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背后,都藏着教师们默默付出的身影。他们以爱为犁,以智为种,在学生心中播撒希望的种子;他们用坚守诠释责任,用温暖化解困惑,将平凡的日子谱写成动人的育人篇章。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背后,都藏着教师们默默付出的身影。他们以爱为犁,以智为种,在学生心中播撒希望的种子;他们用坚守诠释责任,用温暖化解困惑,将平凡的日子谱写成动人的育人篇章。
在第41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开设《我的育人故事》栏目,一起聆听优秀教师的育人故事,感受他们与学生之间的温情瞬间,感受师者匠心的力量。
以英语为桥,筑梦成长之路
楼 艳
松阳县第三中学
于漪老师曾说:“教师做的是打基础的工作,你给孩子打下非常好的基础,那么他一辈子受用不尽。”作为英语老师,我始终在思考:这门语言该为学生筑牢怎样的根基?我想通过两个教学故事,以及这份工作赋予我的成长,说说我的答案。
以信任为光
点亮学生的自信底色
不久前,毕业学生小杰给我发了一段视频——他站在英语演讲比赛的舞台上,用流利的口语阐述观点,最终捧回一等奖。他在消息里笑着说:“老师,顶着你当年封的‘英语宣传大使’名号,我可不能输!”可谁能想到,初一刚入学时的小杰,英语考试常不及格,每次点名回答问题,他要么低头沉默,要么只勉强挤出几个单词。
转机藏在课间的细节里:我发现他总拉着同学侃侃而谈,眼神里满是表达的渴望。我主动找他:“你的表达很有感染力,要不要考虑一下当我们班的‘宣传大使’?”他又惊又喜,犹豫着答应了。我试着让他从传达学校的通知入手,锻炼他的表达能力。第一次登台,他攥着纸条结结巴巴,我立刻带头鼓掌:“能把关键信息说清楚,这就是优秀的开始!”到后来他可以做到说话一气呵成,转述通知清晰详细。我又找到了他,对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落落大方表现给予了肯定。我也表达我对他的期望,希望他能学好英语,将来有一天能成为中国的宣传大使,把中国的故事讲给全世界听。我每天给留他“微型任务”——用三句英语分享新闻或趣事,课堂上特意为他留出发言时间;当他因词汇量不够手舞足蹈比划时,我告诉全班:“敢于展示自己,就是最棒的沟通者!”慢慢地,小杰从“怕开口”变成了“爱表达”。他后来坦言:“若不是您推着我迈出第一步,我可能连走进演讲大厅的勇气都没有。”听到这句话,我更加坚信成功的教育是让个性得以保护,有了自信的底色,学生们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哪怕畏途巉岩不可攀,也拥有会当凌绝顶的勇气。
以提问为钥
打开成长的探索之门
每年迎接初一新生,我都会在第一堂英语课强调:“学习有两个秘诀——学会‘提问’和学会‘求助’。”学会提问就是学会发现问题,这是主动探索世界的起点,也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基石。这项能力,必将成为他们未来创新的基础。求助是成长的智慧,它意味着学会利用周围的资源来克服困难,更快地跨越成长路上的障碍。
起初,多数学生怕问错被笑话,只有少数孩子愿意主动请教老师。为打破顾虑,我在黑板设“提问之星”板块,哪怕是最简单的问题“这个单词怎么读”,只要敢问,就把名字写上去,当众肯定:“敢于提问,就是进步的开始!”
班里的文静女孩小如同学,曾拿着英语期中考试的试卷找到我:“老师,我连简单的句型都记不住,真的能学好英语吗?”我拉着她说:“咱们每天问一个问题,哪怕只是一个单词、一个短语,慢慢积累就会不一样。”从那以后,她成了办公室的“常客”——早读问发音,课后问语法,周末还会发录音让我纠正语调。我还在班里搭了“英语互助角”,鼓励她用“费曼学习法”给同学讲题。
我见证了小如同学在不断地提问和求助中悄然蜕变,她的提问从“老师,这个单词怎么读”变成了“老师,这篇作文我尝试着用其他几种句式表达,你看这样的句子结构正确吗?”她的成绩也从班级中游跃升到前列,成了同学眼里的“英语小老师”。这股“提问热”还蔓延到了全班——周末的微信里,常有学生发来阅读题疑问;寒暑假的学习平板上,满是讨论句型的留言。我想让我的学生们明白,求助不只是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更是一种积极开放的人生态度。当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因为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变得乐观、强大时,我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骄傲。
以双向成长
书写教育的奋进之笔
学生的每一次提问,不仅是在寻求答案,更是在不经意间推动着我走向更广阔的教学境界。为帮他们解答疑惑,我深入研究教材教法,反复打磨课堂设计:撰写的英语教学论文先后获市级一、二等奖;设计的作业方案在丽水市作业设计评比中夺得一等奖;在英语试卷命题、教学技能比赛中多次斩获一等奖;我还获评“丽水市学科带头人”“浙江省教坛新秀”,多次被评为市级优秀指导师。
这些成绩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它们让我更清楚:教师的成长与学生的进步,从来都是双向奔赴。学生的每一次突破,都是我前行的动力;而我的每一分精进,都能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赋能。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只在三尺讲台上,陪着学生从“ABC”到“流利表达”,从“怕犯错”到“敢尝试”。未来,我会继续以语言为桥,以热爱为灯,帮学生筑牢自信、敢为的基础,让他们能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来源|源新闻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