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非遗“活”起来 文化“火”起来

360影视 2024-12-20 18:32 4

摘要:靖远是黄河之滨一座美丽的城市。早在二千多年前,这里就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来往商贾云集,同时也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靖远大地文化底蕴深厚,孕育出了众多非遗珍宝。

“正月里冻冰立呀春消,二月里鱼儿水呀上漂、水呀上漂来……”“五月那十三,娃娃那舅舅来,打发女娃子割韭菜,点点花儿开……”

在靖远县黄河岸边休憩的小亭里时常传出悠扬的歌声,虎宁和同伴经常在这里吟唱极具地方特色的靖远民歌,靖远民歌是刻在他骨子里的旋律。

厚植非遗保护土壤

靖远是黄河之滨一座美丽的城市。早在二千多年前,这里就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来往商贾云集,同时也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靖远大地文化底蕴深厚,孕育出了众多非遗珍宝。

剪纸、皮影戏、刺绣、荷包、民歌、泥塑……无不在展示着靖远非遗的魅力。为了让非遗焕发出强大生命力,靖远不断加大非遗的传承、弘扬、守护、宣传,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近年来,靖远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不断发掘靖远人文底蕴,守护地方历史文脉,对县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深入的普查、挖掘,及时整理完善非遗项目及名录,建立健全档案、实施分级保护、实行数字化规范化管理,为后续保护、发展、利用提供了资料依据及操作平台。至2023年底,完成靖远双龙皮影戏、靖远民歌以及靖远荷包、靖远刺绣、靖远糁饭等100项省、市、县级非遗项目建档立卡。2024年,评审出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227人。

今年5月,在白银市公布的2023年度市级非遗工坊名单中靖远县高十八卤鸡非遗工坊、刘记一窝丝非遗工坊、所心炕枣非遗工坊、庄润红泥彩塑非遗工坊4家非遗工坊名列其中,数量位于全市第一。11月,靖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芦纸马滚灯、双龙皮影戏、王氏软拳、靖远羊羔肉制作技艺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

非遗焕发时代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历史,是传承的匠心文化,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让非遗获得持久生命力是非遗保护传承最坚实的基础。

为更好的促进非遗项目传习、交流、研究与展示,靖远县不断创新非遗传播方式,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在重要时间节点、传统节日广泛开展非遗主题活动。

每年在春节、元宵、端午、中秋以及自然和文化遗产日等重要节点,推出一系列非遗主题展览,线上线下同时进行;利用官方微信、视频号、抖音号开设一系列有关非遗的栏目,定期推出宣传靖远非遗的图片展览以及人文讲堂;为了扩大非遗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利用寒暑假开办一系列深受广大青少年欢迎的泥塑、剪纸、孙世鞭杆等非遗主题公益培训班,全方位扩大靖远非遗的影响力,彰显靖远县深厚的人文底蕴。

推动非遗文旅融合

靖远县以非遗进景区打造常态化文旅融合项目,立足开发本土历史旅游资源,积极探索“非遗+旅游”新模式,打造内容丰富、设施完善的非遗相关体验项目,为非遗保护传承提供了创新思路。

靖远县持续用文化为乡村振兴赋能续航,通过传承、发展和创新,广泛开展乡村群众文化活动,让广大群众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2020年以来,共组织非遗主题展览10余次,并先后在大庙梨花赏花活动、文冠果赏花活动、黄河生态文化旅游节、小口大枣丰收采摘暨助农促销直播活动中开展非遗文化、民俗文化和艺术交流活动,组织剪纸、刺绣、泥塑、荷包、书画家等民间艺人现场开展非遗文化体验、展示工作,进一步激发了广大群众热爱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了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自觉性。

靖远县突破时空与形式限制,将秦腔表演、皮影戏、剪纸、面塑制作等非遗项目融入乡村旅游示范点、旅游景区提升改造等文旅项目中,推出“非遗主题游”线路。在景区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植入形式多样的非遗展陈、展示、展演、体验活动,通过提升非遗项目融入性、互动性和代入感,让游客在景区全程感受、全程共享非遗活态魅力,实现非遗作品向旅游商品的转变。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人们共有的精神家园,我们将广泛宣传靖远非遗文化,巩固提升转化利用水平,继续引导和支持非遗工坊建设,全力做好‘非遗+研学+旅游+节庆’工作,积极推动非遗文化融入校园、融入群众生活,让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绽放时代光彩,焕发时代活力。”靖远县文化馆馆长郭小柱说。(冯文强 马珍珍 滕爱琴 文/图)

来源:中国甘肃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