扪心自问!论唱腔、论念白、论剧情,那些对样板戏的批判合理吗?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9 19:15 1

摘要:在现当代文学的璀璨星空中,汪曾祺的名字如一颗独特的星辰,散发着迷人的光芒。提到汪曾祺,多数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往往是他那些充满生活情趣与诗意的小说,如《受戒》中描绘的纯真质朴的小和尚与少女的朦胧情感,将人性的美好展现得淋漓尽致;还有那清新自然的散文,像《人间草

在现当代文学的璀璨星空中,汪曾祺的名字如一颗独特的星辰,散发着迷人的光芒。提到汪曾祺,多数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往往是他那些充满生活情趣与诗意的小说,如《受戒》中描绘的纯真质朴的小和尚与少女的朦胧情感,将人性的美好展现得淋漓尽致;还有那清新自然的散文,像《人间草木》里对一草一木、一茶一饭的细腻描写,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仿佛带着读者走进了他那充满烟火气的世界 ,让人沉醉其中。凭借这些作品,汪曾祺收获了无数读者的喜爱与赞誉,在文学界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然而,在他那耀眼的小说家和散文家光环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常常被人忽视的身份 —— 专业戏剧创作家。在长达四十几年的戏剧创作生涯中,汪曾祺以其独特的才华和对戏剧的热爱,留下了 12 部精彩绝伦的戏剧作品 。这些作品,有的是他独立创作的结晶,有的则是与他人合作的成果。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合作作品中他的名字并未被显著标注,还有几部甚至连剧本本子都未能完整保存下来,这无疑是戏剧研究领域的一大遗憾。

汪曾祺本人一直以 “两栖类” 作家自居,将小说家和戏剧编剧这两个身份并重。在他心中,戏剧与小说的地位同样重要,都是他表达内心世界、展现文学才华的重要方式。他曾在《两栖杂述》中坦言:“我是个两栖类。写小说,也写戏曲。” 从他年幼时起,对戏剧的浓厚兴趣便如一颗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并贯穿了他的一生。后来,戏剧不仅是他的爱好,更成为了他的正式职业。

但目前国内外关于其戏剧的专业性研究,与他在小说和散文领域所受到的关注相比,显得极为冷清。究其原因,一方面,汪曾祺的小说和散文声名远扬,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他在戏剧创作方面的才华。另一方面,他不像曹禺、夏衍、郭沫若等戏剧名家那样,从一开始就专注于戏剧创作并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成为戏剧研究领域的焦点。汪曾祺的戏剧身份相对较为隐蔽,研究者们很少将他作为专门的戏剧研究对象,导致目前关于他戏剧的研究成果总量不多,仅有 100 篇左右。

更为突出的是,汪曾祺主笔的《沙家浜》作为 样板戏之一,影响力巨大,几乎成为了他戏剧作品的代名词。这部作品具有经典文本的地位,使得绝大多数研究者都将目光聚焦于《沙家浜》,据统计,96% 的论文都以《沙家浜》为研究对象,而对他的其他戏剧作品则鲜有人问津,这就使得汪曾祺戏剧研究呈现出极不平衡的现象。

汪曾祺与戏剧的缘分,从幼年时便已悄然结下。小时候,家乡那些充满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戏曲表演,就像磁石一般吸引着他。每一场演出,他都看得如痴如醉,戏曲里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节以及独特的唱腔韵律,都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热爱戏剧的种子。

青年时期,汪曾祺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在这所汇聚了众多文学大师和思想先锋的学府里,他的文学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戏剧的热爱也愈发浓烈。他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戏剧活动,还曾参与 “晚翠园曲会”,在那里,他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探讨戏剧,交流心得,尽情享受着戏剧带来的乐趣。这段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戏剧知识,也为他日后的戏剧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4 年,汪曾祺迎来了他戏剧创作生涯的重要时刻,他的第一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诞生了。这部作品改编自《儒林外史》的第三回 “周学道校士拔真材,胡屠户行凶闹捷报”,汪曾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对原著进行了大胆的改编和创新。他巧妙地运用京剧的艺术形式,将范进中举前后的种种境遇和人物的复杂心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对范进中举后癫狂状态的刻画,通过精彩的唱词和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该剧一经上演,便获得了北京市戏剧调演京剧一等奖,这无疑是对他戏剧创作才华的高度认可,也让他在戏剧界崭露头角。

此后,汪曾祺的戏剧创作之路便一发不可收拾。1961 年底,他被调入北京京剧团,成为了一名专职编剧,这也标志着他正式开启了长达三十多年的专业戏剧创作生涯。在这期间,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戏剧创作中,与其他创作者们密切合作,共同打造了一部又一部精彩的戏剧作品。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当属京剧《沙家浜》。

1963 年 11 月,汪曾祺作为主要执笔人加入沪剧《芦荡火种》改编创作组,开始了《沙家浜》的创作历程。在改编过程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学功底和创新精神,对剧本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他深入挖掘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内涵,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精彩的情节设置,使阿庆嫂、郭建光等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剧情也更加紧凑扣人心弦。1964 年,改编后的《芦荡火种》在全国上演几百场,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了京剧革命化的又一个样板。

除了《沙家浜》,汪曾祺还参与创作了许多其他优秀的戏剧作品,如《王昭君》《凌烟阁》《杜鹃山》《小翠》《雪花飘》《擂鼓战金山》《裘盛戎》《一匹布》《一捧雪》《宗泽交印》等 。这些作品涵盖了多种题材和风格,既有对历史故事的精彩演绎,如《王昭君》中对王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的独特诠释,展现了她为了国家和平而牺牲自我的高尚情怀;也有对现实生活的生动描绘,像《雪花飘》则聚焦于普通人的生活琐事,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生活中的温暖与美好。在创作过程中,汪曾祺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不断尝试新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努力将戏剧的文学性与舞台表演性完美结合。

《沙家浜》的故事,有着真实的历史背景,那是一段充满热血与牺牲的抗战岁月。1939 年,江南抗日义勇军奉命西撤,留下了刘飞、夏光、黄烽等 36 个伤病员和一所后方医院 。当时的常熟县委书记李建模,果断决定把后方医院和伤病员安置在阳澄湖附近的农民家里,依靠人民群众的掩护,让伤病员在芦苇荡中养伤。一旦有危险情况,他们便迅速转移到芦苇荡深处,与敌人展开巧妙的周旋。这些伤病员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克服了重重困难,顽强地坚持斗争,为抗战胜利保存了宝贵的力量 。这段真实的故事,后来成为了艺术家们打造红色经典的珍贵素材,也为《沙家浜》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7 年,军旅作家崔佐夫专程来到苏州、无锡、常熟、太仓等地,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深入采访 。他与那些亲身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们交谈,收集了大量关于后方医院伤病员坚持阳澄湖斗争的资料,创作出了纪实文学《血染着的姓名 —— 三十六个伤病员的斗争纪实》 。这部作品虽然篇幅不长,仅有七千字,但却生动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相持阶段,苏南水网密布地带敌我犬牙交错斗争的壮丽画卷,让人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当年斗争的残酷与艰辛。同年,曾任新四军 18 旅旅长的刘飞将军,在回忆往昔峥嵘岁月时,口述了自己的战斗经历,写成了长篇回忆录《火种》 。这部回忆录以刘飞的亲身经历为主线,详细地记录了他在抗战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为后人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1963 年 11 月,北京京剧团成立了由汪曾祺、薛恩厚、肖甲、杨毓珉组成的创作小组,开始了将《芦荡火种》改编为京剧剧本的工作 。改编过程中,他们面临着诸多挑战,既要保留原剧的精华,又要根据京剧的特点进行创新。汪曾祺作为主要执笔人,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文学才华和对戏剧的深刻理解。他深入研究了原剧的剧情和人物,对剧本进行了精心的打磨和润色。在唱词创作方面,他注重语言的简洁明快、朗朗上口,同时又富有诗意和文化内涵。他为阿庆嫂和刁德一设计的 “智斗” 一场戏的唱词,堪称经典,“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 这段唱词不仅生动地展现了阿庆嫂的机智和泼辣,而且韵律优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在改编过程中,剧名也经历了多次变化。最初改编本名为《地下联络员》,但这个名字并没有准确地传达出剧本的核心内容和主题。后来,经过讨论和思考,他们将剧名改为沪剧原名《芦荡火种》 。1964 年 3 月底,市委领导第二次审查后,指示马上公演,对外推出。然而,在演出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些问题。

毛主席在观看了京剧《芦荡火种》后,提出了三点意见 :一是觉得剧中新四军的音乐形象不饱满,要鲜明地突出新四军战士的音乐形象;二是军民鱼水关系不够突出,要加强军民关系的戏;三是结尾不合适。移植改编的京剧保留了沪剧新四军利用胡传魁结婚,乔装吹鼓手和轿夫喜堂聚歼敌酋的情节,毛泽东认为这样一来,结尾成了闹剧,全剧就成为风格不同的两截子了,应该改为新四军正面打进去,要突出武装斗争的作用,用武装的革命消灭武装的反革命 。此外,毛主席还幽默地说:“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再说,那时抗日革命形势已经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嘛!” 于是,经提议,正式将剧名改为《沙家浜》 。

北京京剧团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对剧本进行了第三次修改 。他们在音乐设计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加入了激昂的旋律和合唱,使新四军的音乐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在剧情方面,加强了军民鱼水情的描写,让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对新四军的支持和拥护。结尾部分也进行了重新创作,改为新四军正面打进去,突出了武装斗争的作用,使全剧的风格更加统一,主题更加鲜明。1965 年 2 月 27 日,重排改名后的《沙家浜》在北京公演 。这次公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观众们对这部戏赞不绝口。随后,该剧在上海等地也开始公演,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至 1970 年,《沙家浜》定本,在《红旗》杂志社发表 。至此,这部经典的革命现代京剧正式诞生,成为了中国戏剧史上的一座丰碑。

《沙家浜》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不仅因为其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更在于它在艺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无论是人物塑造、唱词与语言,还是剧情架构,都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在人物塑造方面,《沙家浜》堪称典范。阿庆嫂是剧中最为出彩的人物之一,她以春来茶馆老板娘的身份为掩护,从事地下工作。她机智勇敢、沉着冷静,面对敌人的刁难和威胁,总能巧妙应对,化险为夷。在 “智斗” 一场戏中,她与刁德一、胡传魁三人之间的精彩对白,将她的智慧和胆识展现得淋漓尽致。当刁德一试图通过旁敲侧击来试探她时,她不卑不亢,用巧妙的言辞回应,既没有露出破绽,又让刁德一无计可施。

她的那句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 不仅展现了她的江湖阅历和机智,更成为了经典的唱词,被人们广为传颂。阿庆嫂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戏剧舞台上的经典女性形象之一,她代表了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那些勇敢无畏、机智灵活的地下工作者。

郭建光作为新四军指导员,他的形象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他坚定勇敢,具有强烈的革命信念和使命感。在沙家浜养伤期间,他时刻关注着战局的变化,积极组织伤病员进行训练,准备随时投入战斗。他与阿庆嫂、沙奶奶等群众紧密合作,共同抗击敌人。他的唱段 “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全凭着劳动人民一双手,画出了锦绣江南鱼米乡。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岂容日寇逞凶狂!战斗负伤离战场,养伤来在沙家浜。半月来思念战友与首长,也不知转移在何方。军民们准备反‘扫荡’,何日里奋臂挥刀斩豺狼!伤员们日夜盼望身健壮,为的是早早回前方!” 表达了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敌人的痛恨,以及渴望早日重返战场的决心,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一名革命战士的高尚品质和坚定信念。

沙奶奶则是一位朴实善良、深明大义的革命群众代表。她对新四军战士关怀备至,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照顾他们。当刁德一审问她新四军伤病员的下落时,她毫不畏惧,用坚定的言辞痛斥敌人的罪行,展现了她的勇敢和正义。她的唱段 “那一天同志们把话拉,在一起议论你沙妈妈。七嘴八舌不停口,一个个伸出拇指把你夸!你待同志亲如一家,精心调理真不差。缝补浆洗不停手,一日三餐有鱼虾。同志们说:似这样长期来住下,只怕是,连累你老人家。沙奶奶呀!你为我们费了多少心血,吃了多少苦,长了多少白发!” 生动地体现了她与新四军之间深厚的鱼水情,让观众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对革命事业的无私支持。

《沙家浜》的唱词和语言也极具特色。汪曾祺在创作唱词时,充分发挥了他的文学功底,将文学性与戏剧性完美结合。唱词不仅富有诗意,而且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易于观众理解和接受。除了前面提到的 “智斗” 唱段,还有许多经典的唱词,如郭建光的 “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挺然屹立傲苍穹。八千里风暴吹不倒,九千个雷霆也难轰。烈日喷炎晒不死,严寒冰雪郁郁葱葱。那青松逢灾受难,经磨历劫,伤痕累累,瘢迹重重,更显得枝如铁,干如铜,蓬勃旺盛,倔强峥嵘。崇高品德人称颂,俺十八个伤病员,要成为十八棵青松!” 这段唱词以青松自比,表达了新四军战士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品质,语言豪迈大气,富有感染力。

从剧情架构来看,《沙家浜》情节紧凑,跌宕起伏,充满了张力。故事围绕着新四军伤病员在沙家浜的养伤和斗争展开,通过阿庆嫂与敌人的斗智斗勇、郭建光带领伤病员坚持战斗、沙奶奶等群众对新四军的支持等多条线索,将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抗日的主题展现得淋漓尽致。剧中设置了许多悬念和冲突,如阿庆嫂如何掩护新四军伤病员、刁德一能否识破阿庆嫂的身份、新四军如何消灭敌人等,这些悬念和冲突紧紧抓住了观众的眼球,使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紧张和关注。

同时,剧情的发展又合情合理,没有丝毫的牵强附会。每一个情节的转折和发展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让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例如,在 “智斗” 一场戏中,阿庆嫂与刁德一之间的对话看似轻松,实则暗藏玄机。每一句话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既符合人物的性格和身份,又推动了剧情的发展。阿庆嫂通过巧妙的言辞,成功地化解了刁德一的试探,为新四军伤病员的转移争取了时间。这场戏不仅展现了阿庆嫂的智慧,也让观众感受到了革命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对传统戏剧的革新

汪曾祺对传统戏剧的革新,是他戏剧创作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彰显了他独特的艺术追求和创新精神。在他看来,传统戏剧虽然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诸多方面存在着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亟待变革。

他敏锐地察觉到传统戏剧语言的陈旧与粗糙,难以满足现代观众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传统戏剧的语言往往遵循着固定的模式和套路,缺乏生活气息和时代感,显得刻板而生硬。汪曾祺决心打破这种局面,他将现代文学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引入戏剧创作中,对传统唱词和念白进行了大胆的改造和革新。

剧情结构的松散也是传统戏剧的一大弊端。传统戏剧往往过于注重情节的曲折和离奇,而忽视了剧情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导致整个故事显得拖沓冗长,缺乏张力。汪曾祺在创作中借鉴了西方现代戏剧的表现形式和技巧,对剧情结构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安排。他注重情节的紧凑性和节奏感,通过设置悬念、冲突和转折,使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在《范进中举》中,汪曾祺巧妙地安排了范进中举前后的情节,将他的落魄与得意、周围人的冷漠与热情进行了鲜明的对比,使故事充满了戏剧性。范进中举后的癫狂状态,以及胡屠户等人对他的态度转变,都让观众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也对科举制度的弊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种紧凑的剧情结构,不仅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也增强了戏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人物塑造方面,传统戏剧往往存在着人物性格简单化、脸谱化的问题,人物形象缺乏立体感和真实感。汪曾祺则致力于塑造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他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王昭君》中,他对王昭君这个人物进行了全新的塑造。传统的王昭君形象往往是一个被动远嫁、命运悲惨的女子,而汪曾祺笔下的王昭君则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和坚定信念的女性。她为了实现民族的和平与友好,勇敢地踏上了出塞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她既有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也有对未来的迷茫和恐惧,但她始终坚定地追求着自己的目标。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写,使王昭君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也让观众对这个历史人物有了全新的认识。

汪曾祺还将小说的叙事手法融入戏剧创作中,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叙事模式。他注重细节描写和心理刻画,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人物的情感变化和生活状态。在《大淖记事》改编的戏剧中,他通过对巧云被玷污后的心理描写,展现了她内心的痛苦和挣扎,以及她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这种小说叙事手法的运用,使戏剧更加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也为传统戏剧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