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无容置疑,翻译差异经常是由政治或文化考量所决定的。日本官方常使用“Japan-China War”(中日战争)或“Second Sino-Japanese War”(第二次中日战争),刻意模糊历史事实和侵略责任。西方学界更常用“World War II”指
图:新华社,1939年,南侨机工在昆明潘家湾训练所接受军事训练无容置疑,翻译差异经常是由政治或文化考量所决定的。日本官方常使用“Japan-China War”(中日战争)或“Second Sino-Japanese War”(第二次中日战争),刻意模糊历史事实和侵略责任。西方学界更常用“World War II”指代二战,但中国官方和不少国家在诸多语境中坚持使用“Global War against Fascism”,以突出反法西斯的历史真相和全球正义性。在文化传播策略上,许多国家常用“Victory Memorial Day”(抗战胜利纪念日)的说法,强调纪念意义,并通过术语翻译强化历史叙事。又如“Main Eastern Battlefield”(东方主战场)的表达时常可见可闻,旨在突出中国贡献。核心语义的差异也是一个敏感问题,比如,aggression与invasion这两个近义词,在不少场合被混淆使用。前者强调非法性与道德谴责,特指违背国际法的侵略行为,尤其适用于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定性。根据联合国第3314号决议的明确定义,中文翻译选择此词旨在强化日本侵略的非法性。而后者则侧重于军事行动的事实描述,可能为中性的或正面的。例如,在翻译“盟军诺曼底登陆”这一历史上重大军事行动时,就有不同的表达:Allied Normandy Landings是一个通常的译法;若需强调压倒性优势或军事代号,即译成Operation Overload (霸王行动),这是盟军为诺曼底登陆战役所取的正式专用名称,气势恢宏,表明这是一场旨在解放欧洲、推翻纳粹暴政的终极行动。也可译成D-Day invasion,这属于标准的军事术语,“D-Day”表示行动发起日,“Invasion”则描述了该行动的类型是一场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我们看到,西方学界偶用invasion时,通常补充说明侵略背景,不然可能引发争议。所以在翻译“抗日战争”时,“aggression”一词是极为严谨的不二之选。 来源:陈态体育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