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移植:百年征程,从探索走向未来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9 20:10 2

摘要:心力衰竭一直是心血管领域防治与研究的重点。终末期心力衰竭作为这一疾病的最晚阶段,已无法通过单纯药物缓解症状,此时心脏移植是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来,心脏移植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方面发展迅速,为该领域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心力衰竭一直是心血管领域防治与研究的重点。终末期心力衰竭作为这一疾病的最晚阶段,已无法通过单纯药物缓解症状,此时心脏移植是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来,心脏移植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方面发展迅速,为该领域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曙光:开拓与探索之路

心脏移植的发展历程跨越百年。早在1905年,Alexis Carrel和Charles Guthrie通过将小型犬的心脏移植到大型犬的颈部,完成了心脏移植的初步尝试,被视为这一领域的开端。1933年,Mann和Priestly首次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移植心脏发生的排斥现象。1964年,Hardy实施了首例黑猩猩至人类的异种心脏移植。1967年,Barnard成功完成了世界首例人同种原位心脏移植,随之在全球掀起了一轮心脏移植的高潮。在此期间共完成超过150例手术,但由于供心保存技术不完善、术后排斥反应、感染及心功能维持等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受者的生存率较低。转折发生在1981年,随着环孢素作为免疫抑制剂应用于临床,患者术后生存率得到显著提高,心脏移植由此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前行:蓬勃发展的新纪元

近年来,随着终末期心力衰竭人群的日益扩大,心脏移植手术的开展例数在国内逐年增加,2024年中国心脏移植研究在基础和临床科研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基础科研方面,围绕心脏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缺血再灌注损伤(IRI)、供心保护等领域开展了许多深度且富有建设性的研究,拓宽了治疗视野和未来的研究方向;临床科研方面,影像学技术应用于终末期心力衰竭人群危险分层、针对不同亚型终末期心力衰竭受者的风险评分系统的开发等研究为细化心脏移植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依据。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心脏移植手术年度总量达到1064例,术后1年及5年生存率已分别提升至85%和71%[2]。全国范围内具备心脏移植资质的医疗机构已有76所。

新生:突破瓶颈的未来之钥

根据供者和受者的物种来源是否相同,心脏移植可分为同种移植和异种移植,目前心脏同种移植仍是首选。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其技术已日益成熟,但目前制约心脏移植广泛开展的主要因素是器官短缺。因此,人工心脏和异种移植成为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人工心脏按功能可分为全人工心脏和心室辅助装置。我国在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研发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目前共有四款第三代磁悬浮人工心脏在国内上市。尽管目前国内LVAD植入案例较少,缺乏大规模临床研究比较不同装置的生存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但其市场前景广阔,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成为终末期心力衰竭治疗的重要策略之一。

异种移植作为解决器官短缺的潜在替代方案,自1964年首例手术以来,相关探索持续不断。猪因其心脏大小和解剖结构与人类相似、易于基因改造、繁殖能力强、感染风险低及伦理争议较小而被视为理想供体。然而,异种移植仍面临排斥反应和病毒传播两大挑战。尽管近年来该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要真正应用于临床,还需克服物种间的免疫屏障、病毒传播风险、生理差异及社会伦理问题等诸多挑战。

小结

心脏移植历经百年发展,已成为终末期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随着免疫抑制技术和围术期管理的进步,我国移植手术量逐年增长,2024年超千例,患者生存率显著提升。然而,器官短缺严重限制其发展。未来,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和异种移植是重点方向:国产磁悬浮人工心脏逐步应用,基因编辑猪供体成为研究热点,但均需进一步克服技术、免疫及伦理难题。推动技术创新与多学科合作,是解决供体短缺、提升移植可及性的重要路径。展望未来,随着生物工程、免疫调控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心脏移植有望突破现有局限,走向更精准、更普惠的新阶段,最终实现从挽救生命到重塑生命的伟大跨越。

参考文献:

[1]朱家德,吴敏.2024年中国心脏移植文献盘点[J].器官移植,2025,16(03):368-378.

[2]郑哲.中国心脏移植规范化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展望[J].中国循环杂志,2025,40(04):313-314.

编辑:Cole

审校:Quinta

排版:Cole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心内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