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聊起长城,大家谁还没翻看过几张长城照片,或者坐高铁到北京的时候,想象过自己哪天顺便爬一爬?说实话,它不是单纯的古迹,更像是中国人心头的一个疙瘩。小时候我还以为长城从头到尾都是一块块砖盖起来的,其实,细掰掰看,长城这事从春秋、战国一路腌制过来,最早的楚长城,距离
聊起长城,大家谁还没翻看过几张长城照片,或者坐高铁到北京的时候,想象过自己哪天顺便爬一爬?说实话,它不是单纯的古迹,更像是中国人心头的一个疙瘩。小时候我还以为长城从头到尾都是一块块砖盖起来的,其实,细掰掰看,长城这事从春秋、战国一路腌制过来,最早的楚长城,距离我们现在快三千年了。那时候,谁家诸侯地界紧张点,谁就自己动手砌个土墙。后来各家越筑越狠,搅成了个大混战。你说这长城到底是自家地里的篱笆,还是撑场面的家国门楣?反正没人说得利索。
咱中国上上下下这么多朝代,只有唐朝一个特别:人家根本没搭理长城修建这回事。为啥?要说原因,也不就仨门道。别看前头秦汉、后头明清,动辄几百万人扛着砖土,唐朝偏偏就像上了保险,忍住没动手。要说这份淡定,还真不是唐朝人钱多懒得花——历史总有那么点拧巴的地方。
很多人一提起长城,就想到秦始皇一声令下:“把那些分散的土墙,统统串起来。”当然,这主意很霸气。可你要拿战国时期的燕、赵、秦,各家墙根,和后来明朝的大砖飙风比,那感觉压根不一样。比如秦那阵儿,长城多是夯土版筑,四五米来高,宽度和家里院墙差不多,远不如明清时八达岭那样看着雄伟。那会儿缺砖头,也没有现代机械,靠的人就是一批批苦力军民,还有发配的犯人。白天巡逻,晚上砸土,好家伙,干得像蚂蚱窜地。你说这活能轻松不?据说,把山上芦苇和沙子掺合着叠一道城墙,冬天冷风一吹,手上的老茧都冻得发麻。
说到材料,其实各地都琢磨得很开,哪儿有山用石头,泥土多了就夯,从沙漠挖来红柳枝芦苇垫着用。到明朝,才真砖真灰做主,啥山羊角搬砖也奇奇怪怪,全凭一股子“人多力量大”。不是玩笑,砌一米长城得六千来块砖头,七方灰泥,再加人工、管理费,光一米造价就几十万,有点像今天的造大桥、建风电厂。过去哪有机械?全凭肩膀扛上山,人海战术拉满。老少爷们、兵士、流放犯人都在一条线上汗流浃背,一块砖头来个故事——大体如此吧!
可你要说唐朝,压根没有“劳役大军砌城墙”的盛况。那为啥?我琢磨着,理由真是拐个弯就能说明白。
首先,唐朝初年,正赶上前朝隋末闹得一锅粥,兵荒马乱,地肥水薄。李渊、李世民一通盘整,还得防着北方草原上的突厥老伙计闹腾。唐初基本采取守势,不急着主动出击,反正能按住就行。等贞观年间,东突厥自己窝里斗得七零八落,李靖带着六路兵一锅端了突厥汗国。这个仗一打,北方草原像被一条线统住。不是吹,当时唐太宗成了“天可汗”,谁还敢闹事?这和砌墙抓紧守边的逻辑,简直天壤之别。
唐朝能不修长城,还因为人家用兵有一套。我想到唐朝搞的府兵制,有点像“谁家出壮丁,轮班上前线”,不养懒兵,还不用国家天天请客。大户小地主,自耕农,都能轮流当兵,这些兵马干活也硬核,经常一仗解千愁。高宗那会儿,苏定方靠计略横扫西南,把百济、高句丽压成哑巴,薛仁贵、裴行俭也能带一帮子兄弟杀出西域。这阵仗,比长城里边藏兵更厉害。你说,种田的轮流守边,长城砌不砌还重要吗?
还有个很关键的事,唐朝疆土多得飞起。盛唐时期,北边都快伸到贝加尔湖了,比长城圈起来的地界大得多。你要是把长城砌满北边,不如直接带兵去草原巡防更靠谱。兵马巡边,破敌在野,比守在砖头后头等人来打活得痛快。那时候唐朝风头正劲,很多小国学唐朝歌舞,派遣使节学唐制。武则天在洛阳设天枢柱,波斯王跑来要武则天做世界主宰似的,万国来朝不是虚头巴脑的词,那是真的热闹。等到新的节气到了,回纥、西域各族还得来进贡茶马。大家都是来看热闹的,也来学文化,长城这种“拒绝往来”的硬举动自然变得没那么实际。
顺便岔出去说一句,唐朝能有这么底气,也是靠着文化、政治、经济全方位碾压。那会儿书法、诗歌、陶瓷、造纸风头劲得很。日本派了十三批遣唐使,把什么天皇制度、律令都搬回去。甚至欧洲阿拉伯商人也来过市集,小小的唐三彩从长安一路漂到中亚。盛唐文明一浪接一浪,啥城墙都拦不住。你要说唐朝天天修长城,那根本跟人家的气质不搭配——我猜皇帝们也明白,硬碰硬不如柔克刚。
当然,事无绝对。等到安史之乱后,国力衰落,北方又出现寇兵威胁,唐朝其实也琢磨过边防的大事,不过没再像秦汉那样盲目铺城墙了。可惜啊,盛极必衰,等风雨过去,长城依旧是中国人心里的“门槛”。每次看见城墙上磨损的砖,我都在想,这一块块夯土、砖石,缝着多少先人汗水?有人说,长城建筑上的灰泥和血汗,才是我们真正的精神家底。
长城是“农与牧”的绞缠,也是几千年文明的哨兵。它守的不仅是疆土,更是咱们的祖祖辈辈、邻里乡亲,这点抚摸着的文化底色。不管是不是世界奇迹,它是家门口的栅栏,也是心头的一根刺。你说未来会不会还有人去修复那些破砖、添一截新墙?这谁知道呢,反正我每次路过都多看两眼,心里总归有点滋味。
来源:易周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