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是1969年的秋天,金黄的玉米地一眼望不到边,我刚刚二十出头,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这个农场。
那是1969年的秋天,金黄的玉米地一眼望不到边,我刚刚二十出头,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这个农场。
说起来也巧,我这个从小在家连鸡蛋都不会煎的城里娃,竟然被分配到食堂当售卖员。
初到农场的那个下午,连队指导员老赵带着我走进食堂,那里正准备晚饭,热气腾腾的蒸锅冒着白烟,几个身穿蓝布工作服的师傅正在忙碌着。
食堂师傅老王是个五十多岁的山东大汉,看见我这副文弱书生的模样,先是愣了一下,然后摇摇头,嘴里嘟囔着什么。
老王虽然话不多,但心里却是疼我们这些知青的,他知道我们离家千里,在这陌生的地方需要有人照应。
第一天上班,老王就开始手把手教我最基本的活计,如何和面,如何掌握蒸锅的火候,如何在有限的食材里做出能填饱肚子的饭菜。
老王一边示范一边说,和面的时候水要一点点加,不能急躁,就像做人一样,得有耐心。
他那双因为常年劳作而变得粗糙的大手在面盆里翻飞,很快就和出了一盆光滑的面团,看得我羡慕不已。
我学着他的样子,笨拙地模仿着,经常把面和得要么太软要么太硬,有时候还会弄得满手都是面粉。
老王看在眼里,从来不发脾气,总是耐心地在一旁指导,告诉我这手艺是靠练出来的,急不得。
食堂的工作说起来简单,实际上却很繁重,每天天还没亮,我们就得起床准备早饭。
洗菜、切菜、和面、烧火,样样都得会,而且得在规定时间内把三百多人的饭菜准备好。
最忙的是午饭时间,知青们从地里干活回来,个个饿得前胸贴后背,食堂售卖窗口前排起长长的队伍。
我们几个售卖员手忙脚乱,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但看到知青们吃到热腾腾的饭菜时那满足的表情,心里就觉得特别踏实。
同宿舍的小刘是我的好搭档,他负责炒菜,我负责主食,小刘是个机灵的上海小伙子,说话带着江南的软糯味儿,但干起活来一点也不含糊。
小刘总是想方设法改善大家的伙食,虽然那时候物资紧缺,粮食定量供应,但他总能从有限的食材里变出不同的花样。
有时候是红烧土豆,有时候是炒白菜,偶尔场部分配下来一点肉,他就能做出让大家念念不忘的肉丝炒韭菜。
每当这个时候,食堂里就会传出知青们的欢呼声,大家围着饭桌,脸上洋溢着简单而纯真的快乐。
记得刚来的那个月,我连最简单的分菜分饭都做不好,不是分多了就是分少了,经常引起排队知青的抱怨。
有一次,一个叫小张的河北知青因为我给他少盛了饭菜而跟我争执起来,当时我脸红得像个熟透的苹果,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老王见状赶紧过来打圆场,他和颜悦色地跟小张说,新来的同志还在学习,大家要多包涵,然后又给小张补了一勺菜。
那件事让我深深地感动,也让我明白了在这个集体里,大家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但都有一颗相互体谅的心。
从那以后,我更加用心地学习每一项工作技能,不想再因为自己的疏忽而给大家添麻烦。
渐渐地,我的手艺有了明显的进步,和面不再是难事,蒸馒头也能掌握火候了,最让我得意的是学会了做烙饼。
老王教我的时候说,烙饼要用心,火候全在手感上,太急了容易糊,火小了又不熟,得恰到好处才行。
我反复练习,手被烫起了不少泡,终于能烙出金黄酥脆的玉米饼了,每当知青们夸我的烙饼好吃时,我心里就美滋滋的。
最难忘的是那个冬天的除夕夜,大雪纷飞,整个农场被厚厚的雪层覆盖,北风呼啸着从窗缝里钻进来。
为了让知青们能吃上一顿像样的年夜饭,老王提前半个月就开始筹划,他决定包饺子给大家过年。
老王的这个提议像春雷一样在食堂里响起,知青们听到消息都兴奋得不得了,因为从城里下乡这么久,大家最想念的就是家里的饺子味道。
但是包饺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首先是馅料的问题,农场里只有白菜和萝卜,连一点荤腥都很难弄到。
老王想了个办法,他用平时省下来的一点猪油,加上切得细细的白菜和萝卜丝,再放上一些豆腐丁,竟然调出了香喷喷的饺子馅。
包饺子那天,整个食堂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平时各干各活的知青们都聚在一起,围着大桌子包饺子。
有的人包得像小笼包,有的人包得像月牙,还有的人包得四不像,惹得大家哈哈大笑,食堂里充满了家的温暖。
我本来包饺子的手艺就不行,越着急包得越难看,旁边的小王看不下去了,手把手教我怎样把饺子皮摊平,怎样控制馅料的分量。
在大家的帮助下,我终于包出了几个像样的饺子,虽然样子还是有点丑,但至少不会漏馅了。
除夕夜的那顿饺子,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香的饺子,不光是因为饿了一整天,更是因为那份浓浓的温情。
大家围坐在一起,就着昏黄的煤油灯光,一边吃饺子一边聊着家常,有人说起城里的父母,有人谈论着未来的打算。
那一刻,虽然身在千里之外的农场,但每个人的心里都充满了家的感觉,那种温暖至今想起来还让我心潮澎湃。
春天来了,农场开始忙碌起来,播种的季节,知青们天不亮就下地干活,直到天黑才回来。
为了让大家能及时吃上热饭,我们食堂的作息也跟着调整,早饭要提前半小时准备,晚饭要延后一小时。
虽然累,但看到知青们吃饱喝足后精神抖擞地投入到劳动中,我们心里就特别有成就感,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
那段时间,我的厨艺突飞猛进,不仅学会了各种面食的制作,还掌握了几样简单的炒菜技巧。
最让我自豪的是学会了蒸花卷,那种层层叠叠、松软香甜的花卷,成了知青们最喜欢的主食之一。
每当我把热腾腾的花卷端出来时,知青们脸上那种满足的表情,让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夏天的时候,农场来了一批新知青,看着他们青涩的模样,我想起了一年前的自己,同样的忐忑不安,同样的不知所措。
作为"老知青",我主动承担起带新人的责任,告诉他们食堂工作的要领,分享在农场生活的经验。
其中有个叫小陈的河南小伙子,话不多但很认真,干活从来不偷懒,但总是显得有些孤单,似乎难以融入集体。
我特意关照他,下班后经常和他聊天,给他讲农场的生活趣事,慢慢地,小陈脸上有了笑容,也开始主动和其他知青交流。
看着他从青涩到成熟的变化,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满足感,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成长轨迹。
那年秋天,我们迎来了农场建场以来最好的收成,金黄的稻谷堆满了仓库,红红的高粱在秋风中摇摆。
为了庆祝丰收,场部决定举办一次联欢会,各个连队都要出节目,我们食堂也不例外。
老王提议我们表演一个小品,内容就是食堂的日常生活,他说咱们就演平时包饺子的事儿,肯定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于是,我们几个人开始排练这个小品,我演自己,小刘演厨师,小陈演新知青,虽然都没有表演经验,但演的都是亲身经历。
联欢会那天晚上,大礼堂里座无虚席,当我们的小品开始表演时,台下响起了阵阵笑声。
特别是演到我刚来时包饺子的笨拙样子,大家笑得前仰后合,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最后,当我们齐声说出"食堂是我家,大家都爱它"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一刻,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自豪。
不是因为表演成功,而是因为我真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在这个远离家乡的地方,在这个简陋的食堂里。
那场演出让我明白,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用心生活,用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就能收获意想不到的幸福。
冬天又来了,我在农场已经待了快两年,这两年里,我从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城里娃,成长为一个能独当一面的食堂老手。
更重要的是,我收获了珍贵的友谊和无价的人生体验,学会了在困难面前坚持,学会了在平凡中找到快乐。
老王经常说我现在可不一样了,有模有样的,听到这话,我心里暖暖的,因为我知道这是对我最大的认可。
确实,我不再是那个初来乍到时慌手慌脚的青涩少年了,我学会了用心去温暖他人,学会了在集体中承担责任。
记得有一次,连队里有个知青生病了,连续几天都没有胃口吃饭,我特意给他煮了一碗小米粥,还加了点红糖。
当我把热腾腾的小米粥端到他面前时,这个平时很少说话的东北汉子眼里竟然泛起了泪花,那一刻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温暖。
还有一次,食堂的蒸锅出了故障,眼看就要耽误开饭时间,我和小刘连夜修理,最终在开饭前半小时修好了。
虽然累得满身大汗,但看到知青们能按时吃上热饭,我们心里比吃了蜜还甜,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在食堂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不仅承担着日常的售卖工作,还负责培训新来的知青。
我把老王教给我的一切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希望他们能够尽快适应农场的生活,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
每当看到新知青从生疏到熟练,从胆怯到自信,我就想起了当初的自己,那种从被人帮助到帮助别人的转变让我感到无比充实。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你得到了什么,而在于你为别人付出了什么。
那些在食堂度过的日日夜夜,那些和知青们一起流过的汗水和眼泪,都成了我人生中最珍贵的回忆。
虽然条件艰苦,物资匮乏,但那份纯真的情谊,那种相互扶持的温暖,却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会站在食堂门口,望着满天繁星,想着这段难忘的岁月,心中总是充满感激。
感激老王的耐心教导,感激小刘的真诚友谊,感激所有知青们的信任和支持,更感激这段经历给我带来的成长。
那时候的我们虽然年轻,虽然远离家乡,但心中都怀着一份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生活的热爱。
正是这份热爱让我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让我们在平凡的工作中发现了不平凡的意义。
多少年过去了,每当我想起1969年那个秋天,想起农场食堂里的那些日子,心中总是充满温暖和眷恋。
那里有我的青春,有我的成长,有我和伙伴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回忆,那段岁月教会了我什么叫做坚韧,什么叫做奉献。
如今回想起来,那真是一段美好得让人难以忘怀的时光,它像一首永远不会褪色的歌,在我心中轻柔地响着。
那些朴实的笑脸,那些温暖的话语,那些并肩作战的日子,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成为我人生路上最亮的明灯。
无论走到哪里,无论经历什么,我都会记得那个冬日的食堂,记得那些和我一起包饺子的知青,记得那份最真挚的情谊。
这就是我的知青岁月,这就是我在农场食堂度过的那些美好时光,它们如珍珠般串联起我青春记忆中最闪亮的篇章。
来源:小博话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