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灵璧共青团立足地方文化特色,以青少年为纽带,创新探索非遗传承路径,通过实践活动、校社联动、创新传播等形式,累计覆盖青少年超1.2万人次,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青春活力。
近年来,灵璧共青团立足地方文化特色,以青少年为纽带,创新探索非遗传承路径,通过实践活动、校社联动、创新传播等形式,累计覆盖青少年超1.2万人次,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青春活力。
实践教育筑牢文化根基。团灵璧县委将非遗传承融入青少年思想引领,依托少先队活动课程,打造沉浸式非遗体验。6月,在灵璧实验小学湖光路校区开展《传非遗文化 做美德少年》实践活动课,通过雕版拓印、剪纸等非遗技艺教学,吸引200余名少先队员参与,让少先队员感悟传统文化魅力。联合县青年志愿服务队打造“非遗雕版拓印”课堂,青少年在老师指导下亲手制作拓印作品,感受雕版拓印的智慧,厚植文化自信。
校社联动激发传承活力。灵璧共青团深化校社合作机制,推动非遗传承从校园走向社区。3月,共青团“伙伴计划”在东北社区开展非遗脸谱绘制活动,青少年通过彩绘包公、张飞等经典脸谱角色,加深对传统戏曲文化的理解。依托共青团“伙伴计划”示范项目,将非遗与公益服务相结合,累计吸引200余名青少年参与,形成“实践—传承—创新”的良性循环。
创新传播拓宽文化边界。为破解非遗“断代失传”困境,灵璧共青团借力新媒体与科技手段,探索非遗传播新路径。通过新媒体平台展示非遗文化,鼓励青少年创作“国潮”文创,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生活。此外,联合学校开展“非遗进课堂”活动,开设菠林喇叭、剪纸、磬石琴等课程,让非遗教育常态化、趣味化。
来源:安青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