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我在整理旧物的时候翻出了一堆老照片,看着那些已经模糊的面孔突然就想起了闫妮说的那句话:“馋吧,反正也得不到我。”当时只是觉得好玩,后来越想越觉得有点意思。现在社交媒体天天刷各种明星动态,可好像越是追不到的反而越想追。这不是我的问题,可能很多人都这样。
最近我在整理旧物的时候翻出了一堆老照片,看着那些已经模糊的面孔突然就想起了闫妮说的那句话:“馋吧,反正也得不到我。”当时只是觉得好玩,后来越想越觉得有点意思。现在社交媒体天天刷各种明星动态,可好像越是追不到的反而越想追。这不是我的问题,可能很多人都这样。
记得去年双十一买东西,我看中了一款限量的口红,明明用不上,但看到只剩最后一支了非要下单结果没抢到。那天晚上居然还熬夜去直播间蹲了第二波,就因为不甘心。室友说我脑子进水了,可我就是忍不住。这种时候就会想起闫妮那句话,好像自己就是那个馋得不行的人。
科学家说这其实跟人的大脑有关。你看小孩子哭闹要玩具,家长一藏起来他反而哭得更凶。成年人其实跟孩子差不多,只是变着法儿找理由。前两天看新闻说有个研究所做了实验,给两组人看一样的东西,告诉其中一组说这个东西马上就要下架了,结果那组人买的更多。我猜他们那时候脑子里就跟被电了一样,非要立刻行动。
现在满大街都是网红店,你明明知道那些店是因为火了才装修成现在的样子,但还是要去拍照片发朋友圈。就像我上个月跟朋友去吃那家排队最长的火锅店,味道一般,就是冲着名气去的。吃完回来觉得挺后悔,但发朋友圈的时候还是写了“真的很好吃”。可能大家心里都装着个秤砣。
收藏东西也是一样,有人专门收集明星用过的物品,比如演唱会门票或者签名照。我一个同学花大价钱买了个女明星的奶茶杯,说是以后能卖很多钱。可那不就是个普通的塑料杯吗?不过现在想想,如果哪天那个明星真的成了传奇,这个杯子可能真有人愿意买。就像老照片,现在看起来没什么,也许过二十年回头看就珍贵了。
前几天刷短视频,看到有人在卖老照片修复服务。他说很多人拿来修的都是全家福,或者过去的工作证什么的。有个大叔拿来了女儿小时候的毕业照,说女儿在国外工作常年不回来。修复完照片的时候俩人坐在那聊了好久,好像聊的都是些过去的事。这种时候就觉得,人活一辈子,留不下多少实在的东西,倒是这些照片成了念想。
现在网上流行各种收集活动,比如集齐一百个球星卡,或者攒满所有款式的盲盒。我有个同事为了凑齐一个系列的玩偶,两个月工资全搭进去了。问他值不值,他说要是凑齐了就卖出去,但其实根本没打算卖,就是要完成这个事。这跟当年集邮应该是一个道理,只不过现在花样更多了。
有时候路过商场的奢侈品专柜,会看到有人站在那里对着橱窗拍照。他们穿不起那些衣服,但能拍下来发朋友圈好像也算拥有过。就像有些人天天在微博超话里刷存在感,明明见不到爱豆一面,却能在那里活好几年。这种虚拟的占有欲,说到底还是因为现实中够不着。
我表弟迷上一个游戏主播,每天准时守候直播,甚至记得主播家楼下便利店的招牌颜色。有次主播说去外地出差,他专门订了飞机票跑去那里拍了一模一样的便利贴。我觉得挺搞笑,但转念一想,这不就跟古代人收集名人手稿一样吗?只是现在换成了游戏ID和直播间截图。
最近社区在搞老物件展览,有位阿姨捐了一个八十年代的收音机。她说那时候全楼的人都围着听戏曲,现在没人用了,但就是舍不得扔。工作人员问我为什么这些旧东西会有人专门收藏,我想了半天说不清楚。可能就像闫妮说的那样,“馋”这个东西,本来就不讲道理。
昨天晚上散步路过一家当铺,玻璃柜里摆满了各种老怀表。老板说现在来典当的年轻人少了,倒是有很多人专门来看这些旧货。有个学生模样的女孩站那儿看了好久,问他能不能借走拍几张照片。老板笑着答应了,两个人聊得还挺投机。这种场景让我想起老照片里的那些人,也许他们当年也没想到,自己不经意的一个瞬间会被后人这样关注。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几样得不到的东西,可能是物品,也可能是一段关系。但正是这些得不到的东西,慢慢变成了记忆的一部分。就像我翻看那些老照片时,虽然很多细节记不清了,但那种感觉一直在那里。闫妮的那句话之所以让人记住,大概是因为她说出了很多人心里不敢承认的小自私。
来源:小院聊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