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民权街道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法治政府建设目标要求,全面贯彻中央及省市区法治工作会议精神,将铜器文化符号“铜锣”转化为治理工具,在“平安锣”的基础上衍生出“铜小匠”文化IP,构建“文化传承+法治建设”双轮驱动模式为基层法治建设注入
法润江汉·“八五”普法特色集(二)
近年来,民权街道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法治政府建设目标要求,全面贯彻中央及省市区法治工作会议精神,将铜器文化符号“铜锣”转化为治理工具,在“平安锣”的基础上衍生出“铜小匠”文化IP,构建“文化传承+法治建设”双轮驱动模式为基层法治建设注入了新活力。
民权街道以“铜小匠”文化IP
赋能基层法治建设
#
一
背景情况
民权街道位于老汉口中心地带,老旧的基础设施、狭小的地域空间和复杂的居民组成给基层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街道和社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新时代“枫桥经验”,调动群众内生动力和积极性,探索建立“五社联动”治理体系,以“铜锣文化”为切入点,创新“平安锣”工作机制,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全国首个社区文化IP“铜小匠”,并以此为支点,撬动了基层法治建设的新发展。
二
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立足社区特色,深挖历史底蕴,传承美好记忆
激活历史文化基因,打造特色品牌。20世纪初,汉口地区铜器业已初具规模。鼎盛时期,在民生路长堤街下段,聚集着400余户铜器店作坊、近千名铜器制作手工业者,现存的打铜街就是历史的印证。“平安锣”延续了历史文脉,并针对辖区特点和居民情况开展夜巡活动,至今已持续60余年,成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纽带,平安锣精神也让辖区居民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形成了“铜心共治”的强大合力。民权街道通过挖掘打铜社区历史,注入时代内涵,积极动员居民,并在全区、全街大力弘扬,成立了“平安锣”法治平安护卫队,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独特的文化IP——“铜小匠”。从开展社区巡逻、维护社会治安,到构建起社区完整的志愿服务体系,营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法治氛围,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构建志愿服务矩阵,夯实法治基础。除了按照优中选优的原则建立起“平安锣”巡逻队,搭建起志愿服务人才库,民权街道还联合社工部、妇联、残联等单位,将各自的服务对象、专业资源和品牌项目深度融入社区志愿服务体系。服务内容从“广覆盖”向“精服务”提升,以“铜小匠”为起点,街道和社区发展出覆盖不同群体的系列志愿服务品牌,形成品牌矩阵,“铜小花”关注妇女儿童关怀服务,“铜小兵”服务退役军人群体,“铜小虹”聚焦社区安全建设,“铜小新”凝聚社区新锐力量,“铜小爱”传递温暖守护,“铜爹爹”和“铜家家”则致力于展示银龄风采。形成“一社区一特色,一群组一品牌”的志愿服务IP生态。
(二)合理配置队伍,加强学习培训,增强执行能力
深入开展学习,强化理论武装。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人民至上是首要原则。街道和社区深刻认识到做好“铜小匠”工作必须站稳党和人民的立场,并为此专门制定了学习任务。以每周进行法治理论学习、每月进行工作研讨分析的“规定动作”和个人学习心得分享、工作笔记切磋的“自选环节”等方式全面提升“铜小匠”成员的思想认知,使他们坚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使命感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真正让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落实培训调研,增强实干能力。为适应治理新形式,民权街道“铜小匠”志愿服务团队一方面加强对与人民利益密切相关的民法典、宪法、食品质量法和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学习,邀请社区律师、派出所民警担任老师开展专题培训,提升队员自身对法律的掌握能力;一方面积极开展调研活动,由社区党委书记、主任、治安队长率领队员奔赴其他社区,了解其在开展普法和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的好方法,努力纳入自身工作方案。
(三)把握战略重心,力争与时俱进,提升宣传质效
结合重要节点,全面开展宣传。民权街道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结合社会治安状况和重要时间节点,重点开展了“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民法典宣传月”“宪法宣传周”“安全生产月”等多项大型专题普法教育。街道坚持“五进”方针,通过中心组党课、主题讲座、流动宣传车、标语投屏等方式初步形成了覆盖面广、内容多样、形式新颖、满意度高的宣传新格局。后续,民权街道将继续结合主题宣传和日常宣传,贯彻区委、区政府指示,真正把宣传效果转变为治理效能。
紧跟社会发展,创新普法形式。街道普法工作充分考虑了人民群众对宣传方式和载体的喜好变化,从线上和线下两个方面入手,积极转变宣传模式,最大限度取得群众满意。线上,发挥“红色直播间”优势,聚焦安全、反诈等民生法治热点话题,组织民警、律师、“法律明白人”开展直播、公益剧场近百场,单场观看人次最高达89万余人。线下,根除“照本宣科”印刷法律法规、“一字不改”转载典型案例的宣传思维,通过增添“铜小匠”IP形象元素、吸收流行语言的方式定制了一大批图画丰富、幽默诙谐、实用性强的帆布袋、台历、扇子、纸巾等宣传资料,极大提升了宣传效果。
适应时代需求,创新工作模式。平安锣巡防队构建了“白+黑”“安保+群众”“线上+线下”的全时段、全方位、立体化的群防群治体系,巡逻口号已从“小心火烛”变成“反诈口诀”;以“平安锣”为起点,搭建“同心议事会”平台,强化社区与社区、居民与社区之间交流沟通,激活法治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活力;创新“铜小匠”IP,有效将“社区文化”与“志愿精神”深度融入法治建设和社区治理,展现老旧社区在新时代的蓬勃心跳,谱写现实中的“铜话”故事。
(四)树立正面典型,加强报道推广,打造民权品牌
微信公众号广受好评,图文并茂展现“精气神”。在信息化时代里,自媒体成为对外宣传的重要平台。民权街道主动联合打铜社区启用了“平安锣”“铜心共治”微信公众号,让“铜小匠”在线上平台发光发热,通过公众号平台向居民推送每日工作简报、生产生活贴士、政府惠民政策和中央重大战略部署,努力做到文字精简易懂、图片高质生动、信息紧跟时事,让群众深刻感受到街道和社区为民服务的初心。
报纸新媒体深入采访,多点齐奏敲响“最强音”。随着“铜小匠”工作的不断深入,我街“平安锣”队伍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挑起物业管理重担的“楚丰自管队”、“社区好大姐”网格员黄莉萍、“航吭议事亭”亭长王丽平……他们不畏艰辛、不怕麻烦,走遍大街小巷,走进千家万户,为社区居民的幸福生活倾其所有。以此为基础,民权街道积极参与一城好人专题申报、邀请湖北经视开展直播、举办先进典范事迹分享会,综合运用报纸、电视、微信和微博新媒体平台宣传先进典型,充分发挥了模范带动作用。当前越来越多的人主动申请加入“铜小匠”的各支志愿服务队伍,为法治社会建设、基层社会治理积极贡献力量。
三
经验启示
(一)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核心要义
要做实基层党建,夯实战斗堡垒。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对于民权街道而言,社区就是推动区委、区政府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的最小单元。因此,社区党支部的能力强弱直接决定了基层治理的质效。民权街道始终坚持抓牢基层党建,通过社区书记联席会议、工委专项讲座和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不断提升社区党委责任人的思想认知和工作能力,以坚强的战斗堡垒实现对各种疑难杂症的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理。
要坚持深入一线,密切党群关系。办公室里全是问题,深入基层全是方法。在“铜小匠”参与的各项普法宣传活动里,街道领导、各科室人员坚持与社区同部署、同推进。从活动策划、物资准备到现场开展、宣传报道,街工委、办事处充分征集、考虑群众的意见,进而优化、完善工作方案。此外,街道落实“双评议”制度和“人民群众进机关”要求,坚决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构建了良好和谐的党群关系。
(二)必须把凝聚群众力量作为致胜法宝
一是用好“从众心理”。积极动员社区党员、退休干部、“平安锣”安保队员参与街道、社区的普法活动,做好示范工作,讲解法治意义,遵守法律规范,带动全体群众参与。二是发挥“激励作用”。打铜社区的时间银行中第一次参与打卡即可获得伴手礼奖励,而更精美的礼品则需要周、月、季度的坚持不懈。从小到大,用适宜的奖励激励群众从被动加入到主动参与,才能让基层治理真正焕发生机。三是调动居民参与热情。民权街道每次活动都会梳理参与人员信息,与参与频率逐渐下降居民定期联系,保证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三)必须把坚持与时俱进作为进步之梯
要把握群众喜好,转变宣传理念。新时代里,不断提升的物质生活水平和快速变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得群众对宣传载体和内容的喜好发生了巨大变化。生动形象、图文并茂、幽默诙谐的宣传短片、漫画、情景模拟和参与度高、趣味性强的群体性活动等成为了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手段。民权街道在普法过程中坚持以大众喜爱为原则制作宣传耗材,以亦庄亦谐为要求拍摄宣传短片、绘制宣传漫画,以全员参与为目标举办知识竞赛、文艺汇演,大力提升了宣传的实效性,全面营造了浓厚的法治氛围。
要结合社会形势,厘清宣传重点。在信息化时代里,个人隐私泄露、电信诈骗频发、网络舆情失控、矛盾纠纷升级等新问题与安全事故不止、盗窃抢劫难禁、毒品问题泛滥、妇幼权益缺失等老毛病交织碰撞,在给基层依法治理蒙上阴影的同时也为普法宣传指明了重心。从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法治意识的“民法典宣传月”“宪法宣传周”到聚焦专项问题的安全生产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主题教育,再到瞄准重点人群的“禁毒开学第一课”和“安全生产进企业”,民权街道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研判江汉法治形势,及时调整宣传重心,坚持靶向发力、精准宣传、重点突破,实现了基层普法的新发展。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