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镜头一推到她脸上,我当时愣了几秒:半年没在荧屏上露脸的万蒂妮,回来了。昨晚《艺品百味》开播,新一期她重新坐上“女当家”的位子,现场那股熟门熟路的控场劲儿又回来了。节目组这半年也不是没人填空,周瑾、沪剧演员糕糕都轮番上过,但说句实话,老观众心里认的还是她,这个节
镜头一推到她脸上,我当时愣了几秒:半年没在荧屏上露脸的万蒂妮,回来了。昨晚《艺品百味》开播,新一期她重新坐上“女当家”的位子,现场那股熟门熟路的控场劲儿又回来了。节目组这半年也不是没人填空,周瑾、沪剧演员糕糕都轮番上过,但说句实话,老观众心里认的还是她,这个节目的“脸”。
更让人记挂的是她这半年的缺席并不是别的事——今年5月13日,她在上海一家私立医院剖腹产生了二胎儿子,起名“麦田”。之前怀着肚子,她照样在台前跑,八个月的时候还在《X诊所》的录制里站了好几个小时,那会儿她自己还拍了短视频,记录待产前的工作生活,说喜欢镜头、爱这份职业。这回复出那天,她也拍了段vlog,坦白自己虽然只是离开了半年,却像新入行一样有点小紧张。
但别忘了,她不是新人。她在电视圈二十多年了,熟到不能再熟。昨晚这一期看下来,状态也对:没见到网上常说的“产后浮肿”“疲态满脸”,聊天依旧愿意听、愿意接,节奏拿得稳,这就是专业能力在那儿。可谁不知道,这背后是怎么“熬”出来的:45岁,再次当妈,上有大宝,下有二宝,工作这么紧,生活全靠切换档位。她自己在社交平台上也没避讳过:二胎妈妈的忙和累是真实的,带娃、开工、碎片化时间拼拼凑凑,原本想找回生娃前的状态,后来想通了,干脆把自己重做一遍。
把镜头拉远看,这事也不只是她一个人的选择。上海台这些年不少女主持都经历了“二胎+复工”的节奏。2012年,吉雪萍怀孕七个月还在主持《妈妈咪呀》;去年,陈辰生完二胎很快回到国际电影节晚会的舞台。行业变化这么快,很多人都感叹女主持也开始“卷”了:拼体力,抢时间,守住位置。尤其电视这个行当,人和节目绑定得太紧,一离开,代班顶上来,团队运转也不能停,你不回来,观众缘慢慢就被稀释。
但话说回来,别把个体的选择变成对所有妈妈的“默认要求”。有人说“她离开半年就回来了,说明女人只要努力,什么都能兼顾”,这话听着励志,落到普通人身上就成了压力。镜头前的她,有成熟团队、有老人帮忙、有相对灵活的工作节奏,现实里大多数二胎家庭,面对的是托育名额紧张、请个靠谱阿姨要大几千到上万的成本、半夜被奶醒的精神内耗。更别说剖腹产后六到八周的恢复、盆底肌康复、乳腺问题,这些都不是靠一句“我能行”就能跨过去的。
从制度层面看,国家这些年在鼓励生育配套上下了力气,不少省市把产假延到了一百五十多天,育儿假、陪产假也在逐步完善。好消息是方向对了,难的是落地的细节——能不能让“休”得踏实、“回”得体面?行业里能不能做到录制现场有母婴室,妆发流程更人性化,通告别动辄十几个小时连轴转?公司能不能在合同里明确哺乳期的安排,评优评先不因为“产假空窗”而打折?这才是真正让一个妈妈敢生、敢养、敢回的底气。
再说电视行业本身。十年前,一个节目能靠“台柱子”撑十年,现在短视频、直播抢走了大把注意力,平台和人都在变。节目组在安全感这件事上也很现实:你离开,有人能上;你回来,效果更稳。对主持人来说,复工既是热爱,也是职业策略。尤其像《艺品百味》这种老牌综艺,观众记忆里已经把“妮妮”跟这档节目绑死了,她回归不仅是观众缘的回潮,也是团队合作的秩序回归。
有些评论我也看见了:一类是夸“宝妈太能打”,一类是心疼“别再逞强了”。我更愿意把她的选择拆成几块看:一份是真心喜欢这行,镜头一亮,整个人就活;一份是职业责任,节目是团队的饭碗,不能说断就断;还有几分是被动——行业往前跑,你不动就掉队。她自己说像新人一样紧张,这话其实挺诚实。复出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在新身体、新身份里摸一条新路。
我们能做什么?至少别再用“能不能扛住”去衡量一个妈妈的价值。对公众人物也别加“母性光环”的KPI:不是所有人都要“生完即回”,也不是晚点回来就“不敬业”。媒体报道也别只盯着“身材恢复”“素颜状态”,把镜头多给一点工作本身,给专业能力,给内容质量。评判标准一旦回到作品上,性别这件事自然就没那么刺眼。
最后,还是祝她顺利。她选择在这个时候回来,大概是准备好了,也明白代价和边界。倚着她的主持节奏,《艺品百味》熟悉的那条线又接上了。我们当观众的,享受节目就好,别把别人的人生当作样板。对每一个二胎家庭来说,最难的是把日常过稳,把爱留足,把身体照顾好。职场和家庭不是非赢即输的拉锯,给彼此多一点弹性,往往比喊口号更有用。
来源:阿寒爱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