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重庆某中学班主任在课堂上说出"人有三不笑:不笑天灾、不笑人祸、不笑疾病"时,原本嬉笑的学生集体陷入沉默。这个因制止"唐人"梗走红的教师,揭开的不仅是网络烂梗的遮羞布,更暴露了当代青少年语言体系正在经历的"荒漠化"危机。
从“绝绝子”到“唐人”: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复读机式的玩梗人
王营
当重庆某中学班主任在课堂上说出"人有三不笑:不笑天灾、不笑人祸、不笑疾病"时,原本嬉笑的学生集体陷入沉默。这个因制止"唐人"梗走红的教师,揭开的不仅是网络烂梗的遮羞布,更暴露了当代青少年语言体系正在经历的"荒漠化"危机。
重庆事件还原:当网络烂梗撞上教育底线
9月8日,重庆某初中班主任发现学生频繁使用"唐人"互相调侃。调查发现,这个看似中性的词汇实为对唐氏综合征患者的恶意简称。在专题班会上,教师没有简单禁止,而是从传统道德训诫切入,结合《民法典》第1024条关于名誉侵权的规定,让学生理解这类"玩笑"可能造成的法律后果。
事件折射出网络亚文化与传统教育间的尖锐冲突。法律专家指出,长期针对特定个体使用侮辱性词汇,即便以玩笑形式,也可能构成名誉侵权。这给教育者提出了新课题:在流行文化席卷校园的今天,如何守住语言文明的底线?
五年流行语演变史:从娱乐化到恶俗化
梳理近五年校园用语变迁,可见明显的退化轨迹:2018年的"xswl"尚属无害缩写,2021年的"绝绝子"已显露表达贫乏,到2023年的"唐人"则彻底滑向恶俗。某重点中学数据显示,学生作文网络用语使用率五年增长370%,比喻修辞使用率却下降62%。
教师访谈揭示,早期学生使用网络用语多为了便捷有趣,近期则演变为标新立异甚至释放恶意。这种变异背后,是青少年对社交认同的畸形追求——通过践踏他人尊严来获取圈层认同。
语言贫瘠化的三重暴击
北京朝阳区某中学50份同题作文对比显示,2023年样本中"yyds"等网络用语出现频次是2018年的5倍,但细节描写字数减少43%。北师大研究发现,长期依赖梗表达会使大脑语言区突触连接简单化,直接影响复杂思维形成。
更严峻的是道德判断的模糊化。"唐人"等梗的传播机制本质上是将他人痛苦货币化,这种扭曲的社交互动正在消解青少年的共情能力。当疾病歧视被包装成"幽默",价值底线也随之崩塌。
破局实验:古典诗词VS网络梗的较量
北京十一学校的"21天语言净化实验"提供了解决方案:实验组每日背诵唐诗宋词并禁用网络梗,结果议论文得分平均提高11.5%,而对照组在即兴演讲中出现37次表达卡顿。这印证了经典语言对思维深度的塑造作用。
《中国诗词大会》选手的案例分析更表明,丰富的语言储备能有效提升逻辑表达与情感传递能力。传统文化不是对抗网络语言的武器,而是重建语言生态的基石。
三步拯救计划:重建语言生态系统
首先实施"输入净化",通过《世说新语》等典范文本重塑语言审美;其次开展"输出训练",强制禁用网络梗的即兴演讲;最后举办"隐喻思维工作坊",教授将"内卷"转化为"陀螺式生存"等具象表达。某民办初中实施该方案后,学生深度阅读率提升28%。
教育的温度:在堵与疏之间寻找平衡
重庆班主任的成功在于既划清底线又讲透道理。参照《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需要构建家校社协同机制:家长做好语言示范、学校开设用语辨析课、平台建立词库过滤系统。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复读机式的玩梗人,而是造就既会思考又能共情的表达者。
当那个班主任说"不笑疾病"时,她挽救的不只是几个被滥用的词汇,更是一代人对语言应有的敬畏。在这个每秒诞生新梗的时代,或许我们都需要这样一堂语言救赎课。
来源:王营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