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7 岁的楚轶男,曾因《一起来看流星雨》里的“金娜娜”被人熟识,现在却和 63 岁的科瑞集团前董事长郑某文一起被抓了。
文| 东方芙昕
编辑 | 东方芙昕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
37 岁的楚轶男,曾因《一起来看流星雨》里的 “金娜娜” 被人熟识,现在却和 63 岁的科瑞集团前董事长郑某文一起被抓了。
俩人想靠内部消息 “割韭菜” 赚钱,结果没赚到还亏了 500 万左右,现在案子已经要公诉了。
他俩本来想赚大钱,咋最后把自己弄进看守所了?楚轶男是演员,郑跃文当过首富,他俩的 “光环” 咋没保住自己,还是被查了?
北京电视台《法治进行时》播了一段画面,37岁的楚轶男在自己的豪宅里被警察带走,当时她穿了件红色上衣,双手戴着手铐,脸上没什么特别的表情,看着挺平静。
跟她一起被控制的,还有个63岁的男人,后来才知道是科瑞天诚集团的董事长郑某文,两人因为涉嫌内幕交易被刑事拘留,现在案子已经到了要公诉的阶段。
可能有人对楚轶男有点印象,早年间她演过《一起来看流星雨》,在里面扮“金娜娜”,当年这剧火的时候,她也跟着有了点名气。
其实她2004年就出道了,还当过“奥运宝贝”,之后又演了《精武陈真》、《山河恋》这些剧,但一直没真正红起来,到2012年之后就慢慢淡出娱乐圈了。
谁也没想到,她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不是新作品,而是因为刑事案件。
从演电视剧的女演员,变成了涉嫌内幕交易的犯罪嫌疑人,这转变实在太突然。
楚轶男能跟郑某文扯上关系,大概是2015年前后的事,郑某文比她大26岁,在资本圈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
早年间郑某文创办了科瑞集团,还当过江西首富,身家最高的时候有430亿,手里攥着上海莱士在内的6家上市公司,论资本运作,他以前确实有一套。
楚轶男淡出娱乐圈后,没再接着拍戏,反而跟着郑某文往资本圈靠,慢慢从演员变成了“资本玩家”。
后来查出来,她当初有一笔4300万的“购房款”,根本不是用来买房的,其实是用来搞内幕交易的启动资金。
说白了,就是郑某文利用自己在资本圈的资源,带着楚轶男想靠“内部消息”赚钱,两人形成了一种“明星搭台、资本唱戏”的合作模式。
不过那时候郑某文的资本版图已经有点撑不住了,2018年他赌着搞海外并购,结果没成功,手里公司的千亿市值一下就没了。
自己的资本困局解不开,他就想走歪路,把手里掌握的重组内幕消息透出去,靠这个翻盘,而楚轶男就成了他操作这件事的“帮手”。
2017年3月,有个大事,同方股份要收购上海莱士,这属于上市公司重大重组,消息没公开前都是“内幕”。
那段时间,郑某文每天跟楚轶男通20多通电话,就把这个重组消息透给了她。
楚轶男拿到消息后,没敢直接用自己的名字操作,而是通过一个信托计划,再加上自己的私人账户,一起投了2500万进去买股票。
有意思的是,她买股票的时间,正好卡在停牌公告前30天,时间点卡得特别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有问题。
结果没等他们赚钱,当年9月重组就失败了,股价一下就跌了,楚轶男没办法,只能赶紧把股票卖了,最后一算,不光没赚着钱,还亏了五百万。
更倒霉的是,他们以为亏了钱就没人管,却没想到监管部门早就盯上了。
工作人员查了资金流向,比对了IP地址,还查了通话时的基站定位,把从消息泄露到资金操作的整个过程都查得明明白白,之前说的“购房款”谎言也被戳破了。
其实早在2022年的一个经济报道中,楚轶男就因为这事被行政罚款过40万,但这次因为涉案金额到了4300万,性质更严重,就被刑事追责了。
这起案子最让人关注的,是它打破了两个“误区”。
第一个是“亏钱就没事”,以前有人觉得,内幕交易只要没赚钱,甚至亏了钱,就不算大事,但这次明确了,只要交易额超过200万,就算没赚钱也要被刑事立案。
楚轶男就是例子,之前罚了40万,现在照样要被刑拘,可见“亏损”根本不是免罪的理由。
第二个是“身份管用”,郑某文是前首富、上市公司董事长,楚轶男是演过热门剧的女演员,按说都算有“身份”的人,但这次该被抓还是被抓,没有一点特权。
根据法律规定,两人可能面临5到10年的有期徒刑,这就说明,不管是资本大佬还是明星,在法律面前都一样,没有“豁免权”。
网友们知道这事后,也都在调侃,说别人割韭菜是赚钱,他俩割韭菜是亏自己。
还有人说用买豪宅的钱炒股,最后把自己炒进看守所,这是花500万上了堂风险教育课,还附赠一副银手镯。
当然,调侃归调侃,这事背后也有值得琢磨的地方,26岁的年龄差,到底是真感情还是利益交换?
这段横跨娱乐圈和资本圈的关系,最后变成了法律判决书上的反面案例,实在有点讽刺。
结语其实这案子不光是个八卦,更是个警示,现在监管技术越来越严,不管是异常的资金交易还是可疑的通话记录,都会留下痕迹,想靠“内幕”赚钱根本藏不住。
而且就算过了好几年,只要情节严重,照样会被翻出来追责;像董事长、明星这种“关键人物”,监管只会更严,不会更松。
说到底,资本市场里没有“安全垫”,想靠歪门邪道赚钱,早晚得栽跟头。
楚轶男和郑某文就是例子,本来想“割韭菜”,结果把自己“割”进了看守所,这事儿也给所有想在资本市场走捷径的人提了个醒:别耍小聪明,法律和市场都不会惯着谁。
信源:
1. 红星新闻
2. 环球网
来源:暮史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