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哥哥”因为抑郁症而跳楼自杀,这本来是板上钉钉的事。连他的姐姐张绿萍也公开说,弟弟有抑郁症。
本文字数约:4381 字
阅读时间约:7 分钟
本文章节:
01、“哥哥”所患的并非传统认知中的抑郁症
02、微笑型抑郁症的2种类型
03、微笑型抑郁症常伴随强迫型人格改变
04、如何预防微笑型抑郁症患者自杀?
昨天,各大热搜被一条消息刷屏了——向太曝料说:“哥哥”张国荣不是因抑郁症自杀!
网友都看懵了!
“哥哥”因为抑郁症而跳楼自杀,这本来是板上钉钉的事。连他的姐姐张绿萍也公开说,弟弟有抑郁症。
向太怎么突然语出惊人?她说的到底是不是真的?
其实,向太说的话,既不对也对。
说她不对,是因为“哥哥”确实被诊断为“抑郁症”,一度非常努力地接受治疗;
说她对,是因为“哥哥”罹患的确实不是一般的、常见的抑郁症,而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类型。
而且,不管是哪一种抑郁症,不管是不是抑郁症,只要患者出现了重度抑郁发作,他们的自杀风险就会很高!
正好,明天是“世界预防自杀日”。
借着向太的这个热点,借着这个节日,我认为非常有必要结合精准心理学的高效知识,深挖“哥哥”去世的真正原因,他到底得了什么病?
更关键的是,希望网友们看完以下分析后,能提高自己的认知维度,做好充足的防范措施,避免自杀悲剧发生在自己或亲友的身上,更别发生在自己孩子的身上!
01、“哥哥”所患的并非传统认知中的抑郁症
向太说,“哥哥”张国荣生前的最后一通电话是打给她的。他在电话里说,“我想你能够陪我一起,告诉大家我没有抑郁症。”
如果这一说法属实,那恰恰说明:“哥哥”本人,还有他身边的人,很可能都没真正意识到他当时的精神心理状态。
客观来讲,“哥哥”所患的确实不是大众传统认知中的抑郁症。
张国荣,图片来源于网络
绝大部分人认为,抑郁症患者是情绪非常低落的,唉声叹气的,甚至是以泪度日的。张国荣和他身边的人可能也这么认为。
可是,“哥哥”总是显得阳光、潇洒,这怎么能跟“抑郁症”挂钩?
其实,以上是大众对抑郁症的刻板印象。有一种非常特殊的抑郁症类型,至少在表面看起来,完全不是大家以为的那样。
它就是“微笑型抑郁症”,“哥哥”罹患的就是它。
“微笑型抑郁症”又叫做“阳光抑郁症”。顾名思义,就是患者表面看上去积极阳光开朗,总是微笑示人,但心里早就压抑得要命了。
不过,“微笑型抑郁症”不是精神科临床中的规范诊断,而是大众对某一类抑郁症表现的描述。
必须声明的是,“微笑型抑郁症”这个概念可不是我们自创的,而是早就存在了,而且,北大六院的专家也公开地科普过它。
据说,在20世纪90年代,有一位英国精神科医生就已经使用“Smiling Depression”这个词,专指那些故意隐藏真实情绪、表面看起来很快乐的抑郁症患者。
还有,北大六院精神科主治医师范滕滕也公开说过:
有一种“隐匿性”抑郁症,大众也叫做“微笑型抑郁症”或者“阳光抑郁症”,这类患者不是愁眉苦脸、悲伤哭泣,反而表现得乐观坚强。
但他们的悲伤、抑郁并非无迹可寻,“个人独处的时候或者私下场合,这类患者很难长时间保持所谓的微笑状态。”
不过,从精准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隐匿性”抑郁症以躯体化症状为主,并非微笑型抑郁症或阳光抑郁症。
如果掌握精神心理领域的第一性原理来重新看待的话,所谓“隐匿性”抑郁症及微笑型抑郁症是完全两回事。
不过,直到现在,国内外还有很多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对“微笑型抑郁症”认识不足,很容易造成漏诊或误判。
02、微笑型抑郁症的2种类型
进一步来说,“微笑型抑郁症”可以分为2种类型:
第一种——患者藏得极深,“演技”极好,连最亲近的人都不知道ta很痛苦。
这些患者总是显得积极、阳光、一切都很好,甚至他们身边最亲的父母、闺蜜、好基友都丝毫没察觉出其抑郁了。
2021年,成都49中高中生小林突然在校内坠楼身亡。学校说是自杀,但父母一开始根本不信,因为他们完全没发现儿子有异常。
2022年,高中生胡鑫宇离奇失踪,各种“阴谋论”在网络盛传。警方找到他的尸体,断定为自缢身亡,他的父母还是不愿意相信。
今年4月,16岁的“天才少年”于行健,因为竞赛成绩不理想而自杀身亡。
今年6月,上海一名高三的学霸,因与“清华强基计划”失之交臂,选择了自杀。
这些孩子在悲剧发生前,在外人甚至家人面前几乎都没有流露出明显的异常,身边的人毫无防备。
直到他们出事了甚至悲剧发生了,其身边的亲朋好友才错愕不已,一时之间难以接受。
第二种“微笑型抑郁症”——亲近的家人、朋友其实知道患者罹患抑郁症了,但患者装作病情好转,最后来个剧情“大反转”,突然自杀!
这些患者本来是积极看病、接受治疗的,但尝试了主流精神科治疗或主流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后,发现效果几乎没有,他们非常绝望。
他们表面上乖乖吃药,但是知道主流的方法对他们没有用,表面上他们还能坚持上学或者上班,能跟人社交,甚至会安慰家人和朋友,“我没事的,我好起来了,不是一直吃着药吗,你们别担心!”
他们表面上有可能还会跟家人、朋友畅想未来,描绘自己想做的事。
你面对一个这样积极乐观、懂事得体的人,是不是很容易打心底地感到欣慰,以为ta真的好起来了?
这些患者的身边人就是这样被麻痹的。当他们以为患者好转了,放松警惕了,悲剧就发生了。
2024年1月,广州青年诗人、音乐人牛涛因抑郁症发作,突然自杀身亡。他其实早就被诊断抑郁症,治疗多年,他的家人都知道。
“一代天后”李玟也患有抑郁症,她的姐姐、妈妈都知道,但她自杀离世时,家人还是非常震惊。
李玟,图片来源于网络
“哥哥”张国荣也属于这种类型的“微笑型抑郁症”。他的经纪人说,他早就确诊了抑郁症,努力接受了治疗一年多,但还是病情失控。
所以,“微笑型抑郁症”与典型的、传统认知里的抑郁症真的很不一样!
患者和亲友很容易产生疑惑:这到底是不是抑郁症?会不会是“误诊”?
而这正是“微笑型抑郁症”的凶险之处,在不知不觉中,夺人性命!
02、微笑型抑郁症常伴随强迫型人格改变
那么,“微笑型抑郁症”究竟是怎么来的?
这些患者都那么不开心了、都痛苦得想死了,为啥就是强忍着不说呢?
简单来说,“微笑型抑郁症”=传统抑郁症 + 强迫型人格改变。
“微笑型抑郁症”患者有完美主义,特别在意自己的人设,不愿意对外展示自己脆弱、痛苦的一面,习惯于“忍”,把负性情绪压抑在心里。
这种特质不是人人都有,但特别容易出现在这些人身上——明星、成功人士、“别人家的孩子”。
他们反复被过度夸奖,经常被鲜花和掌声包围,简直活在光环下。
他们也更容易在意外界的评价,承受更大的舆论压力。
久而久之,他们变得过分在意外界的目光,要求自己必须满足外界的期待,必须保住自己的美好人设,然后不断自我施压。
当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超出了阈值,情绪就会突然崩溃。
此时,他们出现极端的负面情绪,产生严重的灾难化思维,错误地认为只有死亡才能结束痛苦,进而出现强烈的自杀念头!
有些患者可能还会刨根问底——那为什么这部分患者内心非常压抑?
其实,无论是传统的抑郁症,还是“微笑型抑郁症”,这都属于“症状学诊断”——只看症状,不看病因。
这种诊断方式远远不如“病因学诊断”来得深入,更加未触及精神心理领域的第一性原理。
对精神心理障碍的理解,可以分为4个认知维度
而且,很多被诊断为抑郁症包括微笑型抑郁症的人,其实更符合C-PTSD(复合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表现。
C-PTSD是2022年新生效的一种精神心理障碍,它就是病因学诊断。但很多医生还不认识它,很容易把C-PTSD患者误诊为抑郁症。
精神心理问题的“第一性原理”告诉我们,很多精神心理障碍的根源都是病理性记忆,至少包括了叠加性心理创伤、叠加性心理渴求、不良的归因模式。
就抑郁症而言,不论是哪种类型,主要病因都是“叠加性心理创伤 + 持续地自我否定”(即完全内归因模式)。
这才是抑郁症的真正病因。
04、如何预防微笑型抑郁症患者自杀?
既然“微笑型抑郁症”那么可怕,我们一定要学会识别它。
如果我们身边有这样的患者,除了及时识别外,怎么降低他们自杀的风险?
我们从精准心理学角度,至少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帮助患者认清“人性三原色”——趋利避害、侥幸心理、虚荣心,尤其是虚荣心。
很多患者过度在意外界看法,其实就是虚荣心太强了,心理年龄不成熟,还没建立“宠辱不惊”的良好心态。
如果能引导患者看透虚荣心的本质,他们将会更从容、坦然地面对外界的声音,更坚定地走自己的路,找到真正的自信。
现在是社交媒体日益发达的时代,很多人会刻意经营“人设”,陷入追求完美的心理状态,出现强迫型人格改变。
希望这部分网友也要提高自我觉察的意识和能力,避免出现“微笑型抑郁症”。
此图为AI生成
第二,引导患者学会“积极努力,顺其自然”——享受努力的过程,并坦然接受所有的结果,比如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不过,积极努力不等于盲目地努力,要找到正确的方向,然后持续地努力,才能收获更多的成就感。
最后一点,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逆商(AQ),其次是情商(EQ),最后才是智商(IQ)。
很多“微笑型抑郁症”患者成绩优秀、工作出色,但逆商不足——一遇挫折,就容易情绪崩溃,在崩溃前习惯于“忍”,而不是“化”。
进入AI时代后,很多人都意识到世界运行的最高法则实际上是“丛林法则”。
我们必须让自己在某一领域成为强者,才能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才能让善良、正直更有意义。
而真正的强者,离不开一颗强大的内心。只有提高逆商,才能直面风雨,活出顽强的、鲜活的生命力。
别再沉默地忍受!
也别再微笑地崩溃!
认清“微笑型抑郁症”的真相,学会及时求助,懂得塑造越挫越勇的高逆商,才是对“预防自杀”最好的回应。
来源:精准心理学何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