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教师嗓”常见咽喉部不适及嗓音功能障碍1.声音本身的改变(最核心的表现)声音嘶哑(沙哑):这是最典型的表现。声音不再清亮,变得粗糙、刺耳,有时甚至会突然失声。发音疲劳:说话稍多就感到嗓子累,声音变弱、发虚,感觉“气不够用”,需要很费力才能发出声音。下午或晚
一、“教师嗓”常见咽喉部不适及嗓音功能障碍
1.声音本身的改变(最核心的表现)
声音嘶哑(沙哑):这是最典型的表现。声音不再清亮,变得粗糙、刺耳,有时甚至会突然失声。
发音疲劳:说话稍多就感到嗓子累,声音变弱、发虚,感觉“气不够用”,需要很费力才能发出声音。下午或晚上的症状往往比早晨严重。
音调改变:自觉声音变低沉,或者无法发出高昂的声音,音域变窄。
声音破裂:说话时声音突然中断,或出现不可控制的抖动
2.喉部的不适感
喉咙干痛:喉咙总有干燥、灼热、疼痛的感觉,即使多喝水也无法完全缓解。
异物感:总觉得喉咙里有东西黏着、卡着,咳不出也咽不下,医学上称为“喉异感症”(梅核气)。
喉咙有痰:总觉得喉部分泌物增多、黏稠,需要频繁清嗓子才舒服。
咽喉肿胀感:感觉喉咙发紧、肿胀。
3.伴随的强迫性动作
频繁清嗓子:由于异物感和痰液感,会不自觉地、频繁地“嗯、嗯”清嗓子,但这个动作会猛烈撞击声带,反而加重损伤。
干咳:无痰的干咳,试图通过咳嗽来清除喉部不适。
恶性循环:用嗓过度 → 声带疲劳、发炎 → 声音嘶哑、喉部不适 → 需要更用力说话/清嗓子 → 进一步损伤声带 → 症状加重
二、伤嗓六大隐形杀手
1.过度用嗓:喉咙的“超负荷运转”
老师、主播、销售等职业人群,每天长时间讲话,就像让嗓子“加班”不停歇。还有些人热衷K歌,一唱就是几个小时,或是情绪激动时大声争吵,这些都会让声带反复摩擦,引发红肿、小结,甚至息肉,导致声音嘶哑、发声困难。
2.不良生活习惯:嗓子的“慢性D药”
熬夜、抽烟、酗酒,这些不良习惯不仅伤身体,还会对嗓子造成极大伤害。香烟中的尼古丁会刺激咽喉黏膜,酒精则会使咽喉干燥,而熬夜会降低身体免疫力,让嗓子更容易被病菌侵袭。长期食用辛辣、过烫的食物,也如同给嗓子“浇热水”,破坏咽喉黏膜的正常状态。
3.环境污染:看不见的“嗓音刺客”
雾霾天里,空气中的有害颗粒被吸入呼吸道,附着在咽喉部位;装修后的甲醛、粉尘,以及二手烟等,都像细小的“子弹”,不断攻击我们的嗓子。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嗓子会变得脆弱敏感,引发各种嗓音疾病。
4.上呼吸道感染:嗓子的“突发危机”
感冒、流感等上呼吸道感染时,病菌会直接侵犯咽喉,导致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如果不及时治疗,炎症可能迁延不愈,转为慢性疾病,长期影响嗓音质量。
5.胃食管反流:藏在胃部的“嗓音隐患”
当胃酸反流至咽喉,就像有腐蚀性的液体“倒灌”进嗓子,灼烧咽喉黏膜,引起喉部疼痛、异物感,甚至出现频繁清嗓、声音沙哑的症状。很多人以为是普通的喉咙不适,却不知根源在胃部。
6.心理因素:情绪引发的“嗓音风暴”
长期焦虑、紧张、压力过大,会让咽喉部肌肉处于紧绷状态,影响声带正常运动。就像琴弦被过度拉紧,发出的声音自然不再悦耳,可能出现声音发紧、颤抖等问题。
三、保护咽喉措施-科学用嗓
1.合理规划用嗓时间,勿过度用嗓
合理控制说话时间,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尽量将每天的说话时间控制在三小时以内,并确保每次连续说话不超过一个半小时,给予嗓子充分的休息时间。
轻声细语化春风。避免大声喊叫,将音量控制在舒适范围内。在大教室或需要远距离传声的场合,尽量使用麦克风或扩音器,以减少声带压力。
慢语缓言享受交流。语速过快易使声带紧张,老师们应适当放缓语速授课,既保持教学节奏,又保护嗓音免受损伤。
2.保护咽喉措施-日常防护
①日常饮食中,少吃或不吃煎、炸、辛辣、腌制等刺激性食物,避免引起咽喉部不适。
②多摄入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促进损伤咽部的修复,并消除呼吸道黏膜的炎症。
③食用富含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食物,有利于慢性咽炎损伤部位的修复。
④多吃新鲜水果和绿叶蔬菜,有助于滋润喉咙,缓解喉部不适。
⑤上课前下课后,都应多喝温水,一天保证喝6-8杯水,以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充分滋润声带。但需避免冷饮,以免刺激咽喉。
⑥拒绝烟酒,避免抽烟和饮酒,同时也要避免二手烟的吸入,以免加重咽部不适。
3.保护咽喉措施-护嗓有道
利咽含片
金银花、胖大海、罗汉果茶饮
嗓音训练
如长时间无法缓解,及时就医
4.综合防护 共筑健康防线
老师们还应注意改善工作环境,减少粉尘接触,保持空气清新。
养成良好的漱口习惯,每天早上、饭后及睡前都要用淡盐水漱口,保持咽部清洁。(淡盐水漱口可以减少咽喉炎及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炎症。)
适量运动、充足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是维护咽喉健康不可或缺的一环。
让我们用科学的方法,为老师们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祝愿所有老师们节日快乐,身体健康,桃李满天下!
编 辑 | 孟丹丹
一 审 丨 张玉良
二 审 丨 李红俊
三 审 丨 王延洋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