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尽管作为全球社会,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从人口老龄化到地缘政治的动荡。气候变化似乎可以排在这些其他问题之后。但瑞再研究院最近的研究表明,气候变化仍应成为首要关注的问题——我们必须采取行动,应对气温升高的影响,否则将面临灾难性经济后果。
尽管作为全球社会,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从人口老龄化到地缘政治的动荡。气候变化似乎可以排在这些其他问题之后。但瑞再研究院最近的研究表明,气候变化仍应成为首要关注的问题——我们必须采取行动,应对气温升高的影响,否则将面临灾难性经济后果。
世界气象组织经过对6份国际数据综合分析后确认,2024年为人类历史上最热的一年。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1850年至1900年)平均水平高出约1.55℃,首次突破了2015年《巴黎协定》所设的“1.5℃”温控目标。这一升温趋势持续至2025年,引发更为频繁和剧烈的极端天气事件。
2025年7月,全国气温刷新历史纪录,平均气温高达23.64℃,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炎热的一个月。吐鲁番连续51天高温突破40℃,上海夜间气温达32.1℃,闷热如同“温水煮蛙”。河南周口高温日数多达31天,几乎整月都在酷热中度过,部分地区气温超过40℃,创下当地历史新高。安徽、河南、湖北、吉林、辽宁、山东、陕西、山西等地均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7月,极端高温事件频繁发生。
极端高温天气带来城市用电负荷连续攀升,户外作业安全风险显著增加,农业干旱与水资源紧张态势进一步加剧。科学家指出,此类极端热浪不仅凸显气候危机的紧迫性,也预示着全球变暖所带来的物理影响正加速显现。
瑞再研究院重申,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损失不断增加,其驱动力是经济增长和城镇化,这往往会导致高风险地区累积资产的风险敞口增加。但预计气候变化将加剧恶劣天气事件,并由此带来相关的经济后果,因此,气候变化很可能未来在加剧损失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更频繁和/或更强烈的恶劣天气事件将加剧宏观经济风险,加重当地政府的财政压力和社会负担。
应对极端高温需多方协作
近日,瑞士再保险首席执行官安博思先生在接受CNN的访谈时,重点谈到了极端高温和自然灾害频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在访谈中,安博思提出了应对极端高温和自然灾害的三大建议,强调传统手段已无法应对日益严重的气候风险,必须采取多方协作的方式:
1. 数据理解与风险量化
他指出,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理解和量化风险,但目前数据往往碎片化、难以获取。瑞士再保险可通过161年的数据积累和200多个专有模型,帮助政府、企业和公众更好地理解风险。
2. 风险减量(Mitigation)
安博思强调,风险减量措施至关重要。他以卡特里娜飓风为例说明,因采取了建筑规范更新等措施,若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损失将显著减少。他呼吁提前规划、投资于基础设施改造和城市资产保护。
3. 保险与再保险解决方案
在完成风险分析和减量后,保险和再保险才能发挥作用。他认为保险行业应作为“减震器”,为社会提供财务保障,并推动三方合作:政府、公众和私营部门共同参与解决方案制定。
此外,他指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市政当局正在寻求长期应对方案,强调前瞻性规划和模拟未来气候变化对资产的影响是关键。
详情请参见以下访谈视频:
极端高温天气对各行业的影响
向上滑动阅览
行业极端高温的影响能源
行业
电力需求与供给失衡:高温推高空调制冷、工业冷却等用电需求,导致电网负荷骤增,停电及电力供应短缺风险显著上升;
热力发电效率下降:高温同时影响水资源供给(如河流蒸发加剧导致冷却水不足)与水温(冷却效率降低),直接削弱热力发电厂的发电能力;
电力传输损耗加剧:高温环境下,发电机、变压器及输电线路的承载能力下降,电力传输效率降低;
可再生能源效能下滑:太阳能电池板因高温导致光伏材料活性下降,风力涡轮机则因空气密度降低,导致发电效率降低。
交通运输行业
轨道与桥梁形变:持续高温易引发铁路轨道、桥梁及有轨电车电缆的路基凹陷、隆起或裂缝,铁轨与桥梁因热胀冷缩发生高温形变,可能导致轨道偏移、结构失稳等安全隐患;
路面系统受损:沥青路面在高温下软化,易出现车辙、拥包等状况,影响行车安全与道路寿命。
通信行业设备运行风险:数据中心及网络设备对温度敏感(尤其在干旱缺水地区),高温导致冷却系统超负荷运转,可能引发服务器过热宕机、网络设备故障;资产损失加剧:预计至2035年,极端高温引发的网络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损失将达年均5.18亿至5.63亿美元1;材料性能退化:地面电缆因热胀冷缩出现下垂、绝缘层开裂,绝缘性能退化;光纤等材料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易老化,进一步推高维护成本。电池行业(以锂离子电池为例)化学老化加速:长时间暴露于30℃以上环境,锂离子电池内部电解液分解、电极材料结构破坏,导致电池提前老化;实用性能下降:电池容量衰减直接导致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缩减约20%;安全风险升高:高温易引发电池热失控,可能导致起火或爆炸,威胁储能与出行安全2。建筑行业材料劣化:高温加速混凝土碳化、钢材锈蚀,降低建筑材料强度;结构隐患:钢梁、铁梁等金属构件因高温膨胀变形,可能引发墙体开裂、结构失稳等问题,威胁建筑安全。农业行业
极端高温与干旱会对林业生产、农作物种植及畜牧养殖造成经济损失。
种植业:高温导致作物蒸腾作用加剧、光合作用受阻,干旱叠加进一步引发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林业:高温干燥环境易引发明火,森林火灾风险激增;同时树木生长周期紊乱、成活率下降;
畜牧业:高温导致牲畜热应激,干旱还可能引发牧草短缺、水源干涸,加剧养殖成本与死亡风险。
健康与气候挑战
与基础设施受损可能造成的损失相比,气温升高对健康的影响更要为间接。有研究表明,高温会使孕妇死胎和流产的风险翻倍3。国际劳工组织估计,全球约 70% 的劳动者面临过度高温的风险,并面临随之而来的健康风险4。
气候变化还可能对经济活动和生产力产生重大影响,因为气候变化会导致健康问题,使更多人无法工作。这还将给全球医疗保健系统带来沉重的负担。
据世界卫生组织称,到2050年,气候变化可能导致1450万人死亡,经济损失高达12.5万亿美元。发展中国家的损失将尤为沉重——这些国家普遍存在粮食和水资源短缺问题,卫生系统也更为脆弱5。
若目前趋势持续,气候变化导致的死亡其经济影响或将影响数代人。全球仍然存在巨大的保障缺口,很多家庭在失去主要经济支柱后会陷入困境。瑞再研究院估计,如果家庭经济支柱去世,全球超过50%的财务需求仍未得到保障。
普惠保险——提升普适性民生保障
为社会中相对脆弱的群体提供健康和生计保障,优先考虑保险的“三个A”属性,即可得性(Availability)、可及性(Accessibility)和可负担性(Affordability),也就是具有普惠性质的保险。为提升保障的可得性与可及性,我们必须深入理解气温升高等因素如何重塑风险格局,并影响灾害事件所造成的损失,同时据此更新我们的风险模型与业务实践。
普惠保险既是中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普惠顾名思义,兼顾普及性与惠民的属性。瑞士再保险积极推动普惠保险发展,参与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牵头的普惠保险研究项目,与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合作共同探讨中国普惠保险发展方向,与同业积极分享瑞再在全球其他市场的经验,以推动普惠保险的发展。
对于中国而言,发达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丰富的数字化应用场景使中国普惠保险发展具有独特优势:保险公司可以利用多元化数字化渠道触及更偏远的客群,显著提升产品的可及性;同时依托数字化渠道获得被保人的风险行为与理赔经验数据从而持续优化产品,提升产品可得性与可负担性,同时推动产品经营的可持续性。
对于更普遍的新兴市场而言,在提升可及性方面,保险公司应在客户偏好的渠道与其建立有效连接,并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刻提供及时指导并匹配合适的产品。通过持续投资数字平台的功能与体验,例如我们在数字健康承保方面的探索,保险公司能够更高效地评估风险状况并为客户量身定制保障方案。
保险公司还需要平衡可得性与可负担性。通过探索如小额保险、指数保险(赔付由特定条件触发)等创新结构,普惠保险不仅能让低收入群体获得保障,也能确保保障扩展对保险公司而言具备经营可持续性,从而有效发挥保险的保障功能。
印度高温指数保险案例
我们近期与印度开展的合作项目便是一个典型案例,旨在为面临极端高温的女性劳动者提供保障。该项目融合了指数保险、直接收入支持以及面向社区的预警系统,展示了创新机制如何有效保护弱势群体免受日益加剧的气候风险及其潜在损失的影响——这些损失过去往往由个人及其家庭独自承担。
挑战与背景
日益极端的天气状况不仅破坏房屋和财产,还影响粮食供应、营养状况、空气质量以及疾病传播,导致死亡、受伤和慢性健康问题。
发展中国家在面对气候冲击和长期影响方面尤为脆弱,而女性则受到更高影响。
在印度,约有90%的女性劳动者从事非正规就业,其中许多人在户外或高温危险的室内环境中工作。如果因极端高温而无法工作,她们将失去当天的工资。
解决方案
“女性气候冲击、保险与生计倡议”由“人人气候韧性组织”(Climate Resilience for All)与印度“自雇女性协会”联合发起。
该倡议于2024年启动,包含针对极端高温日的指数型保险(以连续高温天数超过预设温度阈值为触发条件),并在出现极端热浪时向个人直接提供收入补偿。该项目由瑞再与ICICI Lombard共同设计。
该项目覆盖22个地区,采用网格化设计,按日测量最高气温。赔付金额依据参与女性的日均收入设定。当高温超过预设阈值时,保险单会自动赔付,帮助女性弥补工资损失。
项目成效
本项目成功为印度受极端高温影响的5万名女性提供了生计支持。
截至目前,已有超过46000名女性劳动者因高温导致的收入损失获得了总计36.5万美元的保险赔付,相关款项已直接发放至受益人账户。
韧性建设最终取决于合作
尽管再保险/保险行业做出了努力并取得了进展,但要增强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需要公共和私营部门的密切合作。为此,我们的公共利益解决方案团队积极与私营和公共部门的客户合作,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地区的风险特征,从而制定定制化解决方案,增强韧性。我们还将继续与行业协会合作,加深对极端高温风险影响的了解,同时探索以普惠保险的形式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支持的机会。
在当前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的背景下,高温风险已成为影响人民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面对这一挑战,我们呼吁保险行业更积极地发挥风险识别、风险建模以及风险减量方面的专业能力。保险行业不仅拥有丰富的风险数据和技术工具,更具备将复杂风险转化为可管理、可转移的机制。
我们建议,政府应积极引导和鼓励相关主体,尤其是高温风险暴露较高的行业和群体,将高温风险有效地转移至保险市场。通过这一方式,不仅可以提升社会整体的抗风险能力,也有助于推动保险行业在服务国家气候适应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
通过政府、公众和私营部门的三方合作,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能够为全球社会构建气候、健康和经济韧性。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