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某个黄昏,我站在2040年的阳台上,看着远处交错的飞行汽车像流星划过暮色,城市的霓虹浮在云端,旧电视的新闻播报声成了博物馆里的背景音。朋友发来信息:“听说昨晚又有一个人签约了‘永生计划’,真好啊,再也不用害怕失去谁了。”
2040年,人类不再告别,但怀念依然温柔》
某个黄昏,我站在2040年的阳台上,看着远处交错的飞行汽车像流星划过暮色,城市的霓虹浮在云端,旧电视的新闻播报声成了博物馆里的背景音。朋友发来信息:“听说昨晚又有一个人签约了‘永生计划’,真好啊,再也不用害怕失去谁了。”
是啊,这个时
代,离别成了最奢侈的词汇。科学驯服了衰老,基因编辑抹平了病痛,我们终于不用在深夜攥紧病危通知单,不用对着空荡的房间说“要是你在就好了”。可偶尔,我会想起二十年前,那些粗糙却鲜活的触感——报纸翻动的沙沙声,冬日里捂在手心的热茶,以及来不及说出口的“再见”。
你们看记忆里最温柔的,恰恰是那些注定消逝的事物。小时候停电的夜晚,全家挤在蜡烛旁,父亲用影子在墙上变出飞翔的鸟;十七岁那年暗恋的男生,在毕业照背面写下的电话号码,墨迹被雨水晕开成一片蓝色的海。当时的我们,明知一切终将流逝,却因此学会了用目光丈量晚霞的长度,用拥抱计算心跳的间隔。
朋友问我:“如果永不消亡,人类还会珍惜相遇吗?”我想起古董市场里那些斑驳的瓷器,正是裂痕让它们成为孤品。如今的我们拥有无限的时间,却很少再为一片飘落的樱花停留。或许,真正珍贵的从来不是永恒,而是某个瞬间,你忽然意识到——此刻的风、此夜的光、眼前的人,值得你用全部的热忱去铭记。
技术的进步让我们摆脱了肉体的桎梏,可心灵依然需要“有限”的刻度。如果有一天岁月不再催人老,我仍愿做那个故意不用修复仪的人,任由皱纹在眼角生长成星轨。因为我知道,那些会消失的晨露与昙花,才是光阴写给人类最动人的情书。
来源:小茵看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