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到一条吐槽:“做了三年广告片,竟然被实习生用一句提示词打了样。
刷到一条吐槽:“做了三年广告片,竟然被实习生用一句提示词打了样。
”
老板把报价单甩在桌上,预算从二十万砍到两万,客户却笑成花。
背后不是实习生开挂,而是多模态AI直接跳坑顶班。
去年还只能画图,今年连分镜、模特、脚本全包圆。
Google新出的Gemini 2.5 Flash Image最离谱:
一句话让日系女主换法式卷,再一句把背景从巴黎改成火星,
角色脸不崩、光不炸,连导演都忘了原本想拍的是什么,
全在屏幕里“活”起来了。
设计老炮最懂这种爽感。
过去改张海报得熬通宵,
AI“助理”像懂事的实习生:
“北欧极简”→加绿植→不要绿色→加金色线条,
它立刻返三张稿,字体歪一点都带着呼吸。
改十轮后,老板直接让老炮去盯策略,
画图?
鼠标几乎用不着。
影视小团队更疯。
一个编剧+一个剪辑+一套Genie虚拟布景,
下午写完“蒸汽朋克警局”,晚上就在自家客厅拍出大场面。
特效师不用抠绿幕,模型不用买,
导演干脆把咖啡杯换成机械臂,镜头里全是野心。
广告人最肉疼的是棚拍。
模特按小时算,场地按分钟烧。
现在Veo直接生成10条风格化短片,
欧美脸、国潮脸、猫耳脸一键切换,
客户比稿现场就发朋友圈:
“创意人真卷。
”
电商更直接。
老板甩来一张连帽衫白底图,
AI一口气生成滑雪、街头、露营三个场景图,
模特表情像在等快递,背景还能自动加品牌LOGO。
运营再也不用熬夜等摄影师返片。
但这事儿真没想象中丝滑。
中文咒语时常翻车——
把“国潮”喊成“国嘲”,模特一秒变表情包。
版权也是地雷。
同事做了个品牌Logo,AI拼出一半迪士尼字体,
律师函来得比甲方还准时。
审美同质化更头疼。
满屏都是“AI滤镜脸”,
观众一眼认得出:这又是同一套温柔奶油风。
惯性也顽固,
有人看到AI稿直接皱眉:
“不够人味。
”
好消息是巨头们仍在猛砸钱。
Google的Gemini 3听说能现场协同十人同时改一张图,
微软把画图按钮嵌进PPT,
Meta给每个行业开个私房订制,
还加了个“隐私挡板”。
结论简单粗暴:
人还没下岗,但工作方式已经裂开了口子。
设计师不再是画笔的奴隶,
而是和AI一起吵配色、对剧本、谈策略。
未来最值钱的能力,
大概是如何把一句模糊感觉翻译成AI听得懂的咒语,
然后笑着把它按在地上微调十遍。
最后留个小悬念:
下次甲方说“要更高级的感觉”,
你会先翻素材库,还是直接问AI:
“什么叫高级?
”
来源:朴实风声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