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师,他就是个'唐人'!"重庆某中学教室里,这句带着嬉笑的调侃让班主任瞬间警觉。当她在深夜查清"唐人"实为嘲讽唐氏综合征的网络黑话时,一场关于语言暴力的课堂交锋就此展开。数据显示,69%家长担忧网络烂梗正摧毁孩子的表达能力,而这场风波揭开的,是比语言贫瘠更可
"老师,他就是个'唐人'!"重庆某中学教室里,这句带着嬉笑的调侃让班主任瞬间警觉。当她在深夜查清"唐人"实为嘲讽唐氏综合征的网络黑话时,一场关于语言暴力的课堂交锋就此展开。数据显示,69%家长担忧网络烂梗正摧毁孩子的表达能力,而这场风波揭开的,是比语言贫瘠更可怕的共情能力危机。
历史教师出身的班主任最初以为学生在讨论"唐人街",直到发现语境中的恶意。连夜溯源确认这是将唐氏综合征娱乐化的侮辱性梗后,她在班会抛出"人有三不笑"的古训:不笑天灾、不笑人祸、不笑疾病。尤其强调"用先天疾病攻击他人,等于在嘲笑无法选择的苦难"。
教育学者注意到,该教师没有粗暴禁止,而是播放唐氏患儿康复训练视频,让学生看到被娱乐化的疾病背后,是患儿连系鞋带都需要重复练习2000次的真实人生。这种具象化教育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理解词义后,全班再无人使用该梗,有学生主动向曾被调侃的同学道歉。
某重点中学语文组对比十年间的学生作文发现,2023年作文中"绝绝子""emo""废了"等网络用语占比达27%,较2013年上升18个百分点。更严峻的是,在"梗词转译"实验中,62%的学生无法将"蚌埠住了"准确转化为规范汉语,要么写成"情绪崩溃"过度夸张,要么表达为"有点难过"情感弱化。
语言学家指出三大危害:一是词汇量萎缩,00后平均主动词汇量比90后同期减少15%;二是句式结构单一化,议论文中"虽然...但是..."等基础句式占比超40%;三是抽象思维退化,某市中考阅读题中,能用隐喻手法解析文本的学生不足两成。
"唐人"梗的流行暴露网络亚文化的残酷逻辑:将生理缺陷转化为社交货币。与十年前调侃"书呆子"不同,疾病梗直接消解了对他人生理苦难的基本尊重。心理学家警告,这种娱乐化包装会诱发三重扭曲:把冒犯当幽默,将歧视视作个性,最终形成"万物皆可玩梗"的思维定式。
更隐蔽的危害在于群体压力下的认知偏差。某校跟踪调查显示,最初只有8%学生认为"唐人"梗有问题,但当30%同学开始使用后,质疑者比例骤降至2%。这种沉默的螺旋效应,使得本可遏制的语言暴力如病毒般扩散。
家庭层面可建立"网络用语筛查"机制,例如共同观看短视频时暂停讨论"鸡你太美"等热梗的潜在歧视性。北京某家长群实践表明,经过三次针对性讨论,孩子自主识别不当用语准确率提升至73%。
学校层面需双管齐下:上海某校开设"语义溯源"课,让学生模拟唐氏患者阅读障碍,体验被嘲笑的屈辱感;杭州重点中学的"古诗PK网络语"写作课显示,经过12课时训练,学生使用"落霞与孤鹜齐飞"等经典表达的意愿提升41%。
社会层面要善用现有武器。网信办"清朗行动"已将黑话烂梗纳入整治范围,家长可通过12377平台举报"奥利给"等擦边球用语。今年暑期专项中,某平台下架的267个违规视频里,有43个涉及疾病歧视梗。
重庆班主任的"三不笑"原则之所以引发共鸣,在于它划出了文明社会的底线——不对无法选择的苦难妄加嘲弄。《民法典》第1024条明确规定侮辱性言论需承担民事责任,用"唐人"攻击特定个体可能面临法律追责。
当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他或许没想到,在算法推送的时代,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帮学生斩断那些有毒的言语藤蔓。毕竟,当我们失去好好说话的能力,也就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来源:发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