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有位乘坐高铁的网友发了条动态,说自己在车厢找座位时被身后人礼貌地提醒了一句“麻烦让一下”。
上车还得给大使让路,这事你敢信吗。
网友笑称,自己差点挡住了外交官放行李的路。
据权威媒体报道,前几天有位乘坐高铁的网友发了条动态,说自己在车厢找座位时被身后人礼貌地提醒了一句“麻烦让一下”。
她回头一看,竟是驻柬大使汪文斌。
那一瞬间,她愣了两秒,才挪开身子。
这位网友还注意到,汪文斌没有随行人员,手里推着个大行李箱,看起来就是普通乘客的做派。
不少人平时只在外交部的发布会上见过他,那会儿他神情沉稳,对答如流。
但在列车上,他安安静静,完全没有“外交官”的距离感。
从网友的描述来看,大使说完那句话,就自己把行李抬上去了。
对比平时的公众形象,这个细节更让人觉得反差有点萌。
有网友调侃,这怕是外交辞令里最简单的一句了。
编辑走访发现,不少曾在机场或公共场所遇到过外交官的人,也提到过“很亲和”“不摆架子”等类似印象。
可能这就是基层外交工作者的另一面,他们的日常,其实和我们没什么两样。
当然,也有人觉得,这种偶遇没什么特别,无非就是乘客中的一员。
可换个角度想,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是一个卸下了严肃话语和灯光的外交官,这种机会确实不多。
就像明星路人在超市偶遇,有趣的地方不在于“遇”,而在于那刻的反差。
汪文斌的随和,让很多网友在留言区讨论起外交官的生活状态。
有人说,这样的形象更容易拉近和公众的距离。
也有人觉得,低调是职业习惯,毕竟出门在外,身份越复杂的人越低调。
公开资料显示,我国驻外外交人员的差旅、接待等都有严格的规范。
他们在国内执行公务或休假,大多也是自己安排出行。
这次大使乘高铁,很可能就是私人行程,所以不会有太多随行。
延伸来看,这类小插曲在网络上火起来,也和当下社交媒体的传播规律有关。
如今,大家更容易被细节打动,比如一个手势、一句简单的问候,而不是那些冗长的官方发言。
这次“麻烦让一下”能火,其实就是抓住了这种细微温度。
业内人士推测,这类偶遇新闻未来可能会更多。
一是公共交通越来越方便,不少公务人员出行不再依赖专车;
二是公众对“名人平凡一面”的好奇心一直很旺盛,这种故事天然有话题性。
另外,还有评论表示,这种反差还带着一点教育意义——有些日常,我们可以不必太标签化地看人。
外交官也好,大企业高管也罢,生活里都是普通人。
只是他们在工作场合和日常状态的切换,让人印象更深。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网友在留言时分享了自己的“偶遇名人”故事。
有人在菜市场遇过院士,有人在地铁上碰见过演员,还有人提到在医院看病时遇到过市长。
这些时刻的共同点,就是彼此都很自然,没有任何尴尬。
有网友问,这样的偶遇会不会让当事人觉得不自在。
也有人反问,如果你上车帮一位老人抬了行李,突然发现他是某位知名人物,你会有什么反应。
这种画面,代入一下还挺有画面感。
不过,也有人提醒,不要过度解读这种偶遇。
把它当作普通的生活碎片看看就好,不必赋予太多象征意义。
毕竟,生活中有趣的地方,就是它的随机性和不可复制。
汪文斌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礼貌地开口、自己提行李。
可很多人看了就是会心一笑,因为那是离我们更近的“人物感”。
有时候,这些小事反倒能让公众对一份职业多一点了解和好感。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
如果你有机会在高铁上遇到一位“大人物”,而他恰好需要你帮个小忙,你会怎么做?
对此你怎么看?
来源:爆浆小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