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导师没回,群里安静得像停尸房,三天后导师群发一句:大家注意身体,少熬夜。
“老…老鼠好”,一封错字邮件差点把我送去退学办。
发件人是我同学,把导师秒变成实验楼人人喊打的过街鼠。
导师没回,群里安静得像停尸房,三天后导师群发一句:大家注意身体,少熬夜。
空气瞬间松下来,没人真敢提打错字的事,像把刀子默默塞回了口袋。
别以为这只是梗。
去年隔壁组女生论文里顺手引用导师两年前的会议摘要,恰好那段文字后来删掉了。
结果外审专家问“这页引用怎么查不到”,女生站答辩席上,汗顺着脖子流进领口,像一条小蛇。
导师面子挂不住,一票否决,延毕半年。
一条脚注的距离,足够把人从春天拖到寒冬。
更扎心的是,很多人读研不是读书,是上岗。
北京那所高校的吴晴天天在打印室蹲点,帮导师排版、跑腿、订机票,书还没翻几页,日历已经撕完一大半。
晚上十点回宿舍,室友台灯下的专业书摊到第七章,她打开备忘录,记下明天要给导师取干洗的外套。
那一刻,研究生三个字被改成“免费工”。
有人忍,有人忍无可忍。
武汉理工大学那起新闻大家还记得——研究生被逼叫“爸爸”,还要端饭、擦桌、陪跑。
最后那个男生从楼顶一跃而下,遗言里只有一句:“我实在撑不下去了。
”这事儿过去五年,微信群里偶尔有人转发蜡烛表情,第二天照样有人讨论“导师喊我去幼儿园接他娃。
”沉默像棉被,盖住血,也盖住下一具尸体。
别怕,说办法。
第一,所有文字三遍起步,尤其是邮件开头。
手机键盘联想害人,“老师”挨着“老鼠”、“老婆”,一眨眼就升天。
不妨在通讯录里把导师备注成“张教授-正式”,发信时从通讯录选,杜绝手残。
第二,引用导师成果要留痕。
一句话原则:能加年份就加年份,能标页码就标页码。
外审追问,至少能拍胸脯说“我引用的是您2021版,您2023年删了可不能怪我”。
导师就算翻脸,也得顾自己学术洁癖。
第三,划边界靠“记账”。
接到跑腿任务,嘴上乐呵呵,心里记小账:耗时两个小时,论文少看十页,值不值?
一周一算,值就忍,不值就委婉请假。
别觉得得罪人,导师也是项目管理思维,能干的私活有人抢,他比你还怕没人干活。
第四,保命电话要存两个:学院党委副书记、校心理中心。
真有乌云压顶,立刻拨。
别觉得丢脸,命都保不住,毕业证只是遗物。
有人问我,读研到底图啥?
我反问:是想读书,还是想换一张门票?
想清楚,再决定要不要把三年青春押在一个人品未知的导师身上。
毕竟,导师喊你“儿子”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把自己真当成了儿子。
来源:灵敏春风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