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6:72,U16小伙子们把新西兰打了14分,却没人注意到他们分别来自哪。
86:72,U16小伙子们把新西兰打了14分,却没人注意到他们分别来自哪。
比赛打完,热搜全是比分。
点进去一看,连名单都没贴全。
谁在乎这些小孩平时在哪个队、跟谁练、吃哪家食堂。
八年没进决赛的痛,比球员出身更抓眼球。
可背景卡着年龄,错过今年,下一批U16要等四年。
家长刷手机刷得比孩子还急,最怕青训名额被关系户挤掉。
看懂名单,等于看懂上升通道还剩几条缝。
名单摊开,六个人挂在CBA俱乐部名下:浙江稠州、浙江广厦、深圳新世纪、福建浔兴、上海久事。
不是一线队,是梯队。
梯队的意思是,合同签了,比赛打得少,工资低,淘汰率高。
剩下一个小孩挂着蔡崇信公益基金,资源集中,比赛多,曝光少。
再往下,就是传统篮球重点校:清华附、回浦、深圳二实。
校队练得最苦,出路最窄,考上985才有退路。
三条路,一条比一条卷。
俱乐部梯队每月补贴三千,打不上U19就解约。
基金会全包,但只挑十二个。
学校路线得拼成绩,一节课不落下,晚上加练到十点。
家长算过账,投入十万起步,成才率百分之三。
数据更冷。
全国U系列注册球员两万人,最后打上CBA的不到五十。
平均下来,四百个孩子里出一个职业。
新西兰那场比赛,对面首发五个,三个已经拿到 NCAA D1口头offer。
中国这边,最快也得再等两年才能出去。
差距就在日常。
澳大利亚同年龄队伍一年打五十场国际赛,中国队满打满算二十。
别人的陪练是成年国家队,我们的陪练是另一批U16。
比赛少,学费贵,签证难,家长只能把希望押在俱乐部球探的一张纸条上。
决赛打澳大利亚,账面输二十分以内算赢。
真正该关心的是,这十二个人里面,两年后还能留下几个。
家长想知道,孩子要走到哪一步,才能不用回头。
答案藏在名单里:俱乐部、基金会、重点校,三选一,一旦选错,时间不会倒流。
屏幕前的你如果正好十四岁,或者正好有一个十四岁的孩子,今晚七点可以打开直播。
比分之外,看一眼球衣胸口的小字,那里写着未来四年最拥挤的独木桥。
来源:海上望归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