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才奔涌而来,项目落地生根。浙江以“千万工程”为牵引,着力推动青年入乡工作,探索扩大就业岗位的新路径,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到农村生活、创业,成为乡村建设的生力军。
1
3
3
3
3__
___
人才奔涌而来,项目落地生根。浙江以“千万工程”为牵引,着力推动青年入乡工作,探索扩大就业岗位的新路径,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到农村生活、创业,成为乡村建设的生力军。
为展示全省各地党建引领推动青年入乡工作的成效,激发更多青年投身乡村振兴事业,解锁兴村强村的“金钥匙”,由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浙报集团党建传播中心和浙江共产党员杂志集团承办的“燃创乡村 携手共富”首届青年入乡创业项目征集活动启动以来,收到一批鲜活案例。“浙江党建”微信公众号进行择优展播。
第80期推荐:宁波市奉化区锦屏街道西圃村同山书院
项目推荐词:
青年创客许凯璐以文化传承为笔,以百年老宅为卷,将同山书院打造为集文化、教育、休闲于一体的“乡村会客厅”,为“青年入乡”画卷增添浓墨一笔。该项目创新“文化磁场+业态融合”模式,以文化底蕴引流,借新业态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实现了古建保护与乡村发展的共赢。
项目背景:
毕业于宁波财经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的许凯璐,自幼生长于乡村,对乡土文化怀有天然的深厚情感。2018年,当她初次站在锦屏街道西圃村同山书院这个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宅前,瓦砾间的野草与风雨剥蚀的雕花窗棂,深深触动了她,也激发了她内心对于文化传承的强烈使命感。为推动乡村振兴、老屋焕新,她抓住奉化区环同山美丽示范带建设、锦屏街道城西五村乡村旅游线打造等建设契机,秉持“修旧如旧”原则,从打造一个集文化、教育、休闲功能于一体的微型生态系统出发,将这座承载乡愁记忆的百年老宅逐渐修复,通过多元化书院功能、多样化活动举办,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以文聚人、以人兴村的城区近郊游新路径。
“乡村振兴不是推倒重来,而是要让历史与现代对话。”这句话是“95后”青创客许凯璐的初心,也是她八年来扎根西圃村的真实写照。
老宅新生、赓续文脉
在修复中守护乡村记忆
同山书院位于锦屏街道西圃村,是一处具有百年历史的民国时期建筑。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这座老宅曾一度被世人遗忘,梁柱倾颓、瓦砾堆积,杂草丛生,尽显荒凉。许凯璐却在初次参观同山书院时从中读出了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叙事,毅然决定通过修缮让书院重焕新生。
项目初期,许凯璐的团队仅有三名成员。她很快意识到,乡村之事终须依靠乡村之人。于是,她主动请教入驻村庄的“小裤脚”艺术团队,走访村中的长者与乡贤,广泛挖掘发动村中“能工巧匠”,共同投入书院的修复工作。翻瓦、裱糊、砌筑……大家各展所长、齐心协力共修老宅。
最终,在许凯璐、专业团队和村民三方通力合作下,老宅修复工程顺利推进。团队通过采用传统木构工艺精心还原建筑风貌,把现代生活美学设计巧妙融入。其中,许凯璐特意保留了一面斑驳的墙体,没有修复,她表示:“这是时光的印记,不是瑕疵。”如今,修葺一新的书院,雕花窗映衬庭院绿意,老物件与新空间和谐共生,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地标。
业态融入、活化利用
在创新中激发文化活力
许凯璐深知,建筑的修复只是第一步,如何让文化赋能乡村发展才是关键。她将同山书院定位为“乡村文化枢纽”,引入休闲茶咖、公益培训、艺术沙龙等新业态,使其功能从单一的文化展览转向综合型服务。
现如今,书院每年举办非遗展演、艺术展览、民俗讲座、亲子研学等文化活动70余场,接待游客超万人次,有效促进了城乡互动与古今融合。在丰富运营业态的同时,许凯璐积极推动校地合作。通过与宁波财经学院等学校合作,打造奉化地方特色文化项目,推动200余名师生在书院开展课题研究。
课程开办以来,已累计诞生了80余件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作品。这一合作不仅为书院注入了青春创造力,更推动文化资源向创意产品的有效转化,提升了书院的文化内涵与创新活力。文化的“活化”所带来的聚集效应愈发明显,昔日沉寂的村庄开始涌动新的生命力。
文化扎根、成果共享
在融合中实现村民共富
同山书院承续了其前身西圃小学“教书育人”的使命,以艺术与文化普及为己任,着力打造“百年同山”文化品牌,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与村民共富。书院长期免费开放,成为村民重温母校记忆、增强文化认同的“精神家园”。在举办艺术展览、文化讲座和技能培训等活动时,书院积极邀请村民参与协助搬运物资、现场打扫、后勤保障及布展装修等工作,既为村民带来了实际的收入,扩展了本地就业渠道,也让村民在深度参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了艺术素养和文化自信。尤其让村民感到亲切的是,他们在众多作品中看到了熟悉的西圃村元素,这不仅深深唤起了村民的乡土记忆,也进一步激发了村民对艺术文化的亲近感与参与度。许凯璐始终坚信,“文化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能真正落地生根、与村民同享、同创、同乐的生动实践”。
推荐单位:
项目坐标:
锦屏街道西圃村同山书院
来源:浙江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