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万赔偿金已经到账,可“龙猪-集车”账号还在更新,评论区依旧热闹——这场看似比亚迪赢了官司的局,其实谁都没真正松口气。
200万赔偿金已经到账,可“龙猪-集车”账号还在更新,评论区依旧热闹——这场看似比亚迪赢了官司的局,其实谁都没真正松口气。
先别急着站队,把镜头拉远一点点。
过去一年,光是汽车圈就有至少7起自媒体被判赔车企的案例,金额从4万到200万不等。
特斯拉告闫闯、蔚来告车透社、理想告某技术博主……名单越来越长。
法院文件里高频出现的词不是“造谣”,而是“侮辱性词汇”“断章取义”“剪辑误导”。
换句话说,不是不能批评,而是别把批评做成带节奏的狂欢。
回到比亚迪这次。
判决书其实写得挺细:龙猪-集车把一条测试视频剪成三段,每段都配上“刹车失灵”“偷偷减配”字样,播放量加起来超过800万。
网友在弹幕里刷“这车谁敢买”,车企股价当天跌掉2.3%。
法官最后算损失,参考了当天成交量和公关费用,200万就是这么来的。
第一次看到把股价波动写进判决,不少法务圈的人都在转这份文书,说“以后索赔有模板了”。
有意思的是,账号没被平台封禁。
不是平台不作为,而是现行规则里“名誉侵权”和“封号”是两回事。
只要删掉侵权内容、赔钱道歉,账号还能继续用。
这就导致一个尴尬场面:前脚刚道歉,后脚发新视频,评论区前排全是“下次还敢”。
平台客服私下吐槽:“我们比谁都希望有个黑名单,但法律没给这权限。”
更现实的问题是,200万对头部自媒体不算致命伤。
有业内人士算过账:龙猪-集车去年接了12个广告,单条报价在15-30万之间。
赔完钱,账号权重还在,广告照样能接。
反倒是腰部以下的博主开始慌——同样说车,粉丝不到50万,一条广告才收8000,真被起诉一次就得卖房。
最近三个月,至少四个小博主主动删了所有关于比亚迪的视频,宁可错过流量。
车企这边也在升级打法。
除了告自媒体,现在开始盯“搬运号”。
有些营销号不生产内容,专门把别人的争议视频剪成15秒再发,配上“震惊”字样。
比亚迪法务部上个月一次性投诉了47个搬运号,平台当天就下架了相关视频。
这招比打官司快多了,毕竟搬运号没骨气,收到律师函就秒怂。
说到底,这场拉锯战里没有绝对的好人坏人。
自媒体要吃饭,车企要脸面,网友要乐子。
只是当“带节奏”变成一门生意,代价最终会分摊到每个人头上——看测评的消费者买到错误预期,认真做内容的博主被劣币驱逐,车企把公关费摊进车价。
下次再刷到“某某车又出事”的视频,不妨先点开发布者主页,看看他上个月是不是还在吹这台车“宇宙第一”。
来源:花丛间舞蝶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