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娃三天不吃绿叶子、一闻鸡蛋就皱眉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事比数学作业还要命。
娃三天不吃绿叶子、一闻鸡蛋就皱眉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事比数学作业还要命。
戴娇倩上周晒出女儿安欣的照片,八岁孩子站在刻度尺前,身高刚到六岁标准线,舌头一圈溃烂,医生一句“挑食导致营养不良”直接把微博热聊榜点燃。
屏幕那边,全国家长像被点名一样排队晒同款瘦娃。
不是家里没菜,是娃一张嘴就自带过滤器。
我试过把菠菜打成泥塞进饺子,小祖宗咬一口就吐,说“有草味”。
戴娇倩也讲,安欣最爱白粥咸菜,吃排骨得先扒掉所有“可疑颜色”才肯碰。
医生掰着手指数:缺蛋白质,骨骼拉不动;缺维生素D,钙白吃;缺锌铁,舌头先造反。
听着像念菜单,实际全是警报。
更难受的是后面的连锁:体重长期低于标准线,老师一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让老母亲整晚睡不着。
研究说,小时候营养缺口,长大骨质疏松、心血管出问题的概率蹭蹭涨,像埋定时炸弹。
有人劝我“多补点就行了”,我直接摔门。
药房架子上的锌片铁剂堆成山,但乱吃把肝肾吃坏的例子更多;生长激素更邪乎,正规医院门口的黄牛张口就要一年十万,根本不是普通挑食娃的解药。
我自己后来摸出的路,简单记录一下。
先是把餐桌变成游乐场:周日中午,我和娃一起用胡萝卜切星星,用海苔贴熊猫脸,做好的那盘炒饭她自己干掉半碗;再来“厨房值班制”,她搅拌鸡蛋我就负责鼓掌,参与感一上来,原先嫌弃的西兰花也肯嚼两口。
运动也偷偷加进去:放学绕小区跑三圈,回来胃口直接翻倍。
坚持四十天后,称体重长了1.2公斤,裤子居然短了一截。
她照镜子嘿嘿笑,我在厨房抹泪。
最难改的是大人自己的急脾气。
以前每顿饭都在倒计时:“快吃,吃完写作业!
”后来改成边放故事边吃饭,时间拉长到四十分钟,她反倒吃得更快。
心理师一句话戳心窝:餐桌吵得越凶,娃越把食物当敌人。
这事跟戴娇倩交流了一下,她也把安欣送进厨房搅蛋,家里老人一开始怕油烫伤,看着孙女的笑脸才闭嘴。
两家人隔着屏幕击掌——原来焦虑的不是我一家。
说到底,挑食这场仗拼的是父母的耐心。
饭菜做得再花哨,娃不肯张口也百搭;吼得再大声,也只能让盘子更空。
把吃饭变游戏,把厨房变游乐场,把大人的焦躁调成慢速播放,孩子的胃才能慢慢打开。
长高从不是一口饭的事,是先让娃觉得:吃饭本来就很好玩。
来源:小小的汽车播报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