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些日子去看他,72岁的大舅正在小区花园里下棋,穿着那件洗得发白但熨得平整的中山装,头发梳得一丝不乱,脸上挂着知足的笑容。
我与大舅不常见面,但每次听到他的消息,心里总是暖暖的。
前些日子去看他,72岁的大舅正在小区花园里下棋,穿着那件洗得发白但熨得平整的中山装,头发梳得一丝不乱,脸上挂着知足的笑容。
"每月2000块钱养老金,够花了。"大舅摆摆手,"医保卡里钱也不少,看病不愁,这日子过得挺舒坦。"
我望着他红润的脸色,想起母亲常说的话:"你大舅这辈子,就是当年那个决定做对了。"
可谁能想到,这个看似简单的决定,当年差点把大舅逼到绝路。
那是1978年的春天,我刚记事不久,却清楚地记得那天晚上家里的争论声。
大舅在县里的针织厂干了五年,那厂子效益一直不好,工人们经常三个月发不出工资。
"老三,听我的,趁年轻赶紧跳槽。"二舅坐在炕头上,抽着旱烟袋,烟雾缭绕中他的脸显得格外严肃,"城里有个私营的服装厂,老板姓赵,人挺讲究,说了你去干,一个月给80块,比你现在强多了。"
大舅低着头不说话,手里摆弄着那个掉了瓷的搪瓷缸子,缸子上印着"为人民服务"几个红字。
"还有一个选择。"父亲插嘴道,放下手里的《人民日报》,"市里新开了个国营纺织厂,正在招技术工人,虽然开始工资不高,但毕竟是国营企业,有保障。"
"国营企业有啥好的?"二舅不屑地摇摇头,烟袋锅子在桌子上磕得当当响,"一个月才55块,还不如私营厂来钱快,人家老赵还说了,干得好年底有奖金呢。"
外婆坐在一旁纳鞋底,听了半天,抬起头说:"老三,你自己拿主意吧,咱家没啥背景,全靠你自己争气。"
大舅站起身,走到窗前,看着外面刚刚冒芽的槐树。
那时候,私营企业刚刚兴起,很多人都觉得那里来钱快,但也有人担心不稳定。
"我觉得还是国营厂靠谱些。"大舅终于开口了,声音不大但很坚定,"私营厂虽然工资高,但谁知道能开多久?国营厂不一样,有国家撑腰。"
"保障?"二舅笑了,笑声里带着嘲讽,"保障当不了饭吃,你看你现在的厂子,保障在哪儿?三个月发不出工资,这就是保障?"
大舅没有反驳,只是重复了一句:"我还是觉得国营厂好,心里踏实。"
母亲后来告诉我,大舅那天晚上坐在院子里想了很久,一根接一根地抽烟,直到东方发白。
第二天一早,大舅就去市里报名了。
他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补丁打得整整齐齐,骑着借来的"飞鸽"自行车,一路颠簸四十里到了市纺织厂。
厂长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工人,姓王,手上全是老茧,看了大舅的简历,点点头:"小伙子,虽然我们开始工资不高,但只要肯干,国营企业不会亏待任何一个好工人。"
大舅用力点头:"王厂长,我不怕苦,就怕没有盼头。"
"有盼头,肯定有盼头。"王厂长拍拍大舅的肩膀,"党的政策越来越好,咱们工人的日子会一天比一天红火。"
就这样,大舅成了市纺织厂的一名普通工人。
刚进厂那两年,日子确实不好过,比想象中还要艰难。
工资只有55块,除了寄给外婆的20块,自己只剩35块。
大舅住在厂里的单身宿舍,一个房间住六个人,上下铺,行李就放在床底下的木箱子里。
一个月伙食费就要25块,剩下的10块钱要买肥皂、牙膏、毛巾,还得攒钱买衣服,有时候连写信的邮票都舍不得买。
更让人难受的是,二舅经常来信炫耀他在私营厂的好日子。
"老三啊,我现在一个月拿90块了,老板又给涨工资了,还分了年终奖呢,你那破国营厂怎么样?"
"有时候真后悔。"大舅跟我父亲写信时说,"看到二哥在私营厂混得风生水起,心里确实不是滋味,有好几次都想辞职不干了。"
但大舅没有动摇,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
他白天认真工作,晚上还去工人夜校学技术,学文化。
那时候厂里刚从上海引进了几台新的纺织设备,机器轰鸣声震耳欲聋,很多老工人都不愿意碰。
"这机器金贵着呢,一台就值好几万,比咱们十年工资还多。"师傅老刘拍拍大舅的肩膀,"你年轻,脑子活,好好学,将来肯定有用。"
大舅学得很用心,别人下班了回宿舍打扑克、聊天,他还在车间里琢磨那些复杂的机械构造。
有时候为了弄懂一个操作要领,他能在机器旁边站一个小时,直到值班师傅催他回去休息。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大舅成了厂里为数不多的几个能熟练操作新设备的工人。
就在这时候,意外发生了。
1980年春天,二舅所在的私营服装厂突然倒闭了,老板赵某卷钱跑路,工人们连最后一个月的工资都没拿到。
二舅失业了,31岁的年纪,重新找工作变得很困难。
"早知道就听老三的了。"二舅见到人就这么说,语气里满是懊悔。
而就在同一年,大舅迎来了人生的转机。
厂长王师傅找到他:"小朱,你愿意当班长吗?新设备需要有人负责,我看来看去,还是你最合适。"
大舅高兴得一宿没睡着,躺在上铺翻来覆去,室友都被他弄醒了。
那年,他28岁,工资涨到了78块,还有了单独的宿舍。
更重要的是,他在厂里有了地位,有了发言权。
"朱班长,这批布料的质量怎么样?"连车间主任都开始征求他的意见。
二舅重新找工作时,年龄已经有些大了,只能去建筑工地打零工,风吹日晒,一天才挣三块钱。
"老三这小子,真是有眼光。"外婆逢人就夸,"当初他二哥还笑话他呢,现在看看,谁笑话谁?"
大舅从来不说什么,但每次家庭聚会时,我能看出他眼中的自豪,那种踏实生活带来的满足感。
80年代初,国家开始重视技术工人,各种政策向产业工人倾斜。
大舅凭着过硬的技术和多年的积累,又被提拔为车间副主任。
工资涨到了120块,在那个年代,已经算是让人羡慕的高收入了。
更重要的是,厂里给他分了房子——两室一厅,32平米,还带厨房和独立卫生间。
"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大舅搬家那天,外婆坐在新房子里,摸着雪白的墙壁,眼泪直流,"老三这孩子,当初的选择真是对了。"
房子虽然不大,但对于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来说,已经是天大的幸福。
大舅买了一台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还买了一个双卡录音机,晚上下班回来,一边听邓丽君的歌,一边看新闻联播,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9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大舅的厂子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
厂子与香港的一家公司合资,引进了更先进的设备和管理经验,产品开始出口东南亚。
大舅因为技术好、经验丰富,英语也学了一些,被任命为生产技术科科长。
那时候,他的月工资已经达到了500多块,加上各种补贴和奖金,一年能收入七八千。
"老朱,你可真有福气。"邻居老王羡慕地说,"当年要是我也有勇气进国营厂就好了。"
大舅总是笑笑:"哪有什么福气,就是当初选对了路子。"
但我知道,这不仅仅是选择的问题。
每当厂里有新技术培训,大舅总是第一个报名,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
即使已经是科长了,他还是会到车间一线去了解情况,和工人们聊技术、谈改进。
"技术这东西,不进则退,一天不学就落后。"这是大舅常说的话。
他的办公室里贴着各种技术图表,桌子上永远摆着几本专业书籍。
然而,好日子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
2000年以后,国有企业改制的浪潮席卷全国,很多老国营企业都在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革。
大舅的厂子也不例外,开始了大规模的人员调整,很多老工人面临下岗。
那段时间,大舅也很担心,夜里经常失眠。
"干了这么多年,要是下岗了,50多岁的人了,可怎么办?"大舅跟母亲电话里说,声音里透着焦虑。
整个厂子都笼罩在不安的气氛中,有些工人已经开始寻找后路。
但最终,因为技术过硬、工作认真,大舅不仅被留了下来,还成了改制后企业的技术骨干。
新的管理层对他说:"朱师傅,像您这样的技术人才,我们求之不得,怎么可能让您走?"
不仅如此,改制后的企业还和他签了特殊的技术顾问合同,工资不减反增,一直工作到60岁退休。
那些年,大舅见证了太多的变化,有些老同事下岗了,有些人重新创业成功了,有些人却一蹶不振。
"人生就是这样,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但选择了还得努力。"大舅总结说。
退休时,大舅的工龄已经有32年,连续工龄,没有一天中断。
按照当时的政策,他每月可以领到1800元的退休金。
加上后来几次调整,现在已经涨到了2000元,而且每年都有增长。
"这钱虽然不算多,但够花了。"大舅掰着指头给我算,"房子是自己的,没有房贷,水电气一个月100块,买菜买肉200块,其他零花300块,还能剩1400块呢。"
更重要的是,大舅享受着完善的医疗保障。
去年他得了胆结石,需要做手术,住院一周,总共花了8000多块,医保报销了7000多,自己只掏了不到1000块。
"要是没有这个保障,我哪敢生病?"大舅感慨地说,"现在看病贵,没有医保的人真的看不起病。"
现在的大舅,生活规律得像钟表一样。
每天早上6点准时起床,到小区后面的公园里打太极,然后去早市买菜。
菜市场的摊贩都认识他,知道他是退休干部,卖菜时总是多给一点。
上午在家看看书,主要是《参考消息》和《老年报》,有时候也翻翻当年的技术资料。
下午到小区里的活动室下棋、聊天,和一群老哥们儿谈天说地。
晚上和老伴一起看电视,《新闻联播》是必看的,然后看看戏曲频道,日子过得平静而充实。
"人这一辈子,最重要的就是选择。"前几天大舅跟我说,"当年如果我听了你二舅的话,去了私营厂,现在哪有这样的保障?说不定早就穷困潦倒了。"
我点点头,心里想起那个1978年春天的夜晚。
那个月圆如盘的夜晚,28岁的大舅站在窗前,做出了影响他一生的决定。
也许他当时并没有想到会有今天的结果,但正是那份对稳定的坚持,对长远的考虑,成就了他今天的安稳晚年。
"现在的年轻人,总想着赚快钱,恨不得一夜暴富,却不知道稳定的价值。"大舅又说,"钱是赚不完的,但保障没了,就什么都没了。"
我看着眼前这个满头银发但精神矍铄的老人,心中涌起一阵暖流。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大舅的故事也许显得有些平淡,但正是这种平淡中的坚持,成就了他今天的幸福。
黄昏时分,大舅在小区里遛弯,碰到老邻居,大家都羡慕他的好日子。
"老朱啊,你这退休金比我们都高,医保也全,真是享福了。"
大舅笑笑,没说什么,只是望了望远山,夕阳西下,金光满天。
我知道,他心里一定又想起了那个决定。
那个改变了他整个人生轨迹的决定。
来源:灵巧奶茶一点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