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月时,去了故宫。熙和门外的石榴花开了。在黄瓦红墙间,在繁密的绿意中,榴花星星点点,绚烂而不声张。我猜想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称“近代之画,焕烂而求备”,他当时或许正对着一树盛开的榴花。
潮新闻客户端 那海
壹
五月时,去了故宫。熙和门外的石榴花开了。在黄瓦红墙间,在繁密的绿意中,榴花星星点点,绚烂而不声张。我猜想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称“近代之画,焕烂而求备”,他当时或许正对着一树盛开的榴花。
在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故宫博物院藏)中,见到了石榴的那抹红。这是一个穿着绿衫红裙,坐着吹笛的女子。她出现在这幅连环长卷的场景之中。长卷的迷人之处便是它常以极强的叙事性,在纵横绵延的时间与空间中,寻找最恰当的情感厚度。
南唐后主时,曾官至中书侍郎的韩熙载(902年或908年—970),为避南唐后主李煜猜疑,夜夜笙歌,纵情声色,掩盖自己的政治抱负。《宣和画谱》记载,南唐后主李煜想要试探韩熙载,让宫廷画师顾闳中潜入韩熙载宅第,将所见场景绘成图画呈上。
韩熙载夜宴图 局部 五代南唐 顾闳中 故宫博物院藏 长卷 绢本设色
那夜或许月黑风高,韩熙载对顾闳中的来访早已心知肚明。在笙歌依旧,乐舞阵阵,觥筹交错之时,这场看似醉生梦死的夜宴里,藏着多少不动声色的试探。韩熙载与顾闳中,杯盏交错,一场不动干戈的心理较量就此在乐声中弥漫。
今日的我们,看到这幅长卷,抛开历史洪流中的种种故事,且看画中的色彩。
画中的这个女子,身着的红裙,色调鲜妍明媚,如同开了一朵榴花,让人将视线落于其中。想必这就是让多少人拜倒的“石榴裙”。原本屏气敛息的模样,一切缤纷奢华有着浮夸与无奈之味,或许尽皆消失,或许将陷入一团混乱。这一抹石榴红,让人遁入若有所思的场景中。
一幅画在视觉上与我们日常的思虑极其妥帖。在这幅色彩的盛宴中,人物以石青、朱砂、绯红、石绿等色为主。室内陈设大抵以深棕、黑灰等凝重之色,浓丽沉着,色墨相映。
当我们可以在一幅画里承载更多的情绪,无疑它也映照了一个时代权力博弈下人性的挣扎。夜宴难尽欢。艺术却将此定格。
贰
那日匆忙路过,看到细雨中宫墙边的那两三枝石榴,正如火如荼地开花。紫禁城中的石榴,大都是经历一定年代的。你看它热烈,你看它静寂,没有看穿世事,哪来这般云淡风轻冷冷清清地娇艳如火。
恽南田痴迷于宋人石榴图。他曾见宋人所画石榴,渲染数十遍,至无笔可寻,无色可拟,几乎神韵俱妙。自己却怎么也不得法,画不出那况味。一日恽南田在白云精舍,刚好有友人携一颗成熟的石榴而来。石榴硕大丰丽,霜皮剥裂,由此南田大悟自然之法,“因以宋人设色法图之。”
石榴图扇页 清恽寿平 上海博物馆
这是恽南田作于康熙十年(1671)《石榴图》扇页(上海博物馆藏)。款识中南田题有“余凡写榴十数本,惟此为得势。揽(览)之磊磊然,流珠欲滴;缃肤赤犀,晶彩陆离……”这是南田十多幅石榴图中最满意的,石榴果实饱满,果汁欲滴。浅黄色的外皮,红色的石榴籽,晶莹剔透,色彩绚丽。深觉已经进入诗与人生合一的浪漫的美学之中,还有无限话要说。
石榴图扇页局部
恽南田自小遭遇家国之变,后与父亲削发为僧,曾于灵隐寺苦度光阴。他临摹巨然之《古木寒鸦图》,萧瑟与哀婉,瑟瑟西风,寒鸦寻找归处,透着凄惶而又无可住的茫然。这是在南田绘画中很少见到的情绪。
恽寿平《国色天香图册》之摹巨然古木寒鸦图
此时,看到南田这幅《石榴图》,瞬间忘记他一生的颠沛流离,只有这份清净宽和的心绪,在蔓延。
叁
曾被杉洋古镇的粉石榴花惊艳到。也曾在云南澜沧江边的小村落,看到满枝白花的树,待到走近,才发现是白色重瓣石榴,与红色石榴完全不同,简直难以置信。
石榴,称为丹若、金罂,又一种味最甜者,名天浆。当它从遥远的西域安石国被张骞带回,它便有了另一个名称,为“安石榴”。似乎这个“安”字,让人心更为安妥。
清 斗彩石榴花纹罐 故宫博物院藏
石榴作为一种典型的陶瓷装饰纹样,出现在唐三彩陶器上。相较于明代器物色釉的浓厚深穆,瓷器上的石榴纹饰用笔粗疏而古气横溢,康熙朝的石榴纹大抵行其缜密,于工致之中而寓其高古,雍正时期则是逸丽而秀倩,乾隆时期于繁密富丽之极而时露清气,“百花不落地”便是其中一种。
我们感受器物,牡丹绚烂,榴花火红,玉兰芬芳,见其光辉里有欢喜,便觉盛世升平,万花呈瑞。世道与人事皆是宽心与明朗,便有一种从心而发的宽慰了。
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个“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款的剔红石榴花圆盘。盘面满雕石榴花,茂密的枝叶,花朵或开放,或含苞。这是黄金时代的作品,是被光抚摸过的时刻锻造的漆器。结构、材质已经无与伦比,浑然天成。
明 剔红石榴花圆盘 故宫博物院藏
与宋代定窑的白釉盘面上呈浮雕形的印花石榴纹不同的是,明代的剔红石榴花圆盘,以温和的、谦逊的特性,让我们进入难以想象的真实之中。有一日见清道光天蓝釉石榴尊,形如石榴,通体莹润,合“雨过天青”之意。瓷上刻折枝栀子花两株,清新怡人,生趣盎然。又有清竹柄纱地堆绫加绣花鸟石榴扇,扇作石榴形状,扇面有着细薄的暗花纱,针脚细密,花卉与鸟清丽雅致。
这番古朴圆润,让人剔除凡俗种种。美意的表达,总能使得自身中蛰伏的生命和缓起来。
肆
不知宋人是如何数十遍渲染石榴的颜色。
用石榴皮,还可染成一种素雅的浅黄色,称为“缃色”。这些纯粹的、温和的色调,有着石榴的色泽与温度,尤其在阳光下,透着无穷色。
清宫旧藏有一款《月白缎织彩百花飞蝶袷袍》,领口系黄条,上墨书:“月白缎百花妆袷衬衣一件,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收”,是乾隆时期后妃的闲暇所穿服饰。月白色妆花缎面,有折枝花卉及虫蝶纹样,花卉有石榴花、牡丹、水仙、牡丹等,虫蝶有螳螂、蝈蝈、蜻蜓和蝴蝶。犹如把整个春天都穿在身上。不知乾隆时哪个后妃曾经穿过。
月白缎织彩百花飞蝶袷袍,清乾隆时期 清宫旧藏
或许,与那些皓腕上戴着珈蓝香镯子,双鬓浅戴金海棠珠花步摇、镶宝石蝶戏双花鎏金银簪的妃子相比,穿过这件衣裳的后妃,纵然没有佩玉鸣銮,也旖旎曼妙,温文流美。
在《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正册中,贾元春的判词为:“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从女史到凤藻宫尚书,直至贤德妃,元春在宫中生活了二十多年,她似榴花荣耀一时,却又历尽多少孤寂与荣辱。
夏深闭户可染衣。用草木染出的这些织物,又是绕过多少时序轮回、风霜雨露,才能穿到你的身上。
伍
人们总愿赋予石榴一些情感内涵与意象。石榴自六朝时代就是多子的象征。千房同膜,多子多福,就是由此而来。宋人也用石榴果裂开内部的种子数量来占卜预知科考上榜的人数,“榴石登科”便是寓意金榜题名。石榴因其好寓意与好兆头,使得我们常在古画上遇见它。
翻开这些古画读之,总觉置身榴月,被榴花所包围,大雨倾袭而至。
明徐渭榴实图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青藤老人徐渭《榴实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几笔画尽人生况味。画面仅绘一枝倒垂石榴,画中题:“山深熟石榴,向日笑开口。深山少人收,颗颗明珠走。文长”。徐渭个体的境遇与深山饱满无人问津的榴实自有相通之处。你却看到枝干依然苍劲,石榴饱满,画面简洁有生机,哪有苍凉。
就如某一日醒来,满眼晨光,饱满而又清透,以为人生还可以很长,爱的人就在身边,一切与从前一样,人生才刚刚开始。
有年端午,从大暴雨的杭州出发,开车近300公里,到了兰姐开满榴花的小院,只为喝到她沏的“荒野古树茶”。如今记起那个茶气醇厚的夜晚,有着老古树茶的几分沉穆,亦有世事回味的一份甘甜。
榴花也就是如此吧。生有热烈,藏与俗常。这是我钟爱它的缘由。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