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山沟发现大片榛蘑,大伙儿带上筐,抓紧上山。”9月9日清晨五点,黑龙江省饶河县大佳河乡东升村的村民微信群里,村支书的一条消息像颗石子投进水里,瞬间激起层层涟漪。不到半小时,村口的老槐树下就聚起20多个村民,背着竹筐、踩着露水往山里赶——这样热闹的场景,如今成
本报记者 高伟 通讯员 杨启坤
“东山沟发现大片榛蘑,大伙儿带上筐,抓紧上山。”9月9日清晨五点,黑龙江省饶河县大佳河乡东升村的村民微信群里,村支书的一条消息像颗石子投进水里,瞬间激起层层涟漪。不到半小时,村口的老槐树下就聚起20多个村民,背着竹筐、踩着露水往山里赶——这样热闹的场景,如今成了东升村入秋后最寻常的风景。
从“守着山发愁”到“抱团采菇忙”:村民心里的“增收火苗”旺了
谁能想到,现在抢着上山找“宝贝”的村民,两年前还守着满山资源犯愁。“以前农闲时,男人蹲墙根晒太阳,女人在家织毛衣,山里的蘑菇、河边的鱼,顶多自己吃,想卖却不知道卖给谁。”村民李大姐手里的竹筐已经装了大半筐榛蘑,说话时笑意藏不住,“现在不一样了,雨后采蘑菇、农闲晒干货,上个月光卖干榛蘑就赚了两千多,比往年种玉米还划算。”
变化是从“抱团”开始的。入秋后野生榛蘑进入盛产期,村支书每天天不亮就上山探路,把发现的蘑菇生长点拍下来发群里,带着村民“分片采、互助摘”。清晨上山时,年轻人力气大,帮老人背空筐;午后返程时,手脚快的村民帮邻居分拣鲜蘑。夕阳下的村口,大家围着秤杆算收成,筐里装的是鲜香的蘑菇,眼里闪的是对好日子的盼头。“以前采蘑菇怕被人抢,现在一起采、一起卖,心里踏实。”68岁的王大爷一边把蘑菇倒进收购袋,一边笑着说。
从“土货没人识”到“展台亮风采”:驻村队搭起“致富桥”
村民的积极性起来了,省联通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也精准地跟上。在村委会的小院里,一间十平方米的“东升特产展台”成了村里的“新地标”——玻璃柜里,晒干的豆角干、土豆干码得整整齐齐;陶罐里的蜂蜜透着琥珀色,旁边的礼盒装着真空包装的野生榛蘑和木耳。“这是我们给村民的‘土宝贝’搭的舞台。”驻村队长指着展台说,上个月有批外地游客来村里,光展台里的干货就卖了三千多块,还有人留了联系方式,说要长期订。
展台带来的不只是销路,更是村民的底气。以前村民卖蘑菇,只能在镇上集市蹲半天,遇到压价的只能认了;现在有了统一展台,游客、考察的领导来了能直观看到品质,不少人主动加微信下单。
“上次有个哈尔滨的客户,一次订了五十斤干榛蘑,说要送朋友。”负责看管展台的村民小张说,现在他每天都要帮村民打包发货,忙得脚不沾地,“这活儿累,但看着大家的钱袋子鼓起来,比自己赚钱还高兴。”
从“要我振兴”到“我要振兴”:小山村的“内生动力”转起来了
如今的东升村,农闲时的“闲”变成了“忙”:妇女们聚在院里晒干货,讨论着“豆角干要晒三天才劲道”;男人们结伴上山采蘑菇、下河捞小鱼,回来还会比拼谁的收成好;就连村里的年轻人,也开始琢磨给特产设计包装,说要“让咱东升的蘑菇走得更远”。
“以前帮扶队让干啥就干啥,现在不用人催,大家都想着怎么多赚钱。”村支书的话道出了关键——乡村振兴不是“等靠要”,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带领下,村民心里的“内生动力”被点燃。从守着山林发愁,到多元发展增收,东升村的变化里,有乡党委政府的全力支持,驻村队的精准帮扶,更有村民们用勤劳踩出的脚印。
夕阳西下,村里的晒谷场上,金黄的玉米堆成小山,旁边的竹席上晒着刚采的榛蘑,空气里飘着干货的香气。村民们说,这是属于东升村的“幸福味道”,而这幅产业兴、百姓富的画卷,还在越画越美。
本文来自【中国食品报融媒体】,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