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8日是天津师范大学开学第一天,立教楼里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吸引了课堂上100名学生的目光。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马超通过“我来说、我来感、我来画、我来悟”四个教学场景,将课堂讲授与依托天津市思政课教学改革重点实验室(新时代伟大成就重点实验室)开展的实践教学
本报记者 彭未风
9月8日是天津师范大学开学第一天,立教楼里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吸引了课堂上100名学生的目光。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马超通过“我来说、我来感、我来画、我来悟”四个教学场景,将课堂讲授与依托天津市思政课教学改革重点实验室(新时代伟大成就重点实验室)开展的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所授班级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特长,强化教学方式的互动性、吸引力,将新学期的思政课上出“新味道”。
胜利纪念我来说
“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汇或一句话描述一下观看9月3日盛大阅兵仪式后的感想。”提问一石激起千层浪,“震撼”“自豪”“对中国必将强大的笃定”“牢记历史,吾辈自强”……学生们难掩激动地说出他们真切的感受。学生们的情绪调动起来了,马超便从“军容严整、步履铿锵的踏实感”“大国气象、复兴在望的自豪感”“崭新装备、和平守卫的时代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历史感”“青春使命、强国担当的责任感”五个维度,带领学生回望历史,启迪学生从80年前的那场伟大胜利中汲取实现民族复兴的智慧与力量。
抗战精神我来感
与教室相邻的天津市思政课教学改革重点实验室(新时代伟大成就重点实验室)里,46屏以“抗战精神”为主题的动态展示画面让刚听完课堂讲解的学生有了更加身临其境的体验感。一键切换的智能设备、形式多元的课程资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开辟了全新方式。新学期,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动转变思政课教学的传统模式,充分发挥新投入使用的实验室的智能化功能,运用鲜活的案例素材和先进的智能化设备进行现场教学,教学方式互动性、吸引力更强,更有利于将思政课“讲深、讲活”。“这种科技感十足的上课方式,让我对思政课产生了全新的认识。老师在介绍受阅的武器装备时还特别提到了网络空间作战方队,令我印象深刻。”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张铭鑫在动态展示屏前一边驻足体验,一边对全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感到兴奋不已。
图说英烈我来画
课堂这边,班上的美术与设计学院学生正在用手中的画笔描绘英烈的形象。美术与设计学院学生齐芯一带着她的作品《战魂》和《杨靖宇将军》走上讲台,“我所描绘的是杨靖宇将军牺牲前的最后一刻,几天几夜的苦苦支撑、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都凝结在他坚定的目光里。”一幅幅美术作品背后承载的事迹感人至深,学生们将对抗战精神的深切感悟跃然纸上。面对课堂上不同专业的学生,马超抓住美术类专业学生善于用绘画表达思想的特点,特别设计了“图说英烈我来画”环节,让原本枯燥的讲授变得活跃生动。天津师范大学学科门类众多,如何结合专业特色、贴近学生实际讲好思政课,是让学生对思政课“想上”“爱上”的关键。
回望历史我来悟
“今天,我们隆重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就是要坚持正确二战史观,反对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观点。我们当代大学生必须做正确二战史观的捍卫者。”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陈佶佳设计的思政微课《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坚持正确二战史观》引发了在场学生的思考与共鸣。这是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新学期首次尝试让大学生走上讲台与思政课教师联袂主讲。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带着自己的微课走上讲台,把大学生视角、新媒体技术、青年人话语带入思政课堂,使学生真正成为思政课课堂的参与者。
授课教师马超在谈到设计这堂‘开学第一课’的思路时表示,“授课过程中,老师要善于运用多种呈现方式,把抗战精神从教材的文字变为可听、可感、可及的动态体验,让胜利日的自信豪迈变为思政课的生动案例,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把抗战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
近年来,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动开发优质鲜活的思政课素材,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实践教学资源,正在开展思政课质量专项提升工程,重视激发师生双教学主体的积极性,为实现“门门都是精彩一课”“人人都是教学能手”的建设目标聚力赋能。
来源:天津教育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