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十多年前,大西南的崇山飞水间,一位中年教师与一群学生徒步流徙于黔川交界。此时战火侵燻在即,一行人翻越娄山关,经松坎入川,后战事一时消歇,旋又返抵遵义。带领这支学军坚毅前行的教授之一,是竺可桢校长在日记中记载的缪彦威老师,即著名历史学家和诗词大家缪钺。
▌雯商
八十多年前,大西南的崇山飞水间,一位中年教师与一群学生徒步流徙于黔川交界。此时战火侵燻在即,一行人翻越娄山关,经松坎入川,后战事一时消歇,旋又返抵遵义。带领这支学军坚毅前行的教授之一,是竺可桢校长在日记中记载的缪彦威老师,即著名历史学家和诗词大家缪钺。
从1937年自保定南下,1940年自宜山迁遵义,1944年入川而返,1946年应吴宓、闻宥之邀再迁成都,缪钺于战火延迁、山水遐荒中不泯治学之志,《论宋诗》《王静安与叔本华》等重磅文章相继写成,陆续发表于有“20世纪40年代中国思想一重镇”之誉的《思想与时代》等刊物上,于1948年结集为《诗词散论》,9月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中年缪钺
《诗词散论》内页
《灵谿词说》
《诗词散论》
1 “散论”出真诗
《诗词散论》出版前的1944年,当时在华西协和大学的陈寅恪曾致信缪钺:“尊著文学论曾于此间书肆见之,亦拜读一过,非精于文、诗、词如公者不能作也。”此处的“文学论”应包括先已发表在刊物上的若干篇章,“非如公者不能作也”亦非溢美。1948年12月18日,吴宓日记载:“倚枕读缪钺《诗词散著》(‘著’应作‘论’)论文集,至12时夜半电灯熄时。极钦佩。”曹聚仁在1954年出版的《文坛五十年》中写道:“后起的钱锺书、缪钺,他们的见解以及贯通古今中外的融通之处,每每超越了王国维、鲁迅、周作人。”1993年饶宗颐贺缪钺九十寿诞信中说《诗词散论》“史家而兼精词翰,才人如翁者,可指而数也”,称缪其为“词坛尊宿,史国灵光”。
这些中国近现代学界的巨擘人物对《诗词散论》及作者的赞誉,实为受世纪之交西风东渐风气所熏染而对学风革故的自指与肯定。缪钺并以对美感的深挚追求、对情感的精微体验和“兼精词翰”的创作为学术特征融入其中。如果从知识考古的角度考察《诗词散论》的阅读史、学术史,应是一件颇引人兴味的爬梳过程,其间不仅杂糅着一代学者的心志寄托、学术情谊、学理传播,也映射着近代至“五四”以来中国学术史、文学史核心演进观念的边界与局限。但归根结底,缪钺在《诗词散论》中表达出了一种对日常琐碎熟稔又疏离、对时局时事关心又冷静,对学术严肃求证又兼才情韵致,而流贯于人生境界中对纯粹心灵美感的超越性追求——是他自己的追求,也是他笔下论及的李商隐、辛弃疾、李清照、王国维等人的心曲。
1944年缪钺曾致信请益于陈寅恪,后虽缘悭一面,但文史研究与诗词创作卓成一家,为史学界公认的陈先生的“私淑者”,“文史互证”法的“陈派人”。近人有言陈寅恪《柳如是别传》探索的是时人“心史”,而缪钺亦特别重视文学作品中的“历史心声”:“古人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只有在文学作品中才能探寻出来。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则代表着这一个时代的心声”,又说“诗之与史,固有相表里之意矣。”已成经典的《论李义山诗》《论李易安词》等篇章,举证牢靠,线索分明,将诗与诗人心境的曲折对照,词与词人情感的细微牵连,以简练精准典丽华美的语言描绘出来,由不得读者深受渲染,击掌叫绝,可以说《诗词散论》全书就是一首精彩的论诗之诗。
从此意义上说,《诗词散论》超脱开中国文学批评史传统诗话比兴表述的窠臼,延承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思辨路径,出入陈寅恪诗史表里之互证方法,精神气质披沥于“五四”之后学术之变,诚可谓“有第一等襟抱,斯有第一等真诗”,其为陈、吴等学界导师嘉许感佩,亦不出理所当然。
2 知音焕灵溪
1992年叶嘉莹所撰文章中提道:“我对缪先生之景仰,盖始于五十年代初读先生《诗词散论》之时”,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和缪钺的《诗词散论》“是诉之于人之心灵的作品,充满了灵心锐感的兴发”。1981年4月叶嘉莹在成都浣花溪见到神交已久的“缪老”。缪钺先已读过《迦陵论词丛稿》,对叶氏词学十分赞赏。有此一番跨越时空的“精神互读”,“初逢如旧识”,数日间聚谈甚契。
缪钺说叶嘉莹“少时论词即推重静安先生《人间词话》并喜读拙著《诗词散论》,针芥相合,神交已久”。由此豁然可见学术文脉从精神实质到作品表达倏然贯通之“奇气”,自此二位忘年学人相约并共同撰著完成了词学论著《灵谿词说》。叶嘉莹在《前言》中深情自叹“而今以忧患余生,何幸竟能得遇素所钦仰之前辈学人,而且对我之知赏爱勉谆恳备至如先生者,这实在是我平生中极大之幸事。”这样,《灵谿词说》实已成为焕发着两辈学人精研备述的灵感光彩,浸润着人生感遇之情的文学作品。
叶嘉莹在《前言》中解释了“灵谿”何来:为缪钺先生取自郭璞“灵谿可潜盘”之句,且缪钺《论词》一文中,也曾说过“‘诗显而词隐,诗直而词婉’,‘诗尚能敷畅,而词尤贵酝藉’。‘灵谿’自有一种深隐潺湲之意,与词中之意境极为相近。”
体例上,《灵谿词说》一任缪叶才情,创新采用类章回体构造,每篇以新创一首“论词绝句”为引,精炼概括词人禀赋,精微把握词作品质,逐次展开生平、时代、立意、境界等论述,贯以美学分析与文学理论。《文心雕龙》《二十四诗品》外,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少有方家敢以这一体例试炼自身学养和才力,因此《灵谿词说》充分展现了缪叶二位先生文史贯通,又以诗词创作体会古人用心的功力和治学方法。
细看《诗词散论》,再看《灵谿词说》,有后者为前者开枝散叶,繁盛花开,前者为后者浸染润泽,源流先声之感。
3 古典学之川
1927年2月《甲寅周刊》载缪钺致章士钊函:“尤宜取吾先哲遗宝,散漫者条理之,幽隐者阐扬之,发潜德之耀,增邦国之荣。”无疑,古典诗词作为“先哲遗宝”之一,与历史、考古、哲学一道,彰显文明演进之深刻。
1987年版《宋诗鉴赏辞典》以缪钺的《论宋诗》“代序”,有人将此文与钱锺书《谈艺录·诗分唐宋》比肩,认为“前者铺陈排比,曲尽文词之妙;后者要言不烦,多的只是古今中外的无数材料来做佐证”。又如《论词》一篇对多种意象细致归纳,是探究词之文体、古代名物的精当材料。再如缪钺先生早年撰著的《杜牧之年谱》,为20世纪最早一部系统研究杜牧的著作,对杜牧思想诗文艺术致以简约精到的阐明,有学者称是杜牧研究领域“质的飞跃”。
然而,虽“大手笔”亦有“慨然”系之——私忖缪钺先生一生治学有三憾事,一是未能亲炙王国维、陈寅恪;二是未能实现组织修撰《历代诗人系年》的宏愿;三是因科系之限,未能招收中国古典文学方向的研究生。缪钺先生高足景蜀慧教授写道:“彦威师为人,具有诗人理想主义气质,对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事业,怀有真诚的使命感。”
《广雅·释诂》云:“经,常也。”当今中国古典学的畛域与瞻望中,研究文明的凝结过程与表达方式,探索经典承载的常道常法,融通文史哲美,融通古今中西,陶冶出共通共进的恒久价值,成为文明担纲者,是必有题意。如缪钺先生言:“使受教者能具有广阔之襟怀,宏通之识解,所见者远而成就者大。”
1948年初春,缪钺来到华西坝,广益学舍春梅绽放,“兴学施教兮,集髦秀于一堂。继郑莫之遗风兮,发学术之光昌。”为遵义成城中学所写校歌,充溢着中年缪钺的风华与寄托。1995年,缪钺先生去世。周一良先生挽:“文史回翔,绛帐春风三千弟子;诗词并美,灵溪妙谛一代宗师。”实为缪钺一生俊彦威仪,冰茧化蝶的光彩写照。(本版图片由作者提供)
人物小传
缪钺(1904年—1995年),字彦威,江苏溧阳人,生于直隶(今河北)迁安。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家、教育家、我国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开拓者之一、20世纪享有盛誉的诗人、词学家。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生导师之一。学宗王国维、陈寅恪,以文史兼通享誉学林,原以先秦诸子及古典文学为主,后转研魏晋南北朝史;20世纪80年代以后,再次致力于词学研究,于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等领域具广泛深远之影响。主要著作有《元遗山年谱汇纂》《诗词散论》《杜牧诗选》《杜牧传》《灵谿词说》(合著)等。2004年《缪钺全集》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