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童谣是孩童时代最美好的记忆,是照亮孩子心灵的火把,是天空中那颗最亮的启明星,是外婆、奶奶、母亲传唱的歌谣,更是亲情的倾注。它不仅启蒙了孩子的语言学习,更像石磨上镌刻的条纹,静静记录着孩童的美好时光。
童谣是孩童时代最美好的记忆,是照亮孩子心灵的火把,是天空中那颗最亮的启明星,是外婆、奶奶、母亲传唱的歌谣,更是亲情的倾注。它不仅启蒙了孩子的语言学习,更像石磨上镌刻的条纹,静静记录着孩童的美好时光。
我的童年,便是在童谣的传唱中度过的。是童谣启蒙我走进学堂,开启了读书生涯。但如今部分青少年却极度厌学,沉溺于手机与网络游戏,成了“低头族”,在他们的世界里,早已没有了如涓涓溪流般温润的童谣。
作为一名有二十多年教龄的教师,我真心希望,能用自己童年传唱童谣的阅读经历,唤起现在的孩子放下手机、摆脱网络游戏,拿起书本,真正走进阅读的世界。
在我的记忆里,乡村童谣是最纯正的乡音,是我们这群“土孩子”的“流行歌”。我们这代人,就是听着、唱着乡村童谣长大的。
童谣也常被称作民谣,广义上属于民间歌谣。《辞海》将其解释为“民间流行的歌谣”,而“谣”特指“不用乐曲的歌唱”。《诗经·魏风·园有桃》中便有“我歌且谣”的句子,《毛传》进一步注解:“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也就是说,“谣”是民间不必配曲、无需乐器伴奏的演唱形式;又因需合辙押韵,故谣常带有诗的韵律,也就是我们俗语所说的“顺口溜”。
还记得烈日炎炎的夏日,月光皎洁的夜晚:麻雀、乌鸦、喜鹊、八哥,都回到了温暖的鸟巢,沉入甜美的梦乡。打谷场、谷堆旁、水井边、老槐树下、石磨旁,聚满了纳凉的男女老幼。月亮像打米筛似的挂在天上,天空澄澈碧蓝,洁白的云朵变化多端。一会儿像悠闲的羊群,一会儿像天鹅的羽毛,一会儿又像丝丝缕缕的炊烟。
劳作了一天的大人们聚在一起“冲磕子”(聊天):男人们吸着水烟筒,惬意得快活似神仙;女人们胳肢窝里夹着麦秆,手指翻飞地编草帽。我们这些孩子,像小青蛙般活蹦乱跳,瞪着圆溜溜的眼睛仰望星空,随口便唱起了童谣《月亮出来亮堂堂》:“月亮出来亮堂堂,公公出来做木匠,奶奶出来簸白米,媳妇出来纳花底。开开箱,花衣裳。开开箩,花骨朵,开开桶,跳出蛤蟆。”在过去的农村,孩子大多要参与农业生产,劳动本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这首童谣生动还原了家庭劳作场景,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劳动观念,更让他们早早体会到劳动的温度与意义。
还有《又出太阳又下雨》:“又出太阳又下雨,栽黄秧,吃白米。又出太阳又下雨,青蛙出来讲道理。”简单的句子里,藏着农人的生活智慧与童趣。
《簸箕团团》则是典型的游戏类童谣:“簸箕簸箕颠颠,簸箕簸箕团团。火烧龙船,有人买米,掉下海底。”几个孩子手拉手,边唱边转,笑声清脆。游戏本就是孩子生活的核心,在唱童谣、做游戏的过程中,他们既能学到知识、愉悦身心、懂得规则,也能悄悄增进彼此的友谊,那是童年里最纯粹的快乐。
另一首《扯锯拽锯》更添亲子温情:“扯锯,拽锯,烧火,放屁,买老牛,犁田地。犁得个大荸荠。”这个游戏可母子同玩,也能小伙伴双人互动:大人坐在凳子上,孩子坐在大人腿上,大人拉着孩子的手互相拉扯,模仿“拉锯”的动作,边拉边念歌谣。放在今天,这便是最经典的“亲子游戏”,将亲情与玩乐融于一体,让人满心欢喜。
这类童谣,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的藏着童真童趣,有的带着幽默调侃,有的暗含生活哲理,恰似一幅五彩斑斓的“孩童生活画卷”。
除了劳动类、游戏类,绕口令童谣也是孩子们的“心头好”。它本质是一种语言游戏,孩子们在反复念诵中,不知不觉锻炼了语言能力,慢慢做到吐字清晰、口齿伶俐。
比如《两个和尚煮饭吃》:“两个和尚煮饭吃,一个姓波,一个姓毕。波毕不吃毕波汤,毕波不吃波毕汤。”;《房上一根藤》:“房上一根藤,藤上挂铜铃。风吹藤动铜铃动,风停藤停铜铃停。”;《藤与盆》:“山上一个洞,洞口一蓬藤,藤上挂铜盆。风吹藤动铜盆动,风停藤停铜盆停。”;还有《马与瓦》:“一匹马,拴屋檐下。马犟拽下瓦,掉下来打着马。是马骂马,还是马骂瓦?”这些童谣都源于生活,读来妙趣横生。
谜语童谣同样深受孩子喜爱。猜谜语是经典的智力游戏,不仅能帮孩子增长知识,还能锻炼逻辑推理能力,培养他们观察事物、捕捉细节特征的习惯。通常是大人先教孩子猜,孩子学会后,再在小伙伴间互相出题,知识在互动中传播,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像《高高山上》:“高高山上有盘磨,放牛小娃不敢坐。高高山上有筒柴,放牛小娃不敢抬。高高山上有个瓮,放牛小娃抬不动。高高山上有党(方言,指“一群”)兵,个个戴着红领巾。高高山上有堆草,十个先生数不了。”(谜底分别是:牛屎、棺材、井、玉米、头发),每一句都藏着生活细节,猜中时的惊喜,至今想起仍觉鲜活。
最近读到南宋诗人尤袤关于读书的精辟论述:“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琴瑟”,我不禁怦然心动。事实的确如此,读书本就是一件难能可贵的精神活动。
无论世界如何变迁,读书永远是值得尊敬的高尚行为。孩子们,放下手机、拿起书本吧!让读书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就像那些温润的童谣一般,浸透我们的心灵,永远驻留在我们心间。
杨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昆明作协会员,作品发表于《春城晚报》《民族时报》《散文选刊》《海外文摘》《青年文学家》等刊物。
文章仅用于“云南政协报”微信公众号,无稿费。
编辑:何健美
二审:欧阳文军
来源:云南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