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3月,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Rush大学医学中心生物化学系系主任、终身教授、讲席教授陈棣辞去美国教职,并于同年8月正式入职正在筹建的深圳理工大学,担任药学院药理系系主任。
2020年3月,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Rush大学医学中心生物化学系系主任、终身教授、讲席教授陈棣辞去美国教职,并于同年8月正式入职正在筹建的深圳理工大学,担任药学院药理系系主任。
这位在美国工作生活了34年的教授
在深圳理工大学工作刚满4年
却对这所新办大学由衷赞赏:
“近年来,国内的科研水平上升得非常快,而且有非常好的学生,所以我希望有机会回国任教,把我学到的知识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让他们能够成长起来。2020年初我接到了上海一所大学的邀请,但我最终选择来深圳理工大学工作,这是因为深圳理工大学的机制更好,更适合做研究。”
1
罗切斯特大学晋升最快的教授
陈棣曾在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大学骨科系骨骼肌肉研究中心工作了8年,从2003年担任助理教授到2008年晋升为终身教授,只花了5年时间,创下了该大学教授晋升最快的纪录。
鲜为人知的是,陈棣教授曾经高中毕业后到农村插队两年,之后又到工厂工作两年,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他考入了天津医科大学医疗系。由于很珍惜来之不易的读大学机会,他刻苦攻读了5年,本科毕业后留校工作,并被公派出国学习法语一年。1987年正巧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药理系教授来天津医科大学讲学,陈棣就被推荐去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从此开始了在美国30多年的科研生涯。
2013年12月,陈棣教授在匈牙利科学院举办的晚餐会上与塞梅维什大学副校长合影
他说:“我很喜欢做科研工作,在罗切斯特大学我申请到了多个美国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一年就能拿到100多万美金的研究经费。因此,晋升为终身教授是水到渠成的事情,2010年我已经是院长教授。”
其中有一个科研项目的突破让陈棣终生难忘。“腓侧半肢畸形是一种儿童骨科病,受累肢体通常短缩,足部马蹄内翻畸形。从报道此病到本世纪初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没有人知道该病的病理机制。经过多年的研究,我们不仅弄清楚了它的病理机制,而且发现了信号通路,还研发出了腓侧半肢畸形的小鼠模型,为制药公司研发治疗该病的创新药物提供了新靶点。我们也是全球率先发现打一针抑制剂就可以纠正腓侧半肢畸形的发病现象的团队,并找到在儿童骨发育早期进行治疗的最佳时间点,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陈棣自豪地说。
此后,他还研制出了全世界第一个骨关节炎动物模型,美国各大媒体,包括“华盛顿邮报”“ABC News”“美国新闻与世界导报”“福布斯”,都报道了这一研究成果。
他们课题组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降脂类他汀类药物可以增加骨密度的研究团队,1999年,这项科研成果发表在《科学》期刊上。
在原始创新的道路上
他乐此不疲地钻研着
在骨科研究领域
他成为国际上知名的学者
2
从疾病入手,从病人入手
年轻人的科研起始阶段
找到一个好的研究方向
比什么都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找到一个好的研究方向
做出一流的科研成果呢?
在陈棣看来,年轻人要想发现一个有原始创新意义的成果,就要善于查看文献资料、善于发现某个领域缺乏什么,并有持之以恒地用自己的智慧去补上这个缺陷的决心。
“特别是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我们不能脱离了临床需求做科研。有的科研人员做来做去都是在实验室里,没有跟疾病联系起来,这样的研究跟临床需求是脱节的。因此,我们的研究方法是从疾病入手,从病人入手,通过各种实验,包括动物实验,最后再回到临床中。
以骨关节炎为例,骨关节炎是骨科领域仅次于骨质疏松的第二大类疾病,全球约有5亿的骨关节炎患者,但医生除了给病人止痛、缓解症状之外,就没有其他更好的治疗办法了,严重的病人需要做关节置换手术,病人非常痛苦。骨关节炎是医生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但医生缺乏分子遗传学的技术,因此研究都很表面化,只研究疾病如何分型、如何做手术,并没有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
在此背景下,陈棣教授和其团队通过阅读大量的学术文献,最终用分子遗传学技术建立第一个骨关节炎的动物模型。“现在世界上很多骨科学者都在用我们做的骨关节炎小鼠模型,可以不断地把骨关节炎的研究推向深入。”他介绍道。
来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陈棣教授在中华骨科学会年会上作大会报告
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骨科系、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Rush大学医学中心工作期间,陈棣一共培养了几十位博士和博士后学生,如今,这些学生在国内外各大学、医院、研究所等岗位担任领导和科研骨干。
陈棣教授给国科大硕博生上课
总结过去几十年的教学经验,陈棣说:“我培养学生主要是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人文方面,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另一方面是培养从事科研工作的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要勇于创新,我不光教他们如何做实验,还教他如何设计实验,教给他们如何一步一步把科研往前推进的方法。”
3
深圳理工药学院要培养怎样的学生?
2019年底,陈棣教授在国内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时,了解到正在筹办的深圳理工大学。
“深圳理工交叉创新科研氛围十分浓厚,这里的研究氛围很像美国的一流大学。过去我在芝加哥Rush大学医学中心工作,只能带几个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研究范围很有限。来到深圳理工大学之后,我发现各个领域的人才都有,比如化学合成、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生物材料、脑科学等专业的人才应有尽有。”陈棣说。
来到深圳理工大学4年,陈棣团队已经申请到了8个项目,发表了60多篇文章。基于诸多学术成果,陈棣教授被评为Elsevier2021、2022、2023“中国高被引学者(生物学)”。
作为深圳理工大学药学院药理系系主任,陈棣介绍道:
“药理系有两门课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是药物作用动力学,主要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什么是主要靶点,作用机制是怎样的;另一个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比如药物怎么在肝脏代谢,如何从肾脏排出。这两门课是最重要的。另外,我们还会设置一些跟现代制药技术相关的课程,比如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又如利用AI大数据来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等方面的课程。”
陈棣教授在深圳理工药学院本科实践活动上发言
拥有丰富科研和教学经验的陈棣教授,寄语未来希望进入药理系学习的年轻人:
“我希望深圳理工药学院将来培养的人才,既掌握传统的药理学知识,又可以掌握一些最新的技术,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来辅助做药物设计。我们一方面向学生传授基础的药理学知识,另一方面也会培养他们将来开发新药需要的一些本领。”
“做科研,不能把它当作负担,而要发自内心喜欢科研,我就非常享受科研带给我的快乐。药物研发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去寻找和研究,一直到发现它为止。我希望有志于药物研发的年轻人能沉下心来做科研,在持续探索中发现乐趣,以及为人类健康做贡献的价值。”
人物档案
陈棣:现为深圳理工大学药学院药理系系主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医药所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曾任职美国芝加哥Rush大学生物化学系主任,终身教授,讲席教授。截至2022年2月,已发表SCI论文308篇,论文总引用次数32,346次,H-index:90,累积影响因子:3270;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文章113篇,IF>10的文章61篇。
来源:深圳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