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味的课堂,堪比《黑镜》照进现实,看得我毛骨悚然……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9 20:00 1

摘要:老读者应该能感觉出来,这几年咱们平台选课、推课越来越慎重了 。线上课良莠不齐,有时候为了选一个好课,就是在接受良心的拷问。

原创 biu妈 东西儿童教育

Biu妈

成都老母亲 松弛感鸡娃

打开视野,鸡娃不内卷

培养底层能力,以不变应万变

老读者应该能感觉出来,这几年咱们平台选课、推课越来越慎重了 。线上课良莠不齐,有时候为了选一个好课,就是在接受良心的拷问。

最近有一篇《我在教培机构“在线发牌”》的文章挺火的,我敢说,没有一个家长,能够心情平静地看完这篇文章。

1

第一次朋友把这篇文章转给我的时候,用开玩笑的语气和我说:看看这篇文章,你能猜得到是哪家机构吗?

我怀着轻松的心情打开,结果第一次硬是没能看完整篇。

看到一半就生理性的不适,头皮一阵阵发麻,不夸张的说,要停下来缓缓,才能继续看下去。

文章很长,是一个线上教培老师,讲述了自己堪比噩梦的一段教培讲师工作经历。

▲ 图源:《黑镜》第七季剧照

她说自己的教课像是在“卖艺”。

每节课换着不同的cosplay衣服,声音必须洪亮,音调也得抑扬顿挫,想象自己是迪士尼的角色,夸张地皱眉,疑惑,兴奋,惊讶,用尽一切手段刺激孩子的感官,让他们觉得“有趣”。

她说自己就像电影里的性感荷官。

上课就是“在线发牌”,面向1000多名小学生开展“赌博式”营销,发红包、发金币、发盲盒……表面是为了激励,目的就是让孩子沉迷。

她说自己像个大脑不受控制的续课机器。

讲课的某个阶段,她会突然切换状态,用声情并茂的声音自我夸耀:“小朋友们只要跟着我学习,接下来的课程老师有很多可以表演的东西哦!请期待吧!”

这场面,简直像极了《黑镜》最新一季中,接受大脑改造手术的女主角,突然无意识口播广告,简直令人毛骨悚然。

甚至这位老师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文章直言,自己惊出一身冷汗,下课就开始反思“我的大脑到底被什么改变了”。

我强忍着不适,分几次才看完整篇文章,然后这篇文章的第一个热评,把这种恐怖感推向了高潮——

一个家长留言说:

2

我相信每个家长看到这里,都会觉得简直怀疑人生。

而作为教育工作者,身处线上教育这个行业内,biu妈的心情还要复杂上百倍。

我都不想去猜文中的机构到底是哪家,或者说不敢猜,由于工作原因,我接触到的类似的课程,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甚至很容易就想明白,为什么这种非常可怕的讲课形式泛滥。

首先,正如热评展示的,有很大一部分家长其实分辨不了课程的好坏。一个孩子喜欢的课程,孩子究竟喜欢的是内容,还是被刺激的形式吸引了?甚至有时候,家长根本不知道孩子学到哪儿了,怎么学的,仅仅因为“孩子终于肯学习了”“娃终于不来打扰我了”,而感到安慰和放松。

文中一个留言说的这种现象,在我身边非常普遍:

有句话说出来,可能会冒犯到一些家长,但事实就是,我们平台收到的负面反馈中,很大一部分就是针对课程的“无趣”——

都是老师讲,没有奖励和趣味互动,孩子坐不住。

另外,激烈的竞争,确实也使得某些教育机构开始丢掉教育的初心。很多不经打磨、没有沉淀的课程,匆匆上市。

那要靠什么抢占市场?还不是靠外部刺激,让孩子上瘾!

▲ 图源:《黑镜》剧照

而经济下学期的低迷,可能是最后一根稻草。

现在教育内卷,家长焦虑,孩子们的时间表没有空隙,网络社交媒体围追堵截,一切一切的压力,让一些孩子和家长难免逃避现实——

好玩就好玩吧,上瘾也认了,好歹和学习沾边,再怎么也比看短视频、打游戏好啊……

但说这些,不是为了指责大家,而是看不下去更多孩子和家长饮鸩止渴。

一旦孩子习惯了高度娱乐化的学习,学习动力就完全转向了。

从学习掌握知识的内部动力,异化为经由上课获得虚拟金币、卡片,获得一种类似赌博、堪比短视频的快感。

而高强度刺激消失以后,孩子走向厌学几乎是必然的。

3

讲真心话,我个人很喜欢网课,不用接送,不挑地点,而且确实能接触到更好的教育资源——线下两三百一节课的补习班,老师名校毕业的概率并不大。但在线上,甚至可以轻易地找到教授级别专家的课。

作为教育业内人,我娃也上网课,咱们平台推荐的不少好课,团队伙伴们都要自留的,今天就简单分享分享我给娃选课、陪娃上课的一些感想吧。很主观,但都发自真心。

弱化外在奖励,保护内驱力

其实这一点不仅是上网课,我觉得线下的兴趣班也,甚至是家庭教育、课内学习,都要警惕奖励带来的副作用。

我娃从2岁多开始上线下体适能、舞蹈之类的课,我就在想方设法弱化奖励。包括后来带娃阅读、上一些知识类、启蒙类的课程,都要在她耳边有意无意的念叨——

学到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本身就是值得开心和高兴的事情,可以庆祝,但是不是奖励。

语言是有力量改变思维的。不要觉得孩子听不懂,这几年说多了,不仅娃信了,我自己都越来越坚信:探索和学习,就是孩子的天性,学到新东西,就是值得庆祝的事情。

警惕太“有趣”的课程

说实话,biu上的网课里,也有那种比较注重形式的课程,特别是一二年级,不少老师表演感很强,具体是哪个课就不透露了。

但幸运的是,我们选到了一个不那么“童趣”的老师,而且一直跟了三年,那种更自然、舒展的讲课状态,原来娃的接受度也很高。

再去听那种完全没有“形式、趣味”可言的录播课,也没有没有太大障碍,老母亲稍微盯着,一样能听进去。

加上从小打到的“洗脑”,即使课上也有发牌、抽卡、抢红包,我娃其实也并不在意,至今也没明白自己到底有多少卡。

我觉得这种状态很好,长远看,她对“枯燥学习“的耐受性就更高,毕竟咱们国内的学习压力就摆在那儿,那有一直哄着娃上课的道理呢。

选内容体系更完善,打磨更用心的课

再透露点“内幕”吧,国内不少大型机构,旗下产品无数,分属不同的团队,哪怕同一家机构内部,教研水平和课程水平都相差巨大,经过了反复打磨的的精品课,和匆匆推出、走“下沉市场”的“走量课”,效果和体验都天壤之别。

前者对自己的课程和内容,是有信心、有坚持、有骄傲的,甚至授课团队自己就会刻意弱化掉那些让孩子受影响的“形式主义”,用内容去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而且好课,都是用效果说话的!孩子开始提分了,做题不愁了,那儿用得上什么“续课话术”呢,抢名额还来不及呢。

最后我想说的是,孩子的时间、注意力、探索欲都是如此宝贵,希望我们的能为保护它们,尽到自己的一份努力~~

来源:东西儿童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