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艾丽娅60岁一年演8个角色拿下第一,杨幂16年工龄只能排第十,这榜单把“流量”两个字撕得粉碎。
艾丽娅60岁一年演8个角色拿下第一,杨幂16年工龄只能排第十,这榜单把“流量”两个字撕得粉碎。
榜单把艾丽娅推到第一,是因为她今年在8部戏里演了8个完全不同的身份:捡垃圾的老太太、退休刑警、失独母亲、居委会大妈、老年痴呆患者、菜贩、上访户、中学校长。
每部戏戏份不算多,但观众看完都能记住她的脸,这就叫“剧抛脸”。
制片方算过账,请她拍十天,戏份剪出来能撑起两条故事线,性价比比请流量明星高太多。
迟蓬排第二,靠的不是台词多,是“脏”。
为了《生万物》里那个农村娘,她一个月不洗头、不剪指甲、每天喝不到一升水,把皮肤干到裂口子。
导演喊开机,她往地上一坐,旁边真农民都没认出这是演员。
观众在弹幕里刷“这谁啊”,等片尾字幕出来才发现是迟蓬,这种反差直接把敬业两个字钉在屏幕上。
吴玉芳的名字很多人不熟,但一提《小敏家》里那个一句话把周迅怼哭的邻居大妈,观众立刻点头。
她今年在四部剧里都是小配角,每场戏不超过三分钟,却把人物前史演出来了:手往兜里一插,肩膀一缩,就知道这人家里条件不好;转身关门时多看一眼男主,就知道她对这小伙子有想法。
这种细节让剪辑师舍不得删她的镜头,最后成片里她的戏份比剧本多了20%。
丁嘉丽66岁还能排在第四,是因为她敢演“讨厌的人”。
《无尽的尽头》里她演一个把女儿逼到的高中班主任,观众看完气得在微博骂角色,转头又佩服她演得太真。
这种“讨骂”的角色年轻演员不敢接,怕掉粉,她不怕,因为她知道观众骂得越狠,角色越立得住。
梅婷今年播了6部戏,跨度从20岁演到70岁。
她最狠的一场戏是《我的后半生》里得知老公出轨,没有大哭大闹,只是把手里的一碗粥慢慢倒进垃圾桶,倒完抬头看镜头,眼神空洞。
这场戏拍了七遍,她要求用真粥,每次倒完都重新盛一碗,就为了手抖的幅度不一样。
观众看完这段,弹幕全是“这女人疯了”。
孙俪排第六,是因为她主动把“娘娘”标签撕了。
《乌云之上》里她演一个被家暴的女警,全程素颜,黑眼圈用真熬夜熬出来。
打戏不用替身,一场楼梯滚下来的戏拍了十三条,膝盖磕到骨裂,第二天拄着拐继续拍。
粉丝心疼,她只说了一句:“观众要看真的,我就给真的。”
赵丽颖今年三部作品全是母亲角色,从农村妈到城市单亲妈,再到坐牢十年的毒贩妈。
她特意去女子监狱跟服刑人员同吃同住两周,学她们说话的节奏,回来把台词改得磕磕巴巴,导演一开始不同意,她坚持:“她们说话就这样,不信你去听。”结果电影上映,监狱那段戏被法学教授拿去当案例讲“真实感”。
蒋欣卡在第八,问题出在“华妃”太成功。
观众一看她瞪眼就想起“贱人就是矫情”,她自己知道这毛病,今年两部戏里特意把眼神收起来,用鼻子和嘴角演戏。
《以法之名》里她演检察官,一场审讯戏全程盯着嫌疑人,眼神不动,鼻尖冒汗,嘴角往下压,嫌疑人直接崩溃招供。
观众看完说“这不是华妃,这是阎王”。
邬君梅第九,是因为她还在用二十年前的演法:台词抑扬顿挫,表情大开大合。
现在的观众看惯了生活化表演,她那种舞台腔就显得用力过猛。
其实她自己也意识到了,《我的后半生》里有一场给老伴擦身子的戏,她原本设计了三句台词,导演让她全删掉,只留动作,她擦到第三遍才找到感觉,可惜成片里这段被剪得只剩一个背影。
杨幂排第十,不是因为她不努力,是她太知道观众想看什么。
《长安的荔枝》里她演一个说陕西话的女商人,开拍前请了三个方言老师,每天练十小时,结果播出后观众说“像配音”。
她哭戏确实有进步,眼泪掉得又急又准,但观众记住的却是她精致的睫毛。
团队给她接农村戏《生万物》,想让她接地气,她进组第一天带了八个助理,现场围一圈打伞,农民群演都不敢靠近。
榜单背后,是制片方算账方式的改变。
过去是“谁粉丝多谁上”,现在是“谁能让观众不出戏谁上”。
艾丽娅8个角色片酬加起来不如杨幂一部剧,但平台数据告诉她,她的角色完播率比流量明星高30%。
观众用遥控器投票,投出来的结果就是:60岁老戏骨霸屏,流量明星靠边站。
这份榜单把遮羞布扯了:演技不是年龄问题,是态度问题。
年轻演员要是还想着靠脸吃饭,明年连第十都保不住。
60岁能演8个角色,你20岁演一个都嫌累,这差距你服不服?
来源:美妙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