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斗机的天花板在哪里?这货会断送所有人的战斗机梦想吗?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9 13:03 1

摘要:第一条路线是在建国初期,我们得到的米格机技术,无论是原机引进,还是自己生产改进都是几乎亦步亦趋的走米格的路子,其中最终的结果就是我们搞出了自己修订的歼-7和凭借我们当时对航空的理解所设计的歼-8系列。这是我们生存性的起步,表现出来的更多是“跟跑+试探”。

早上吃早点喝咖啡,叮的弹出一个头条的私信,W君就习惯的问一句,有什么可以帮到您的。对方让W君聊聊甚至是预测一下六代战斗机机、甚至第七代战斗机。

俺何德何能呢?

回了一句“目前我们很迷茫,似乎看不到路了,一会写文章说说”,这不,来写文章了。

讲真,现在我们经历的是我们航空航天最辉煌的一刻,但W君相信,如果在15-30年之后再回头看当下又会是我们最迷茫甚至愚蠢的一段时间

其实,要看一个技术的发展首先要看这项技术的历史,要看技术的历史最简单的是横跨人类的历史。

从现在的视角来看,我们用过的以及马上要用的战斗机无非以下这些:

从技术历史的宏观视角来看,我们的战斗机发展无非经历了三条主要路线和五个显著的分支。

第一条路线是在建国初期,我们得到的米格机技术,无论是原机引进,还是自己生产改进都是几乎亦步亦趋的走米格的路子,其中最终的结果就是我们搞出了自己修订的歼-7和凭借我们当时对航空的理解所设计的歼-8系列。这是我们生存性的起步,表现出来的更多是“跟跑+试探”。

第二条路则是在改革开放前期,我们引进的苏霍伊系列战机,在此基础上满足了我们中期的重型战斗机和多用途战斗机需求。最终我们搞出来最强的苏系战机“苏富贵”也就是歼-16,这比大毛那边自产的苏-30要强上了一大截。这是借力登顶,用来满足中期对重型、多用途的需求。

第三条路则是自研,是中国人在自己的理解上构建自己的战斗机设计平台,注意是设计平台而不是具体机型。歼-10、歼-20、歼-35虽然差异很大,但本质上都是这个新平台的产物。这是我们对航空的独立认知体现。其实,在这个平台下,我们的战斗机技术才刚刚起步,而自研这条路目前还不值得树碑立传

不值得吗?我们不是很强了吗?

其实我们的第三条路才刚刚开始,虽然已经演进到了“歼-36”和“歼-50”,但短板依旧明显,在这条路中我们缺乏一个真正的六边形战士。别觉得W君的要求高,咱们说一个例子:F-22是当年的六边形战士,先抛弃它所有的被大多数人吹捧的技术优势不谈,咱们来看一个案例:

2017年11月在“锯齿边缘”行动者,美空军利用F-22使用GBU-39B炸弹对位于阿富汗境内的毒品工厂进行了空袭。

F-22投炸弹?!很多人不理解这个事情的重要性,这里咱们就得说一下一个空袭行动是如何制定出来的。

这次行动的目标位于阿富汗境内的穆萨卡拉(Musa Qala)。

在2001年美国入侵阿富汗以来,这里一直是CIA重点扶持的罂粟种植地。早期美军入侵阿富汗的前期无法控制到阿富汗的广大农村,于是就借由CIA之手大批扶持地方军阀和部落势力,以资金、武器、纵容罂粟种植为交换条件。到2010年之后阿富汗局势出现大量变化,CIA早年扶植的势力,不少要么被消灭,要么反水。作为重点鸦片种植区的穆萨卡拉更是完全的陷入了塔利班的手中,以至于这个地区的地面情报开始失真

在这种情况下攻击位于峡谷内分散目标就需要一边攻击一边评估作战效果,同时从人流量来确认分散在峡谷中的各个炼制鸦片的建筑物。因此这项行动就需要战斗机长时间滞空在这个区域,并不是投下炸弹迅速脱离战场。

所以,如果以一个参谋的视角来看,F-22当然就是最佳的选择。配合GBU-39B这种一次能装8枚的小直径炸弹就可以进一步的提高空袭效率,同时又可以在未明确地面防空火力的前提下尽量保持更高的生存概率。

从这一点来看,武器性能的高低以及是否处于“最先进”层级,并非衡量其价值的核心标准。真正重要的评判维度在于,其能否在参谋部制定具体作战方案时,满足既定的战术需求并实现任务效费比最优。历史经验一再表明,单纯追求参数极限往往容易沦为空洞炫耀,而那些具备多任务适配性、可在不同战场环境下灵活调用的平台,才是决定战争走向的关键要素。F-22在穆萨卡拉行动中承担对地精确打击任务正是此逻辑的写照:并非其技术优势需要额外证明,而是其在隐身、防护、精确打击和任务冗余等维度形成均衡能力,从而成为参谋眼中最稳妥的调度对象。由此可见,未来战斗机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单项性能的极致,而在于体系化作战中的通用性与可塑性。

换位思考——如果我们的作战参谋来制定相同的攻击计划呢?他现在有没有一种武器组合可以很好的完成这项任务?歼-20挂炸弹吗?歼-16隐身吗?是不是需要再搞一个无人机伴随去监控地面?目前,至少在穆萨卡拉式的任务上,我们的执行效果未必能比美国更漂亮。讽刺的是,美国在这里的行动目的并不高尚,他们是在掩盖自己当年扶持罂粟经济的烂账,但从纯粹的军事调度和战场执行来看,这次F-22出动却是一次值得承认的高水准选择。这就是冷酷的事实:对手哪怕在做错误的事,依然可能展现出参谋与体系上的精巧。

所以说,第三条路虽然开启了“独立认知”的时代,但它还没有摆脱补课的影子。短板依旧明显,我们还远远没到“定义未来”的阶段,甚至以目前的装备在执行一些真正有挑战性的任务的时候还是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不过,这没什么,这是我们成长的烦恼。辉煌与不足并存,正说明我们还在路上。

若对照历史,美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也曾经历同样的困境:F-100、F-101、F-102、F-104、F-105接连上马,却各有短板,直到F-4“鬼怪”出现,才算找到均衡发展的答案。换句话说,我们今天的阶段,更像是美国当年的“摸索期”,繁荣和迷茫同在。

其实这件事,都来自于一个新技术的逐渐成熟与应用。回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的喷气式发动机在F-84、F-86这一批战斗机上得到了充分的验证,推动了喷气时代的全面到来。当一种核心技术被证明可靠,参谋部和工业体系的思维就会随之发生转变:从“能不能用”转向“还能做到什么”。也正是在这一阶段,美国空军进入了一个近乎疯狂的探索期——从F-100到F-106短短数年间涌现出多个型号,机体布局、作战定位、任务属性不断被重新定义。各种奇葩的战斗机形态也不断的被推出。

这段时期被称为美国的“世纪战斗机时代”(Century Series Fighters)。它既是喷气技术爆发的产物,也是战略迷茫的体现:大量型号先后问世,却没有一个能真正形成全能均衡的作战平台。

这种事情其实不仅仅在美国世纪战斗机时代有深刻体现,即便到了F-4出现1962年新命名方案出来后的整整两代机的时间段里面美国一直如此。如果你去看上世纪80-90年代的美国海军航母上的载机,你会发现战斗机两款、攻击机2-3款、电子战飞机2-3款、反潜机2-3款……这些东西都会出现在同一艘航母上。

而我们也必然会经历这个过程。每当一种新技术出现时,最初的探索往往是全面开花:有人追求极限速度,有人强调隐身与突防,有人寄希望于无人化与智能化……方向繁杂,思路各异。但历史反复证明,真正能沉淀下来的路径只有一条,其余的都会被证明是弯路。美国的“世纪战斗机时代”就是如此,从百花齐放到最后收束于F-4,再到F-15/F-16的双机体系,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均衡点。今天我们也站在同样的十字路口,繁荣与迷茫并存,可能性与风险同在。辉煌是真实的,但能否走对那唯一的正确方向,才决定我们未来是定义时代,还是被时代淘汰——这就是W君的历史观。

再进一步,前几天和一个粉丝在回复中聊天,粉丝憧憬轨道轰炸机,W君讲了一个小故事:当弹簧被发明的时候,很多人觉得它可以增强弓箭的力量,觉得这是替换掉弓弦的最好材料,但当初研究弓箭的人又有谁会想到弹簧是汤姆逊冲锋枪的重要部件呢?

93阅兵,无人机方阵亮相,揭示着一个更新的时代来临,我们有了陆海空全套的无人装备。

其实,无人机的出现,相当于直接把中国战斗机的发展路线“截胡”了。在很早之前,W君就和大家讲过:我们的战斗机已经进入了倒计时的时代,不要再幻想未来会有多少新型号接连问世。因为决定权并不完全在技术,而在人——作为一个生物品类,我们的身体、神经、耐力与认知能力都有先天局限。飞行员再怎么训练,也无法突破生理极限;而现代战斗机的性能提升,往往早已超过人体承受的边界。

这件事和人的意识无关,仅仅在于物理学的限制。血液循环无法抵抗超过9G的过载,神经反应速度无法匹配高速数据链的实时运算,视觉和听觉感知也不能与毫米波雷达、红外传感器相提并论。换句话说,在战机不断逼近空气动力学和材料学极限的同时,人类飞行员反而成了其中最脆弱、最落后的环节。

当22年浙大团队的无人机群仅仅依靠一个摄像头就可以组队穿过茂密的竹林的时候,W君就觉得有人作战这件事已经结束了。任何人关于更新的战斗机的想象其实都应该在这次演示中断送掉了。

那么战斗机在此时此刻发挥到天花板的地步了吗?很遗憾,还没有!就像枪支出现的时候一样,那时候,弓箭刚刚发展出完善的反曲弓,而真正的弓箭天花板是复合弓。

而即便是比反曲弓强了很多,但是这玩意在大多数时间里已经被认为是体育器材而非武器了。

其实浙大这还是民间组织,在我们的国家队里也早就开始了更深入的研究。

只不过还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探索阶段,这何尝又不是一个“世纪战机”百花齐放的历史循环呢?和战斗机不同的是这次我们站在了起跑线的第一梯队

今天的故事唯独会打破很多男孩子对驾驶先进战斗机搏杀长空的梦想。但话说这也就是很多人心里面过不去的那么一道坎而已。冷静想想——当年Santa Claus用畜力车拉货送人就是传说,快递员用电动车拉货送人咋就成了一个不体面的事呢?

来源:军武数据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