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半年里,他城里工地、乡下工地两头跑,第五次回村那天,直接累倒在水泥袋旁,血压飙到180。
“30万打了水漂,连一夜都没住过。
”刷到这句话,心口一紧。
村里人劝:房子就是根,没房祖宗都不认。
公婆抹泪,丈夫拍板,预算十万,结果一路飙到三十多万。
半年里,他城里工地、乡下工地两头跑,第五次回村那天,直接累倒在水泥袋旁,血压飙到180。
房子终于立起来了,三层小楼,瓷砖亮得能照出人影。
水电燃气一步到位,连WiFi密码都贴在了冰箱门。
可一年过去,全家在那张新床上睡过的夜晚,加起来不到三晚。
婆婆偶尔回去喂鸡,顺手把大门一锁,院子里的草长得比人高。
儿子在城里念大学,电话那头说:“妈,宿舍又涨租金,能不能支援点?
”夫妻俩对着账单发呆:生意下滑,货款压顶,丈夫的药费像滚雪球,城里的首付还差一大截。
那栋光鲜的小楼,此刻像一张无法兑现的支票,挂在山腰,风吹日晒。
有人劝他们卖掉回血,可农村自建房没证,交易只能私下协议,价格被砍到膝盖。
更尴尬的是,村里新盘还在不断冒出,家家比高,户户比大,谁还稀罕二手?
数据冷冰冰:某县抽样显示,近三年新建农宅空置率42%,平均超支160%。
材料涨、人工涨,连一颗钉子都比去年贵三毛。
政策也添堵,宅基地审批跑七八趟,图纸一改再改,红包递得比砖头还多。
最扎心的是,年轻人用脚投票。
同村90后小赵在杭州做直播,三年攒下首付,直接绕城外买精装loft。
他说:“老家房子再漂亮,没地铁、没外卖、没夜生活,回去干嘛?
养老还早,孩子上学更指望不上。
”
有人把农村建房比作“刻舟求剑”——船已远行,却非要按旧记号捞剑。
情感上理解,算盘却噼啪作响:三十万若放理财,一年利息够付儿子一年学费;若凑首付,至少能撬动一套可租可售的资产。
当然,也有人把老家整成了民宿,周末爆满。
前提是离景区近、会运营、肯砸钱做软装。
大多数人没那命,只能眼睁睁看房子变仓库,堆满落灰的稻谷和褪色的嫁妆。
专家的话听着像官腔,却句句属实:先算现金流,再谈乡愁;先看医保学校,再谈落叶归根。
真想让父母住得舒服,不如在县城买电梯房,走路十分钟到菜市场,救护车二十分钟到医院。
夜里,女人刷到一条短视频:城里老破小加装电梯,大爷大妈笑得像过年。
她忽然想起丈夫躺在病床那天,窗外正对着自家那栋黑灯瞎火的小楼。
那一刻,她明白:根不是水泥盒子,而是家人在哪,哪就是家。
第二天,她把钥匙扔抽屉,拉上丈夫去城里看房。
中介说首付差十万,她笑笑:“把老家那栋‘纪念品’挂出去吧,贱卖也认。
”语气平静,像扔掉一双不合脚的鞋。
来源:伊莘想要个房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