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唠嗑—,为何成了B站的救命稻草?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9 09:35 1

摘要:罗永浩又开新项目,这回不叫手机,叫“聊天”。24小时播放量飙到2000万,朋友圈刷屏的居然是李想一边抹泪一边聊自己差点把车厂卖给地产商。

罗永浩又开新项目,这回不叫手机,叫“聊天”。24小时播放量飙到2000万,朋友圈刷屏的居然是李想一边抹泪一边聊自己差点把车厂卖给地产商。

这场景怎么看都有点“科幻”——原来硬核企业家也能在镜头前哭?

先别急着感叹男人不哭,这背后其实是一条新赛道突然冲出地面。

简单说,罗永浩把自己做成了播客版的《老友记》,每期请几个有故事的同桌吃饭,话题绕不开生意生死,情绪却像深夜电台。

B站看得最清楚,直接把专区名字改成“视频播客出圈计划”,一口气拉来鲁豫、于谦坐镇。

数据也不客气,电视端大屏用户刚破1亿,Q1播客观看时长猛翻2.7倍。

年轻人边投屏边涮火锅,电视成了新的“小剧场”。

有人拿美国的乔·罗根做尺子——一个侃大山节目卖了2亿美金独家播放权。

马斯克抽着雪茄就来录,选票都能被聊动。

可在中国,广告金主没那么大方,用户耐心更低,所以罗永浩把节奏切成“3分钟一个泪点,9分钟一个反转”,方便二创剪刀手拿去发短视频。

效果立竿见影,《十字路口》的切片在抖音混剪播放量直奔50亿次。

于谦+蔡明那段最有意思。

蔡明吐槽年轻人“一边熬夜一边喝枸杞”,于谦秒接“我喝茶里也得泡两颗枣,不然我妈骂”。

一句玩笑,弹幕直接“我妈也这样”,老年梗瞬间变成全网通用表情包。

人设这东西,在播客里长肉最快——李想从“数据狂”变成“爱哭包”,用户买单,股价也跟着涨。

平台算盘打得响。

Spotify靠罗根秀一年广告入账7亿美金,B站想学这套,却也懂国情——先把长视频喂给算法,再让算法切成“电子榨菜”。

贴片广告藏在主持人喝水的那几秒的“松弛感”里,转化率比硬广高3倍。

品牌方开心得直拍大腿,“观众甚至没发现我在卖东西”。

当然,不是谁都玩得转。

一个财经博主模仿罗永浩,把投资人请到现场,结果对方一句“估值水分太大”直接把话题聊死,流量还不如剪包辣条。

播客的核心是“先交朋友再聊生意”,顺序一旦反了,观众立马按退出。

B站2025年all in播客,其实藏了一点“中年焦虑”。

游戏收入增速变缓,版权费越烧越高,急需一条新故事稳住市值。

播客正好补位:制作成本不到综艺十分之一,情绪价值却十倍返还,用户看完还顺手点个关注,何乐而不为。

未来几期,《十字路口》准备请区块链“老炮”聊被监管往事,还请AI画家现场给嘉宾作画,边画边拆台。

节目策划私下透露,最怕的是嘉宾太端着,“最好能现场摔杯子,那就稳上热搜”。

听起来有点损,但似乎挺有效。

电视屏幕亮起,镜头前的罗永浩翘着腿问李想,“如果明天理想破产,你第一件事干嘛?

”李想愣了两秒,“先去幼儿园接孩子,别的明天再说。

”空气突然安静,却又把观众牢牢按在沙发里——这就是播客最狡猾的地方:它用真话把人勾住。

留言区已经快打起来了。

有人猜何小鹏下集会曝出内部邮件,有人押宝广智要聊被封杀的那场脱口秀。

屏幕那端的观众不是来看答案,而是来听“真话”。

毕竟,这年头,连眼泪都开始打草稿,能听见不演的,就算赚。

来源:程序员那点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