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守护“一泓清水永续北上”——记河南省淅川县渠首民兵连守山护水的故事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9 13:35 1

摘要:9月的豫西南,丹江口水库依然碧波万顷,水天一色。一架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正沿预定航线自动巡飞,其搭载的高清摄像头和水质传感器,实时传回高清影像和水质监测数据,清晰投射于陶岔渠首调度中心的大屏幕上。不远处,几位身着迷彩服的民兵正熟练操作水下机器人,定期进行水体采

9月的豫西南,丹江口水库依然碧波万顷,水天一色。一架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正沿预定航线自动巡飞,其搭载的高清摄像头和水质传感器,实时传回高清影像和水质监测数据,清晰投射于陶岔渠首调度中心的大屏幕上。不远处,几位身着迷彩服的民兵正熟练操作水下机器人,定期进行水体采样与指标分析。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大坝及引水渠全景。任天波摄

渠首民兵连骨干学习水下机器人操作使用

2021年5月,习主席视察南阳时指出,“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河南省淅川县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肩负着“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重要使命,通水以来已有逾670亿立方米输送到京津冀受水区,惠及沿途1.14亿群众。

渠首民兵连响应号召,赓续南水北调精神血脉,以忠诚担当践行领袖嘱托,用科技赋能守护碧水长流,凭实战锤炼铸就应急铁拳,靠为民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一支新时代民兵力量。

渠首民兵连集体宣誓

带头讲政策、传精神、聚民心,当好党的路线宣传队

“收看这场纪念大会,对我们渠首民兵来说具有特殊意义。80年前先烈用鲜血捍卫国土,今天我们以同样的决心守护这一江清水北上。”9月3日,淅川县民兵训练基地内庄重热烈,该县渠首民兵连与役前教育新兵一起,共同收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实况直播,见证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

渠首民兵连始终将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他们构建起“集中学+自主学、课堂学+现场学、理论学+实践学”的多维教育体系。连队经常组织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交流会,邀请县党校教师、环保领域专家现场授课,确保理论学习紧跟时代、常学常新。

渠首民兵连集中组织无人机训练

在九重镇邹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渠首民兵连理论小分队的队员们与村民、青少年围坐一圈,开启了一场特别的“龙门阵”。没有高深术语,只有亲切乡音。他们用“保护水源就是保护绿水青山,就是保护自己的‘金山银山’”“邻里互助守望家园”等身边事、家常话,把移民往事、护水故事和生态建设成就,编写成《渠首红色记忆》《一泓清水向北流》等教案,并制作系列短视频、微党课等新产品,将大道理讲得入耳入心。现场气氛轻松又热烈,掌声不时响起。大学生邹江南听完豁然开朗:“听了连队理论骨干地讲解,一下子明白了‘两山论’的深刻内涵。”

“事故可以打断我的胳膊,但打不断我守坝护水的决心!”72岁的老民兵李进群,以一段“独臂守坝”的往事震撼全场。这是今年4月,连队创新推出“新时代奋斗者说——渠首民兵的护水长歌”主题故事会,老中青三代民兵代表同台讲述。李进群讲述的是1970年,他在建设大坝时右臂不幸被钢丝打断,鲜血直流,简单包扎后毅然返回岗位,以独臂之躯在工地继续坚守3年。

这种“勇于担当、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不怕牺牲”的渠首精神,追溯至1969年引丹大会战的峥嵘岁月,10万民兵以“人拉肩扛”的原始方式,历时5年完成土石方3470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5.5万立方米,2880名民兵伤残,141人献出宝贵生命。

渠首民兵连理论骨干鲁亚楠既是连队宣讲员,又是江山文旅集团讲解员,她用乡亲们听得懂、喜欢听的语言讲述行移民故事、传播生态文明,大家都听得进、记得牢,护水渐渐成了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作为渠首的儿女,我们离开了祖辈生活的土地……”2024年9月,鲁亚楠作为移民代表赴京参加南水北调通水十周年成就展,向京城人民讲述渠首精神。在与观众的交流中,她也收获了很多感动。一位北京的老人紧紧握着她的手说:“感谢你们的付出,这清澈的南水,我们喝在嘴里,甜在心里。”还有一位小朋友,听完她地讲解后,把手中的矿泉水喝得一滴不剩,对她说:“阿姨,我以后再也不浪费水了。”

传播精神,不忘初心。鲁亚楠从田间地头讲到京城成就展,让渠首沿线移民故事感动万千听众;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坚韧,在灶台与讲台、田野与京城间穿梭,将移民精神融入血脉。

连队创新建立“民兵理论学习驿站”,在库区沿线设置3处学习点,配备理论书籍、报刊及多媒体设备,方便民兵和沿岸群众随时学习交流,使用微信、钉钉等新媒体手段,定期推送学习资料和护水动态,抓好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线上阵地。

宣传党的理论

近5年来,渠首民兵连举办了300多场宣讲,足迹遍布干渠沿线,把他们的故事带进校园课堂、社区广场,站上党政机关宣讲台,甚至远赴北京,用乡音讲述“忠诚担当、大爱报国”的精神内核,用真心传递守护绿水青山、共建美好家园的坚定信念。

宣传两会精神

带头巡堤坝、护青山、守碧水,当好生态护水管护队

“通过无人机巡逻可快速识别发现水面漂浮物、非法垂钓和排污口,效率较人工提高十倍不止。”陈博韬边操作无人机边介绍,“我们连队构建起“天上有无人机、水面有巡逻船、水下有机器人、岸上有监控”的立体巡护体系。”

现在的人工智能发展迅速,渠首民兵连也正在建设“智慧水利”安防系统,借助科技加强巡防,连队实现对506平方公里水源区、1050公里库岸线的有效监控,水质预警准确率达到95%以上。

陈博韬作为新时代民兵,不仅继承了爷爷陈同龄和父亲陈人范的守山护水事业,还引进了智能监测系统,充分发挥无人机固定线路时长巡航和高灵敏度传感器监控水面的优势,使用水下机器人深入库区不同水域和各深度水层实时监测水质情况,实现数字化管理。

他的爷爷陈同龄,是1958年投身丹江口大坝建设的第一代淅川民兵。3年时间,他推坏了17辆独轮车,磨穿了20多双草鞋,硬是靠着肩扛手推,在悬崖峭壁间开凿出了导流渠,为大坝夯下了最坚实的第一方基石。

1984年,他的父亲陈人范扛着爷爷留下的铁镐,走进了当时还是一片荒芜秃岭的太子山林场。一座简陋的土坯房,一盏昏黄的马灯,照亮了他长达40年的守山护林路。

“老辈人靠脚步丈量山林,我们用科技守护绿色,但初心不变。”陈博韬带领护林分队运用红外相机和无人机巡护,有效防范森林火灾与盗伐行为,使林区植被覆盖率提高至92%,成为丹江水流入主干渠前的最后一道天然过滤器。

该连担负着渠首防护、生态护水、堤坝巡逻、水质监测等任务,与水务部门构建常态护水长效机制,定期开展水面清漂、库区沿线巡逻和水上联合执法,形成户有员、组有班、村有连(排)的生态护水大格局。

“手往下压,脚踩锹背!当年我们在石缝里种树,虎口震裂了就用布裹着干。”每年植树节,在渠首大坝山坡上,老民兵手把手教新民兵挖坑、浇水、培土。由民兵护林员创新的“石缝育苗法”助力树苗成活率由35%提升至89%,推广种植苗木120万株,治理石漠化面积3000余亩,每年可减少土壤流失量8000吨,为水源地构建绿色生态屏障。

植树造林

民兵赵建峰是一名清漂队员,经常活跃在库区506平方公里的水域上,橘色的救生衣与绿色的清漂服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俯身、打捞,再转身把打捞物投向高处的大船,就这几个简单的动作,赵建峰每天重复无数次。特别是在清漂高峰期的汛期,几乎吃住在船上,每天打捞垃圾,迎着朝阳出发,伴着余晖返航,默默守护着丹江一库清水。

同时还与退休老干部“渠首银发志愿服务队”、共青团“河小青志愿服务队”联合开展环保宣传、库岸垃圾清理,共同发挥模范作用,创新“查库岸垃圾防面源污染、查山林火情防生态破坏、查排污口防水体污染,每周组织水陆空立体巡查”的“三查三防”护水法,带动沿库、沿渠村普通民兵、群众积极参与到保坝护水行动中来,涌现出以陈博韬为代表的一家三代民兵34户、两代民兵58户。

他们在渠首民兵连与群众的共治下,丹江口水库水质连续5年稳定在Ⅱ类以上,部分区域达到Ⅰ类,成为“中国好水”的标杆。

带头冲险关、战急难、保平安,当好应战应急突击队

“保持遥控器平稳、注意观察屏幕、目视飞行方向!”在民兵教官袁虎攀的严格指导下,参训民兵从设备组装、悬停校准、起降操作等基础科目练起,逐步强化编队飞行、应急指令、协同作业等实战能力。

温度超36℃的训练场上,无人机操作员克服信号干扰与高温环境影响,始终保持操作精度。“训练场多流一滴汗,实战就多一分胜算!”袁虎攀在训练总结时坚定地说道。

渠首民兵连民兵组装使用水下机器人

面对传统护水效率低、监测盲区多等难题,袁虎攀总结出使用无人机、水下机器人开展高效巡水护水的经验方法。他不仅自己成为了操作专家,还积极培养出一批技术能手。

暴雨中的训练场,无人机在雨幕中艰难保持航向;夜幕下的库区,水下机器人打开探照灯搜寻目标;冬季的水面上,民兵们呵着白气操作清漂装备......一系列训练动作,让队员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

训练结束不是终点,而是升级的开始。训练日志记录着每次演练数据:机械臂动作延迟、编队间距误差、应急响应间隙......这些用红笔标注的细节,都会成为下次训练的重点攻克对象。

“护水不是摆样子,是真刀真枪的硬仗”,民兵连长张云虎说。如今这支队伍中,既有精通智能装备的操作能手,也有熟悉水性的巡查尖兵,更有掌握急救技能的多面手。

曾经的渠首民兵面临人工巡查周期长、复杂水域难覆盖、部门协调不顺畅等尴尬困境,常常“望水兴叹”。对此,他们按照空中、地面、水下3个任务维度,购置低慢小预警反制装备、无人清漂船,并对现有无人机进行改造升级,与相关部门建立“巡逻防控、安保勤务、多方联动、应急处置”四大机制,让多维力量融入反恐维稳、抢险救灾、生态护水等任务行动。

在一次综合演练中,民兵连与公安、水务部门组成的混编分队迅速响应:无人机空中布控追踪,执法艇水上封堵,岸基组架设拦截网。三路合围下,“可疑人员和船只”被成功拦截。

这种行云流水的配合,源自“平战一体”的协作机制。每周的联合训练日,水务专家指导民兵掌握水质采样技巧,公安教官传授应急处突战法;每月的综合演练,以党员和退伍军人为主体,吸纳守水护水行业骨干,融合伪装防护、无人机侦察和应急力量,突出新域新质手段赋能,多部门联合设置突发险情,考验队伍快速响应能力。

“呜——!”刺耳的警报撕裂陶岔渠首的宁静,无人机如离弦之箭刺破长空!盛夏,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龙头”——淅川渠首,一场硝烟味十足的多科目联合演练激战正酣。

渠首民兵携带精密水质检测设备,风驰电掣般奔赴重要点位,空气、水体数据实时跳动在监测屏上。陶岔管理处同步上演“闸门保卫战”,在关键节点火速构筑“防护墙”。

无人机编队化身“空中鹰眼”精准追踪污染物的扩散轨迹,实时数据源源不断回传指挥部。军地双方信息共享无缝衔接,鄂豫两地协同组织应对,有效检验了跨区域联合处置突发情况能力。

渠首民兵充分发挥在抢险救灾中熟悉环境、地形、装备的优势,积极与应急部门搞好对接,配套完善行动预案,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当先锋、打头阵。2024年7月,唐河县突发洪水,渠首民兵连携带无人机、救生机器人星夜驰援,在齐腰深的洪水中连续奋战5天4夜,转移群众2000多人,封堵管涌5处,创造了“零伤亡、全转移”的抢险纪录。

带头兴产业、惠民生、谋幸福,当好乡村振兴帮扶队。

“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渠首民兵连非常珍惜党和人民给予的荣誉,始终坚持为民服务、融入乡村振兴,当好帮扶队”。指导员穆胜坡介绍,该连联合邹庄、王家村等党群服务中心,让优秀民兵和退役军人进入村“两委”班子,发挥带头作用发展生态产业。

渠首民兵曹杨玲“上岸”后,被推选为村干部,她带领20多户村民成立水产加工合作社,变“单打独斗”为“入股分红、抱团经营”,年产优质淡水鱼20万斤,产品远销北京、天津等受水城市。该合作社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360万元,利润80万元,社员户均分红2.4万元。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近年来,他们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渠首绿色生态工程、成立新时代志愿服务队及政策宣传、文明创建、生态保护小分队,深入机关、乡村、校园和企事业单位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积极参与乡村治理、矛盾纠纷调解、环境整治和景区秩序维护等工作,建立“民兵联系户”制度,累计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120余件。

在水库边上经营农家乐的张小伟从鱼老板成为民兵护水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以来,淅川县取缔库区水上餐饮船及5万余箱养鱼网箱,家中三代以捕鱼为生的张小伟,积极响应号召,第一时间上交了渔船渔具,“上岸”办起了农家乐。不仅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还组织人员义务清漂,让库区群众享受到更多生态红利。

张小伟的事迹并不是个例,在渠首民兵连中还有从事丹江鱼宴、汽车维修、农家宾馆、土特产销售等致富带头人30余人。在邹庄村,民兵骨干带领群众种植软籽石榴、杏李等经济作物1800亩,年产值超300万元;在张河村,民兵示范种植有机红薯,开发红薯粉条等深加工产品,带动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产业兴、百业兴。休闲农业田园综合体将产业、田园、生态有机融合,现已成为享誉豫西南的一条可观、可游、可赏的美丽乡村风景线。

渠首民兵连协助乡镇深入挖掘移民文化、红色文化和田园生态文化,打造了15个红色旅游观光点,集红色研学、农耕文化研学、农旅休闲于一体,生态生金,部分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元。老党员邹会平感慨:“老话儿说‘水土养人’,这水土里淌着的就是党的恩情!生态美了、腰包鼓了,日子越过越红火!”

如今,邹庄村家家户户都是二层小楼,村容村貌日新月异,村子配套设施完备,“三线”入地、雨污分流,道路新修,环境越来越好,村民幸福感逐年增加……

连队还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淅川自有电商平台“淅有山川”合作打造“渠首农品”区域公用品牌,帮助群众销售丹江鱼、山野菜、有机菌菇等特产。“电商直播直接带动我镇11个村近两万名群众增收致富。”九重镇党委书记周保全说,他们采用“支部电商+基干民兵”的模式,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帮助当地群众走上致富之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国防效益同步发展。

李丁 竺俊涛 特约记者 张宏果

图片由任天波、王帅、袁毓江提供

来源:中国退役军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