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0日,我国将迎来第41个教师节。今年的节日主题“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不仅承载着对广大教师的崇高敬意,更在人工智能全面渗透教育领域的时代背景下,发出了关于“教育本质”与“教师价值”的深刻叩问。当AI可以解题、写作、编程、翻译,甚至
9月10日,我国将迎来第41个教师节。今年的节日主题“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不仅承载着对广大教师的崇高敬意,更在人工智能全面渗透教育领域的时代背景下,发出了关于“教育本质”与“教师价值”的深刻叩问。当AI可以解题、写作、编程、翻译,甚至模拟课堂互动时,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浮出水面:在人工智能无所不能的时代,老师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技术越发达,越需要“有温度的教育”。AI可以提供标准答案,但无法理解一个孩子眼中的迷茫与渴望;它可以生成千篇一律的作文范文,却无法回应学生内心对“人生意义”的追问。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这种情感的联结、价值观的引导、人格的示范,唯有“人”才能完成。正如山东省教育厅部署的“齐鲁最美教师”评选、思政课“同城大课堂”等活动所彰显的,我们正在通过讲述真实动人的育人故事,弘扬教育家精神——那是仁爱之心、是责任担当、是甘于奉献,是技术永远无法复制的精神底色。
AI时代,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AI技术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个性化学习、精准化教学、虚拟实验、智能评估……教师不再是“讲台上的权威”,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协作者与激励者。当学生能通过AI快速掌握文言文翻译或数学公式时,教师的价值便体现在引导他们思考“这篇文章为何动人”“这个定理背后的思想是什么”“这个问题还能怎么问”。这要求教师必须跳出“填鸭式”教学的惯性,聚焦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正如上海植物园在教师节推出“押花书签手作工坊”,不仅是对教师的礼遇,更是对“具身学习”“实践育人”理念的呼应——教育,需要手的触摸、心的参与、情的投入。
做终身学习者,做思想的“点火人”。在知识更新速度远超人类记忆能力的时代,教师自身也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不仅要掌握新技术,更要教师需主动拥抱技术,成为“数字时代的教育设计师”,利用AI实现“精准滴灌”,同时警惕技术对教育的异化——避免让算法主导评价、让数据取代关怀、让屏幕隔离师生。唯有如此,才能在信息洪流中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辨别真伪,形成独立人格。正如教育家精神所倡导的,教师要以自身的求知热情、道德情操与人格魅力,点燃学生心中探索未知的火焰。
当AI承担起“传知”的功能,教师便能更专注于“育人”的使命。我们致敬每一位在讲台上坚守、在课后耕耘、在心灵深处播撒光明的教师。让我们以教育家精神为灯塔,在AI时代,共同守护那份不可替代的“人”的温度与力量。(赵卫晓)
来源:潮评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