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笔记侠于2025年7月13日到20日举办的Global PPE(全球政经哲)课程美国硅谷站讲座内容摘要:本篇深度解析,由资深硅谷人才专家Tom Zhang博士为大家带来满满的干货,将带您穿透光环,直击硅谷人才生态的核心引擎、法律边界、管理精髓与文化基因,揭示这片创新沃土持续创造奇迹的底层逻辑与鲜为人知的挑战。
组织管理
笔记君说:
硅谷,一个仅300万人口的地方,却创造了许多科技和财富奇迹!
它是怎样成为驱动全球科技的心脏,源源不断输出改变世界的产品与理念?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独特的人才密码?
为何这里的公司敢于打破常规,从禁止竞业协议到推行薪酬透明法?
谷歌、英伟达、奈飞等巨头又各自奉行怎样独树一帜的人才观与管理哲学?
本篇深度解析,由资深硅谷人才专家Tom Zhang博士为大家带来满满的干货,将带您穿透光环,直击硅谷人才生态的核心引擎、法律边界、管理精髓与文化基因,揭示这片创新沃土持续创造奇迹的底层逻辑与鲜为人知的挑战。
希望今天的内容,对你有所启发。
一、硅谷为什么那么厉害?
1.硅谷简介首先介绍一下硅谷。硅谷地区并不大,人口约300多万,面积是北京的大约30%,但这300多万人创造了全世界排名第19的GDP,超过瑞士、瑞典、沙特阿拉伯等许多国家。
无论你住在中国哪个城市,或者世界其他哪一个地方,你和硅谷都是息息相关的,因为许多著名的科技公司都在这里影响你的生活和工作。
如果你使用苹果手机,它是苹果公司设计的;
如果你使用小米或华为的手机,安卓系统是谷歌开发的;
如果你使用惠普(HP)打印机,惠普也在硅谷创办的;
如果你玩游戏,例如EA(电子艺界)的使命召唤系列,总部也在硅谷。
美股七巨头(苹果、微软、Alphabet、亚马逊、Meta、英伟达、特斯拉),其中有五家总部在硅谷,只有微软和亚马逊两家在西雅图(注:特斯拉的名义总部后来迁到了德州),硅谷是一个高科技人才聚集的人才高地。
2.硅谷创造奇迹的原因
为什么 300多万人口能创造出震惊世界的奇迹?
这是大家眼中的硅谷之迷,值得深思。
硅谷是资金高度密集的区域,全美国的风险投资中,大约 30%-40%集中于硅谷。
2024年更是极其夸张的一年,硅谷的初创企业吸纳了 900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占美国风险投资总额 1780亿美元的 57%。
今年6月,OpenAI前CTO Mira Murati创立的Thinking Machines Lab,宣布完成融资 20亿美元种子轮融资,刷新了种子轮融资的历史纪录,这家 AI公司估值 120亿。
这种早期项目获得高额融资的案例改写了风投行业的历史:团队尚未成型,共同创始人还没有宣布,产品也未发布时。估值已达百亿美元级别。
硅谷虽是高收入区域,但对于创业者来说,员工的工资成本也很高。
建议出海企业慎重考虑:硅谷人工很贵,是否值得在此高成本招募人才?即便支付高额薪酬,如果你们公司不是特别优秀,在这里也很难找到很好的人。
实际上,美国人的收入水平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高。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2024年美国家庭实际年收入的中位数为 75580美元。
在美国,一辆特斯拉 Model S的价格,大约是 7.5万美元,相当于一个普通美国家庭一年的收入。美国人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富裕。
但美国没有攀比,人们各自生活;你有钱开豪车住豪宅,与我无关;各种社会福利很完善,穷人也有饭吃。
在美国,贫富差距很大,在华裔中更为显著。
2022年的一项调用显示,收入前 10% 的华裔家庭,是收入在底部 10% 的华裔家庭的 19.2 倍;印度裔的差距约9.8 倍。
平均收入的计算方法具有误导性,许多人抱怨自己的收入总是被平均,真正有参考意义的是中位数收入(笔记侠注:把所有收入从高到低排列,取最大值和最小值的中间)。
在美国,有一个“30万美元俱乐部”,即员工的年度总薪酬中位数达30万美元的企业(含股票价值),三家公司都在硅谷,最高的是Meta(Facebook)是 38万美元,谷歌是 33万美元、英伟达近 30万美元。
这个薪酬中位数的数据是哪里来的?这要感谢美国证监会(SEC)。
美国证监会要求总部在美国的上市公司,必须在年报(非季报)中披露员工薪酬的中位数及 CEO的收入,但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比如百度、网易等)不受该规定限制,所以我们不知道百度/网易员工的薪酬中位数。
为什么要 SEC要求上市公司公布员工的薪酬中位数呢?因为上市公司是公众公司,涉及股民的公众利益。
CEO的薪酬和员工薪酬的中位数之比,也是美国投资人关注的指标,几十倍很正常,CEO的收入相当于几十位员工的收入。
七巨头企业的高级管理层(直接向首席执行官汇报的职位),许多人的年度总薪酬达到2000至3000万美元。
硅谷地区的工资很高,如果想从硅谷挖人并不容易。
以 Meta(Facebook)公司为例:在 2024年,7.6万名员工中有一半的年度总薪酬高于38万美元。
同样,谷歌虽有裁员,目前仍有 18万员工,以 2024年报中披露的 33万美元薪酬中位数计算,至少有 9万人的薪酬高过 33万美元。
亚马逊员工的薪酬中位数不高,大约 3万美元,因为聘用了大量仓储物流人员,他们的工资不高。特斯拉的薪酬中位数也不高,因为有大量的生产线工人。
美国上市企业的年报是有一些滞后性的,2025年的薪酬中位数要到2026年中才披露。
美国上市企业信息披露制度非常严格:英伟达今年发布的公司年报中披露黄仁勋有一儿一女在英伟达工作,女儿的年薪超过 100万美元,儿子的年薪约50多万美元。
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企业(如百度、网易)不受此类监管约束,无需披露员工的薪酬中位数。
硅谷贫富差距非常大,少数家庭的收入非常高,比如“双码”家庭, 指夫妻双方都是写代码的软件工程师,家庭年收入可达 50万到 100万美元。
硅谷的房价是美国平均房价的4倍,但和北上广深的房价相比可能还算便宜,很多国内的朋友来硅谷后觉得房价还可以接受。
新闻中常见美国公司裁员,比如谷歌、微软、IBM等科技公司裁员,但这些科技人员在美国1.7亿的总就业人口中占比其实很小。
当前美国失业率在 4.2%左右,这个失业率还是很低的。美国老龄化严重,但移民的增加缓解了这个问题。
3.硅谷为什么这么厉害?
① 人口结构年轻化
25-44岁群体占比达30%,超过65岁的约16%;
② 高等教育程度人口占比高
学历和教育平均水平都非常高。
③ 华裔人口比例高
在硅谷,亚裔约占1/3,白人占1/3,西班牙裔占1/3(加州原属墨西哥领土)。其中亚裔人口的1/3为华裔,占硅谷总人口约1/9。按 300万总人口估算,华裔规模约 30多万,相当于九个人中就有一个中国人。
④ 海外移民多
硅谷41%的居民是美国以外出生的移民,美国整体的移民比例约14%。
⑤ 人才机制
鼓励人才流动,加州法律禁止雇主签订竞业协议,即使和员工签了也无效。
2024年4月23日,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以3-2的投票结果通过了一项最终规则,禁止将竞业限制条款加入劳动雇佣协议中。
目前美国的劳动力市场中大概有 18%(约3000万人)还受着竞业协议的约束。
不允许签竞业协议并不是允许员工偷窃知识产权,从原来的雇主直接下载代码、配方或技术秘密的,属于违法行为。
但是如果通过头脑记忆,重新把代码写一遍则是完全合法的。
二、硅谷一些法律风险提示和案例
没有竞业协议,并不等于不尊重知识产权。
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有两种:民事诉讼(赔偿性)与刑事诉讼。如果涉及技术跨境转移至外国,或者受益者是外国主体,可能构成经济间谍罪。
下面有3个案例:
案例1(特斯拉电池装配线案)
宁波某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原系特斯拉在加拿大收购的电池设备公司的前员工,离职后在华提供同类技术咨询。
FBI通过钓鱼执法(假扮客户索要技术资料)获取证据,涉事德国籍人员(持中国永久居留许可)被捕判刑。
2023年 AI 大模型热潮期间,谷歌总部的华人员工林某,在职期间,于上海实名注册了多家公司,宣称自己是全球具有万张GPU卡训练经验的10个人之一。
案发后被起诉,此案还在审理中。
案例3(走私军用充气船)
2021年,一名美国华裔涉嫌从美国走私军用船,被控诈欺和串谋伪造文书等,认罪后被美国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半。
三、美国的“薪酬透明法”和“职场背景调查”
1.薪酬透明法
“薪酬透明法”很有意思,在美国共有15个州推行类似法规。
薪酬透明法是指企业在招聘时需明确公示岗位的薪资范围,面试时不能问候选人现在的薪酬。
下面是一个招聘广告的例子:Open AI公开招聘的某岗位的薪酬范围是 32.5万到 49万美元。
薪酬透明法与美国的性别平等、同工同酬有关,美国职场存在隐性的性别薪酬歧视。
薪酬透明法立法前,企业可以在招聘时通过询问求职者“上一份工作的薪资”(部分企业会以此为基础小幅加薪),导致女性求职者因历史薪资基数较低,长期陷入“薪资天花板”困境。
因此,美国的 15个州规定:企业在招聘环节不能询问求职者的过往薪资水平(硅谷企业也需遵守此规定)。
这一限制消除了“历史薪资锚定”现象,而且为减小性别薪酬差距提供了法律支撑。
薪酬透明法要求招聘时公开当前岗位的薪酬范围,强调岗位的胜任能力,薪水完全取决于岗位自身,与候选人过往薪资无关。
披露招聘岗位的薪酬范围是强制公开的,这是雇主的法律责任。
2.职场背景调查
再说美国职场的背景调查,核心是对客观事实的核查,主要包括:
学历认证:核实毕业院校及专业真实性。雅虎前CEO Scott Thompson 谎称拥有计算机专业学位,被发现后被迫辞职。
犯罪记录:联邦、州、县三层记录。美国法律限制只能筛查7年内的犯罪记录(除恶性犯罪如谋杀等公众可查案件外),这么做是为了给轻微违法者提供改过自新、融入社会的机会。
身份验证:确认被雇佣者确系本人(如核对护照、驾照上的法定姓名与提供的信息)。
毒品测试:通常采用尿液检测或毛发检测,筛查是否曾经吸毒。此项在大型企业(尤其是媒体、零售业高管和普通员工)中较为普遍。
公司为什么会重视毒品检测?因为吸毒者极易丧失自控力和突破道德底线,行为难以约束。
比如零售业的店铺,虽然监控严密,但吸毒者可能不计后果地进行偷盗或破坏——即使被摄像头记录并起诉,公司已然遭受财产损失(盗窃物品)或运营中断(破坏设备)。
四、谷歌的招聘标准和人才观
谷歌有一本畅销书著作,中文版名为《重新定义团队》(英文原名“Work Rules!”),作者是谷歌前高级副总裁拉斯洛·博克(Laszlo Bock)。
这本书提到,早期谷歌的人力资源团队由三部分人才组成:
三分之一是传统HR(负责薪酬福利等);
三分之一来自麦肯锡、埃森哲等战略咨询公司(拉斯洛·博克的前任HRVP就是麦肯锡合伙人);
另外三分之一是具备工程技术背景的。
此外,谷歌最早将“人力资源部”(Human Resources)称为“人力运营部”(People Operations),如今这在硅谷已成为主流称谓。
“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s)这个词有时显得缺乏温度,将人视为矿产般的资源,不够人性化。“人力运营”(People Operations)则强调“以人为本”。
谷歌在HR领域进行了诸多创新,比如致力于将难以量化的工作领域进量化管理。
在管理学领域有一句名言:“如果你无法衡量它,你就无法改进它”(If you can’t measure it, you can’t improve it)。
因为无法判断好坏,谈何提升?以招聘工作为例:如何界定谁是好HR?谁是差的?如何量化评估?早期的谷歌自主研发了一套招聘管理系统。
例如,若某位候选人的简历在收到7天内未被处理,系统会自动发送提醒邮件给招聘官的主管。再过7天仍无动静,系统会再次向主管发出警告。
2.谷歌的招聘流程
谷歌的早期,每一个员工的入职,都需要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审批。即使谷歌员工规模超6000人时,创始人仍每周审阅HR递交的资料,亲自批注。
这种做法叫高层保留招聘终审权(把握最后一关),它的核心逻辑在于:招聘流程中所有参与者(如HR、主管、高管),除了老板,每个人和公司的利益都可能不一致。
招聘HR:他的核心绩效指标是(KPI)常聚焦于填补岗位空缺的速度和数量(完成工作指标),而不是严格筛选最优人才——深度挖角顶尖人才需耗费额外精力与谈判成本。
小组长/主管:首要目标是确保团队正常运转(“有能干活的即可”)。
总监/副总裁:其利益点在于团队规模带来的影响力提升,对人才质量关注度可能低于公司整体需求。用人成本(工资)由公司承担。
所以,企业所有者(老板)才是唯一与企业长期利益完全一致的角色,需要通过否决权来制衡流程中的利益偏差,确保人才决策符合企业核心利益。
谷歌的招聘机制正是使用这个逻辑,在整个流程中,没有人能单独说yes。
3.谷歌跨界用人
谷歌(Google)也有跨界用人。
比如,谷歌有一位华人宇航员,名为艾德·路(Ed Lu)。美国的宇航员大多拥有博士学位,因为他们需在空间站执行实验任务,并非无所事事,而是每日忙于工作。
这些宇航员身体素质卓越,要经过严苛测试,也不存在高血糖、高血压或糖尿病等健康问题,聘用他们几乎可以胜任任何岗位。
特斯拉(Tesla)早期有众多销售人员出身于斯坦福大学的校队运动员,他们具备显著的运动员精神特质——不畏失败,能够克服种种困难达成销售目标。这种韧性特质与销售工作非常匹配。
谷歌的安全副总裁Chris Rackow,我曾玩笑称其为“谷歌的锦衣卫总管”,曾服役于美国精锐特种部队“海豹突击队”,该部队规模精悍。
歼灭本·拉登即为该部队执行的任务(Chris 并没有参加这次行动)。Chris 还担任多年的 FBI 特工。
谷歌招募人才,明确指向那些资质外显、无明显短板的人才。Chris 毕业于美国海军军官学校,和西点军校(陆军军官学校)地位相当,亦属顶尖军校。
4.谷歌的OKR绩效考核策略
OKR(目标与关键成果)管理方法很多人熟知。在此我强调一点:OKR的关键之一在于透明度。在中国企业中,字节跳动应用OKR最为成功,其创始人张一鸣的OKR内容也对员工公开。
谷歌近几年进行了一项绩效改革,关键词是“影响力”。
传统绩效考核的关键词是预期(Expectation),通常采用“超出预期”、“符合预期”和“低于预期”等类别。
但“预期”一词主观性过强:所谓“预期”究竟是谁的预期?是公司的预期?还是领导的预期?若团队人员能力各异,其预期是否统一?该预期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过高或过低?
“预期”这一概念模糊性太强,谷歌选择将其替换为“影响力(Impact)”。这与中国管理者常用的“结果导向”理念相似——即关注个人实际产出的成果。
绩效考核的核心在于:你为公司带来了哪些实质性的“影响力”?
例如,是否助力公司盈利?是否成功攻克重要客户?是否解决了关键问题?需要考察的是:有你和没有你存在何种差异?
引入“影响力”作为核心评估维度十分关键,我将其理解为中文语境下更强调的“结果导向”——无论个人背景如何,最终须为公司创造可衡量的价值。
五、英伟达的扁平化管理和绩效考核
1.英伟达的扁平化管理
英伟达(NVIDIA)创始人黄仁勋(Jensen Huang,俗称黄教主)的管理模式:其组织架构高度扁平化,老黄目前直接管理约60位高管。
而黄教主坚持扁平化管理,且极少进行“一对一”(one-on-one)沟通。他倾向在全体会议中沟通,确保信息绝对透明——高管A与高管B接收的信息完全同步。
2.英伟达的目标方法论
黄教主常用的一个概念:EIOFS(Early Indicators of Future Success - 未来成功的早期指标)。
其核心理念是:在业务或项目的初期阶段,设定传统OKR或KPI可能较为困难。
它更关注识别预示未来成功的早期信号,类似于“三岁看大,七岁看老”——通过初始迹象判断项目潜力。
在一次采访中,黄仁勋列举了英伟达的关键“早期指标”:
第一,其GPU在全球排名前100的超级计算机中的占比(当前已超过50%)。
只要全球顶尖超算大多采用英伟达芯片,即表明公司持续领先。若某日AMD等竞争对手在前100超算中的占比大幅提升,挤压英伟达份额,则预示潜在危机。
第二,并行计算平台CUDA在网上的学习教程下载量。
这反映了开发者生态的活跃度与潜在增长空间。黄仁勋选用的是与英伟达业务特性高度相关的特定指标。管理者可依据自身业务探索类似关键指标。
OKR管理的难点,是在项目的早期,很难找到精准衡量业务健康度的核心指标。若能有效识别并追踪 EIOFS 指标,管理将事半功倍。
六、奈飞的管理理念
硅谷另一家传奇企业奈飞(Netflix),其管理理念极具先锋性,尤其是人才管理方面。奈飞出版过一本经典著作《奈飞文化手册》。
奈飞的薪酬很有特色,能够提供美国市场最高水平的基本月薪。
例如,假设 Google 某员工年薪38万美元,其中约 20万为基础工资,18万为奖金与股权。
奈飞试图从谷歌挖角这个人,会直接提供38万美元的全部现金年薪(按双周发放);若员工看好奈飞股票,也可选择用薪酬的一部分换为公司的股票期权。员工可根据个人需求来选择,比如年轻人买房、育儿需要更多现金。
然而,奈飞模式难以效仿,因其业务特性——每月稳定收取用户订阅费,现金流极佳,方能支撑高额现金薪酬。
这与其业务模式紧密相关。理论上,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拥有稳定现金流的国企也具备支付高月薪的条件,但受限于一些机制难以实现。
七、微软的绩效考核
微软也对绩效考核进行了改革。传统方式是一年两次,员工和管理者都需要填写大量表格。
对微软这样的大公司而言成本很高的,试想年薪数十万美元的工程师耗费时间填表,实在是资源浪费。
与思科(Cisco)等硅谷公司一样,微软也取消了冗长的大规模填表式的考核,代之以频次更高(如月度)、耗时更短的即时反馈(Check-in)机制。
此举优势在于奖惩更及时。传统的年度绩效评估存在滞后:若员工1月份做出重大贡献,却需等到年底表彰奖励;若员工2月份犯下错误,年底才予批评则为时已晚。
及时反馈正成为绩效管理领域的新趋势。
八、硅谷公司的校园招聘
美国企业(尤其是硅谷大公司)极为重视校园招聘,将其视为核心人才管道。其逻辑在于:人才的价值与年龄并非绝对正相关——每届毕业生中总有少数能力远超同龄人的佼佼者。
此类顶尖学生往往比往届师兄师姐更为出色。硅谷巨头正是通过主动发掘并吸纳这些潜力新人,将实习生项目定位为“人才选拔渠道”,而非单纯利用廉价劳动力。
特斯拉(Tesla)早期,约四分之一实习生可能最终转正。
任何面试都有局限性,即便经验丰富的招聘专家,很难在数小时内精准判断人才潜力,难免存在误判。
写在最后
硅谷的奇迹,绝不是偶然。
它源于年轻化、高知化、多元化的移民土壤,更根植于一套鼓励流动(如禁止竞业协议)、崇尚透明(如薪酬透明法)、拥抱“敢想敢做”并赋予员工“主人翁精神”的独特机制与文化。
谷歌、英伟达、奈飞、微软等巨头各具特色的人才选拔、绩效管理与组织理念,无不彰显着这片土地对“人”的深刻理解与极致运用、伟大的创新不仅需要技术突破,更需要匹配的、敢于打破常规的人才生态与管理智慧。
理解硅谷,就是理解未来创新竞争的核心。
笔记侠Global PPE(全球政经哲)26级课程将持续深耕全球创新高地,2026年美国模块硅谷&西雅图站课程再次启动。
这绝不是一次走马观花式的“海外游学”。出海,是未来十年除了数智化之外的唯一机会,而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AI,是未来十年除了出海之外的唯一机会,美国是AI的领先之地。
笔记侠Global PPE(国际政经哲)直插商业与创新的腹地——深度走访顶尖企业、政治学家、经济学家,与当地真正“局内人”(企业家、创业者、高管)高频互动、深度讨论,目标明确:构建美国西海岸(硅谷和西雅图)生态的一手认知,链接关键资源,深度思考出海战略和AI战略。
为什么必须理解“PPE”(政经哲)?
因为商业的表象之下是经济逻辑,经济被政治力量塑造,政治运行于法律框架,而法律则深深根植于文化土壤。
笔记侠Global PPE(国际政经哲)的独特价值,就在于带你看透这层层递进的顶级决策认知框架。你将获得的,是与各领域(政、经、哲、法、商)置身美国的专家、企业家、创业者与高管人群开放交流的机会,他们提供的是普通海外游学无法复制的深度洞察。
与谁同行,决定你能走多远、看多深。
此行汇聚的,是中国第五代企业家中的佼佼者。在高浓度、高质量的场域中,与最有可能定义未来的同行者实现认知的突破、资源的推进,思维的提升、价值的增强、情谊的缔结。
稀缺性,源于不可复制的组合:直击深层的认知框架+思想与实践引领的师资+第五代企业家同行者+深度本地链接。这构成了笔记侠PPE商学院校友圈的生态。
笔记侠PPE商学院,立志于未来商业领袖的摇篮,加入我们,与卓越者同行。
来源:笔记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