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结果点开后发现,雷军真在群里发了200块,还配一句“抢到就是缘分”。
“身价几百亿的人,还在微博里抢自己发的红包。
”
第一次看到这条热搜,不少人下意识点进去,以为又是营销套路。
结果点开后发现,雷军真在群里发了200块,还配一句“抢到就是缘分”。
那一刻,大家忽然意识到:这个大佬好像跟印象里的“霸道总裁”不太一样。
不端着,是雷军最显眼的人设。
小米食堂排队,他端着餐盘站最后;发布会彩排,他蹲在地上调PPT;员工内网吐槽新品bug,他回帖“已截图,今晚改”。
这些碎片拼在一起,像极了一个普通产品经理的日常,而不是千亿市值公司的掌舵人。
可一旦切换到业务战场,他又瞬间锋利。
2021年宣布造车,外界唱衰“手机都还没整明白”。
三年过去,测试车已经在亦庄跑了百万公里,电机转速飙到27000转,连特斯拉工程师都跑来看热闹。
有人问他怕不怕失败,他甩一句“怕就不做了,那不是雷军”。
这种“怕”与“不怕”的切换,藏着他的底层逻辑:
用户要什么,就all in什么。
当年做手机,砍掉所有线下渠道,把价格打到1999,靠的就是“省下来的每一块都还给用户”。
今天造车,思路没变:顶配技术,贴着成本定价。
连车内预留的米家接口,都像在说“你家里的扫地机器人,以后能跟车打招呼”。
更反常识的是,他越成功,越强调“失败教育”。
武大校友群里,他每年固定发一封长信,主题永远是“我踩过的坑”。
从金山时期账上只剩10万,到小米Note定价失误导致库存积压,细节全摊开。
有学弟问他图啥,他说“让后来人少交点学费,比捐楼更有用”。
公益也是这个路数。
“科技助学”项目不是简单捐电脑,而是把整套物联网教室搬去甘肃会宁:老师用平板巡课,学生用智能笔答题,数据实时传到北京工程师手里。
半年后,当地数学平均分提了11分。
县教育局长感慨“原来扶贫可以不带悲情色彩”。
当然,翻车现场也不是没有。
小米11 Ultra首发烧WiFi,他连夜在抖音直播道歉,评论区刷满“雷总别哭”。
第二天售后政策直接升级:主板延保两年,用户可退可换。
有粉丝调侃“别人翻车掉粉,他翻车涨粉”,其实不过是把“用户至上”从PPT里抠出来,真的当成了KPI。
现在回头看,雷军最狡猾的地方在于:
他让所有人觉得,小米的成功可以复制。
可真正难学的,是那套“把用户当朋友”的体感:发布会不用“赋能”这种黑话,用“这功能爽不爽”;年报里不堆“生态化反”,直接写“帮大家省了37亿电费”。
当别的老板还在研究流量密码,他已经把真诚玩成了最大套路。
所以下次再看到他在微博抢红包,别急着笑。
那200块背后,是千亿市值公司刻意保持的“人味”。
毕竟,科技向善四个字,说到底就是:
让冰冷的参数,长出一点温度。
来源:朴实喜鹊y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