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以来,在肥城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新城街道积极探索建设文化社区(文化书院),紧扣全市“1+N+3”社区文化书院建设模式,依托社区图书馆核心主阵地,整合拓展社区内老年大学、工人文化宫、幸福食堂、科普体验馆、“四点半课堂”等N个书院教学点,建成集阅读服务、教育培
今年以来,在肥城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新城街道积极探索建设文化社区(文化书院),紧扣全市“1+N+3”社区文化书院建设模式,依托社区图书馆核心主阵地,整合拓展社区内老年大学、工人文化宫、幸福食堂、科普体验馆、“四点半课堂”等N个书院教学点,建成集阅读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传播于一体的文化书院综合体。精心打造“汇文”“文荟”“文韵”“红星”“德润”“融文”6处社区文化书院,形成“一社区一特色、一书院一品牌”的文化矩阵。
资源聚合,织密全域覆盖的文化服务网络
以多元协同理念激活文化资源,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网络。师资多元汇聚。整合部门、社会组织等“红色合伙”资源,吸纳退休教师、社区达人组建团队,积极对接山东省级和泰安市级优质课程资源,让优秀师资下沉社区。河西社区开设非遗教学等课程,龙山社区联合68家“红色合伙人”开展健康义诊等服务。现有资源库涵盖10类350余项课程,形成266人的优质师资库,每周常态化开设课程98节。阵地全域延伸。推动文化书院从“固定场馆”向“全域空间”延伸。德润书院将美德信用讲座搬进小区广场,红星书院在文化长廊开设“行走的党史课”,融文书院将幸福食堂变身“民乐角”,整合文化阵地达20处,形成教学点55个,构建起“15分钟文化服务圈”。服务模式创新。实行“公益+市场”“社区+社会”双轨运营。与星悦艺术、蓓蕾舞蹈等社会组织深入交流,免费公益课与市场特色课互补,吸引35家教培机构、15家志愿组织和文艺社团,开设公益性课程90余节,实现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目前,各文化社区开展课程超880节,服务覆盖全龄段,累计惠及群众超2万人次,资源聚合的“乘法效应”让文化服务触手可及。
分众施策,打造全龄共享的文化生活场景
聚焦“一老一小”、青年群体等全龄段不同需求,推动文化服务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银发课堂焕彩。融文书院在幸福食堂开设“民乐角”,退休教师每周教授二胡、古筝,年举办专场演出20场;汇文书院的太极拳队十年间服务近万人次。青少筑梦护航。文韵书院的“暖心课堂”成了双职工家庭的“放心港湾”,“青禾支教团”年辅导儿童300余人次,开展非遗剪纸、数字油画等课程;红星书院的42名小小讲解员年均服务参观者超2000人次。全龄文化惠民。各书院创新“阅读+”模式,红星书院“红色经典读书会+老党员口述史”让阅读有温度,文韵书院“智趣阅读+书法体验”让学习有趣味,德润书院“美德故事汇”年均开展12场,让文化浸润日常。
体系筑基,构建多元协同的文化发展生态
夯实组织力量、激活治理机制、擦亮特色品牌,将零散资源聚成合力,将临时举措化为常态,构建起支撑文化社区的“立体框架”。组织人员保障。为确保文化书院“建得好、管得好、用得好”,新城街道构建“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领导—街道宣传部门统筹—社区具体负责”的组织架构,每所书院配专职管理员,机关干部、教师下沉,志愿者参与,通过线上线下大力宣传,广泛发动群众,动员各方力量支持,保障书院课程全年无间断。信用数字赋能。发挥“红色合伙信用治理”体系优势,以“信用积分”为核心抓手,构建文化书院的激励闭环。居民凭积分兑换商品或服务,形成“参与—激励—再参与”的正向循环。汇文书院依托山东文明实践信息平台,实现“居民点单—书院接单—学员评单”闭环。截至目前,860名志愿者兑换1.2万小时服务,积分108000分,平台满意度98%,线上线下惠及群众超2万人次。品牌特色铸魂。深挖社区特质,形成特色文化IP矩阵。汇文书院以“五联并建”培育“汇聚社区 文润河西”品牌,70门课程融合理论宣讲与非遗体验;德润书院聚焦美德信用,35位楷模人物组成的美德讲师团,打造“美德家园 礼润孙庄”品牌。此外,“红色承星火 文聚伊家沟”、“文化润泽 书香龙山”、“融文共兴 和美孙小”、“文韵桃都 伙伴同行”等品牌各具风采,形成多彩文化图谱。
从“一处美”到“一片美”,从“单向供给”到“多元共兴”,新城街道以文化书院为纽带,既满足了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探索出基层文化治理的新路径。
来源:肥城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