人发财致富,倒都是让日子过得安稳些。听个故事,受点启发,能不能真用到自己家,还得看自己那点心思。后人都夸他是“天下大智”,其实他就是个明白过日子的能人。

有时候我觉得,刘伯温晚年坐在家乡的小院子里,看着天上云卷云舒,心里比谁都通透。那种通透,咱们老百姓一辈子都在追着学。你说,这世间的最大智慧,难道不就是把家里的饭吃好,把家人的心照顾妥当?至于外面的世事浮云,谁还管那么多呢?

来源:小蔚观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