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京武功夫如是说: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方便拳友同修参阅,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转载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删除),欢迎投稿分享传播。
京武功夫如是说: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方便拳友同修参阅,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转载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删除),欢迎投稿分享传播。
拍摄于翠竹峰顶 大枪单式单操
京武功夫如是说:我拟定了一个教案,是针对康复的客人盘炼太极拳单式,为什么不是套路,因为骨子里学拳那天起,师父开拳交的就是“单操、单式”。不同康复客人的身体状态、柔韧性、心肺、离心平衡等维度综合评估后不一样,把太极拳的单式拆出来,简化意念,不谈内理,以形调形,从习武人视角反复强调细节。
习拳多年,未窥门径,只得了“身体康健”,对外不敢妄言自己是个“武人”。工作之余,品茶闻香、行拳站桩、盘枪舞棍、写写小文,与一二好友谈拳论道,此生足矣。
做此文,从太极拳与通背猿拳拳理养生关隘做以融合,算是闲暇之际,用脑子念“拳”,供各位同修参阅,不当之处,请留言点评,承蒙厚爱。
一、核心要义提炼
本文紧扣 “太极拳以养生为根本,技击为末技” 的核心宗旨,结合太极拳养生的具体要求、进阶路径,并以通背拳实践感悟佐证 “拳理同源”,核心可归为五大要点:
宗旨之辨:太极拳的根本是遵三丰祖师遗训 “延年益寿”,而非执着于技击之巧;偏离养生本真、盲目求 “打”,实为本末倒置。
养生九要:虚领顶劲、沉肩坠肘等九大要诀,是太极拳养生的核心规范,贯穿习练始终。
三阶进阶:从“立身中正、胯带身动” 到 “劲沉脚底、节节贯穿”,再到 “意远劲长、备五弓之势”,是太极拳养生的循序渐进之路。
关键关窍:“劲起于脚”“以意导动”“实中求虚” 为核心关隘,需经名师点拨、反复体悟方能掌握。
拳理同源:太极拳与通背拳在 “顶劲、沉肩、身法带动” 等核心拳理上相通,皆重 “功夫融于生活”“以巧补拙”。
二、关键术语释义(习武人视角)
(一)太极拳核心关隘释义
虚领顶劲:非 “用力上顶”,而是头顶如轻悬一线、似顶千斤而不僵,下颌微收、颈肩放松,以此统领全身中正,避免身形歪斜、气血不畅 —— 这是立身安舒的 “总开关”,通背拳 “头顶项领” 与之同源。
京武注:我在教学康复患者静坐守窍及站桩晒背会反复强调此关隘。
节节贯穿:力的传导需从脚蹬地始,经膝、腰、肩、肘至手,如串珠相连、无有间断。以 “野马分鬃” 为例,绝非手先动、肩先摆,而是脚底蹬拧的劲 “催” 着腰转,腰再 “带” 着肩肘手动,缺一环节则劲散。
以意导动:进阶阶段的核心,非 “不用劲”,而是 “不妄用力”—— 先练 “实劲”(脚蹬、拧转、发力扎实),再以意念替代 “硬劲”,如将空气视作液体,体悟其阻力,让动作随 “意” 而行,而非随 “力” 而僵。
一身备五弓之势:指全身如五张弓(身弓、臂弓、腿弓),百会上提、尾闾前扣、肩沉肘坠,形成 “拉弓蓄劲” 的整劲状态 —— 蓄得越圆越满,劲越浑厚,收放越自如,而非 “刻意绷劲”。
京武注:
太极拳拳理关隘九大核心要点:
1.虚领顶劲;2.沉肩坠肘;3.含胸拔背;
4.上下相随;5.内外相合;6.松腰活胯;
7.节节贯穿;8.连绵不断;9.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养生练习具有动中求静、以意导动等特点,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加强骨骼和关节的活动,疏通经络,提高人体免疫力,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功效。太极拳锻炼时应注意根据自己的体质,功力采取合适的架势(高、中、低架),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
(二)通背拳实践关联释义
硬膀子与法根:
通背拳 “不站桩而重单操”,硬膀子、穿掌、中拳等练习,实则是在 “抡动膀子” 中练 “节节贯穿” 与 “劲起于脚”,与太极拳 “实劲基本功” 异曲同工。
闪展步 “腰胯带步”:
闪展劈山的 “步履如飞”,核心在 “先动腰胯,后动腿脚”,脚底碾蹬借反作用力,避免 “脚动手先” 的散劲 —— 这与太极拳 “胯带身动” 的身法要求完全一致。
京武注:
我修习的是京城石家白猿通背拳又名通背猿拳(石鸿盛传承),为区别市面容易混淆的通背拳,统称“石家通背猿”,21年12月申报古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之一。
寥落秋园,武林事之京门通背猿
正 文
明太极本末,循祖师正途
《太极拳论》终了,三丰祖师遗训昭然:“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十三势歌诀》亦云 “益寿延年不老春”—— 此乃太极拳的根本宗旨。可惜如今练拳者多舍本逐末:求养生者门可罗雀,凡冠以 “太极” 之名的 “能打之术”,却门徒云集。反观唐代孙思邈,身为武林高手却怀悬壶之志,九十著《千金方》,寿至百四十余岁,正是 “习武重本” 的典范。
老子言 “大道甚夷,有人好径”,王宗岳亦说 “斯技旁门甚多”。太极养生之道本是坦途,无障无拦,却有人东张西望入了 “技击旁门”,十年八载难出,甚者因不明 “打人伤己” 之理而损寿 —— 练太极拳易,修养生之道难,此乃拳坛一大憾事。老子 “道法自然” 之训,恰是太极真谛:真大师皆以意行功而得长寿,若一味硬练蛮用,终会落得身形僵滞之弊。三丰遗训,当为我辈习武人的座右铭。
一、太极拳养生:九要为基,三阶进阶
太极拳养生,贵在 “动中求静、以意导动”,能通经络、强脏腑、提免疫,习练需依体质选架(高、中、低),循序渐进,核心在守 “九要”、循 “三阶”。
(一)养生九要:拳架之根本
1.虚领顶劲 2. 沉肩坠肘 3. 含胸拔背 4. 上下相随 5. 内外相合 6. 松腰活胯 7. 节节贯穿 8. 连绵不断 9. 用意不用力
此九要,与通背猿拳 “头顶项领、沉肩坠肘、前胸空、后背崩” 的行拳总要,实为一理。
(二)三阶进阶:由形入意,由实入虚
初阶:立形正身,胯带身动
初学阶段,无论定式还是行拳,必守 “虚领顶劲、立身中正”。
进退旋转皆以胯为轴,忌扭肩歪身、肩胯不合;重心保持水平,不高低起伏,迈步求稳求轻灵 —— 此阶段练 “身形规矩”,为后续打基础。
中阶:劲沉脚底,节节贯穿
核心是 “劲起于脚”:胯的进退旋转,皆借脚底蹬地、拧转的反作用力带动。
如 “野马分鬃”,力从脚始,经膝、腰、肩、肘传至手,无有阻隔。练得越久,经络越通,劲越整越实。
高阶:意远劲长,备五弓势
每式将成时,百会上提、脊椎节节拔伸,尾闾前扣、命门微鼓,肩沉肘坠、韧带似有对拉之感;目光远投天边,意越远则劲越长。
行拳时定式皆如此,便成 “一身备五弓” 之态 —— 蓄劲如拉弓,圆满浑厚,方能收放自如。
上述图片为外国摄影师上个世纪的老影像纪录
二、实践关窍:名师点拨,实中求虚
太极拳养生,绝非 “闭门瞎练”:拳架差之毫厘,功夫便失之千里,需常与明师试劲、求点拨,再凭悟性反复体悟。
待 “实劲”(脚蹬、拧转、发力)扎实后,再练 “以意导动”:把空气作液体,细品其对手脚的阻力,日复一日练 “实中求虚、虚中求静”,再结合推手实践,方能窥养生奥秘。
三、通背拳悟:拳理同源,功夫融生
我习通背拳多年,师父授予太极拳老八五做拳艺增补,深觉其与太极拳理一脉相承:
站太极拳无极桩(起势,后文在做详解)时,刻意守 “头顶项领”,随呼吸吞吐提领头部,竟觉整日精神倍增 —— 这正是 “虚领顶劲” 的妙用,印证了 “拳理通,则功效同”。
通背擎锤抱门扇技击活桩,却以 “硬膀子”“穿掌中拳” 等单操练基本功:抡膀时提膝抱裆、头上顶脚下踩,宛如拉弓蓄势,正是 “节节贯穿”“劲起于脚” 的实践;两手搓拍有声,是劲整的佐证。
用慢倍速拆解师父 “闪展劈山” 的步法影像,才悟得 “步履如飞” 的关键:
先动腰胯带步,脚底碾蹬借力 —— 我个子不高,便借此法强化 “蹿步”,以身法补腿短之不足。
传武之 “打”,从非蛮斗:当寻适合自身的打法,凭 “听劲、懂劲” 以巧取胜;与好友切磋交流,方是传武 “共进步” 的真意。
我辈习武人,更应将 “顶劲、沉肩、身法带动” 的拳理融于日常,养精气神,才是不违祖师之训的 “正道”。
四、结语
无论是太极拳的 “养生为本、以意行功”,还是通背猿拳的 “拳理融生、以巧补拙”,核心皆在 “明本末、守规矩、重体悟”。
背离养生根本的 “旁门技击”,终是镜花水月;唯有循大道、练真功,方能得传武 “延年益寿、养练合一” 的真味。
来源:京门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