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布朗夫曼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9 20:13 1

摘要:“布朗夫曼看起来与其说是一位上台弹奏钢琴的人,不如说是一位上台要挪动钢琴的人。他看起来是那么健壮,当他弹奏完毕的时候,我心里想,这架钢琴应该会报废。他几乎要震坏整架钢琴。他的演奏汪洋恣肆,借着琴音直率地传达许多想法,而这些心灵的悸动随着他的指尖,消逝在空中。”

文 | 丛榕

“布朗夫曼看起来与其说是一位上台弹奏钢琴的人,不如说是一位上台要挪动钢琴的人。他看起来是那么健壮,当他弹奏完毕的时候,我心里想,这架钢琴应该会报废。他几乎要震坏整架钢琴。他的演奏汪洋恣肆,借着琴音直率地传达许多想法,而这些心灵的悸动随着他的指尖,消逝在空中。”作家菲利普·罗斯在《人性污点》中的这段描写,已成为钢琴家耶菲姆·布朗夫曼的艺术肖像。9月4日晚,在国家大剧院舞台上的布朗夫曼,通过自身的演绎展现了远比艺术肖像更为清晰的艺术人格:能以力量“震坏钢琴”的演奏家,同样能够以惊人的精细度构建最微妙的声音建筑。

上半场的勃拉姆斯《f小调第三奏鸣曲》中,布朗夫曼展现了建筑般的结构感,将这首复杂的作品分解为清晰的声音层次,主旋律、伴奏音型和低音线条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即使在最激情澎湃的乐段,他也保持着理性的控制,避免任何过度的情感渲染。这种处理方式虽然确保了音乐的清晰度,但有时也让人感到某种情感上的距离。

下半场,与传统印象派演绎不同,在德彪西的意象集之中,布朗夫曼更注重声部层次的清晰度而非音色的融合性,以点彩画派般的手法,将每个动机都安置在恰当的位置上。《月落荒寺》中的钟声主题不再是一片模糊的音响,而是由无数精细的音点构成的整体画面;水面的倒影也不再是含混的色彩渲染,而是通过明晰的声响层次呈现出光影交错;主题的每一次出现都保持相同的“参数”,通过力度而不是音色变化实现结构区分。这种处理揭示了德彪西作品中常被忽略的古典主义特征,呈现给观众德彪西乐谱中常被浪漫化演绎所掩盖的数学美感。

普罗科菲耶夫《第七奏鸣曲》将整场音乐会推向了高潮。布朗夫曼并未选择竞技的方式演奏这部作品,而从宏观、“构图”与精密组织的角度完整呈现了这首奏鸣曲的黑暗图景。他以极具爆发力的触键揭开第一乐章,每个音符都像经过精密计算般准确落下;终乐章的托卡塔段落中,他的左手持续输出如混凝土浇筑般坚实的节奏基座,右手的尖锐音簇如同钢筋在应力下的精准断裂;即使在最强力度的演奏中,内声部的复调线条依然清晰可辨,“承重结构”与“装饰细节”都有着同等的清晰度。强奏段落中,他调动全身力量投入演奏,钢琴发出雷鸣般的轰鸣,但内声部的对位线条仍然筋骨分明。这部作品中,钢琴家的力量终于得到释放,但这种力量始终在精确的控制之下;他没有刻意渲染战争奏鸣曲中的暴力美学,而是通过绝对的技术控制让音乐本身的力量自然迸发,既展现了音乐中的钢铁力量,又揭示出其内在的严谨结构,将机械与战争主题的重复转化为极具生命力的艺术表达。

布朗夫曼的演奏风格反映了他深厚的音乐传承。他的每个音符都有精确的安排和考量,节奏稳定如钟表的时针,从不因情感表达需要而牺牲结构的完整性。笔者还观察到,布朗夫曼演奏时的坐姿也独树一帜:琴凳调到最高仍嫌矮、四角都垫高,使他的四肢得以自然伸展,在钢琴上发出振动整个音乐厅的轰鸣。

在当今这个充满冲突、浮躁不安的世界中,这种“去个性化”、忠于乐谱、意图完全还原作曲家思维的演奏显得尤为珍贵。当多数演奏家热衷于用音乐倾诉自我时,他却坚持做乐谱的翻译官而非诗人。当然,这种演奏风格也有其局限性:过于注重结构和精确度,牺牲了音乐的自发性和情感的直接感受。在现场,笔者也会忍不住期待,精确切割的音符之间能否多一些“意外”,让一些偶然与即兴穿行而过。

返场曲目中,柴科夫斯基《十月》、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以及李斯特的帕格尼尼练习曲风格悬殊,但他仍在准确的结构把握中表现了忧愁、雄伟与光彩夺目的炫技。布朗夫曼坚持以不被情感裹挟的音响洪流,构建作曲家思想的载体;千变万化的触键、雷打不动的节奏、显微镜下的声部平衡,共同构成了一座座牢不可破、坚不可摧的宏伟教堂;他的演奏既证明了自己能驾驭各种风格,同时又保持了其特定美学的连贯性。

正如他在访谈中说过的话:“当作曲家自己谈他们的作品,他们才不讲什么灵感、概念、启示、人生哲理这种抽象的事,反而讲要如何注意平衡、要凸显哪个声部、要留心结构……甚至用什么指法,总之非常实际。”当晚的音乐会最终超越了文学比喻中的“雷龙”形象,展现了一位声音建筑师的完整艺术人格。布朗夫曼用演奏向我们证明,真正的音乐表达不在于个性的张扬,而在于对音乐本体的深刻理解与尊重。在一个被即时满足和过度表达主导的时代,这种回归音乐本质的演绎方式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音乐艺术最持久的力量不在于瞬间的情感冲击,而在于对形式的理解掌控和对结构的深刻洞察。布朗夫曼的演奏或许不会立即触动每个人的心弦,但它提供了一种更为持久的艺术体验——一种需要耐心聆听、深入思考才能完全领略的音乐建筑之美。

凌风/摄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Q:想订阅《音乐周报》?

Q:想投稿?

Q:想合作?

来源:音乐周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