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医疗机构正确处置医疗废物,是预防发生院内感染和相关传染病传播的重要手段。正确的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处置、贮存,是每个医疗机构应尽的法定职责和义务。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主要内容解读:
医疗机构正确处置医疗废物,是预防发生院内感染和相关传染病传播的重要手段。正确的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处置、贮存,是每个医疗机构应尽的法定职责和义务。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出台是为了加强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而制定的法规。
图片来源:健康江苏微信公众号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目的和适用范围:
条例旨在规范医疗废物的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疗废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的危害。
适用于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以及监督管理等活动。
医疗废物的定义:
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图片来源:知麻糖
废物具体包括哪些?
01
感染性废物
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包括被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等污染的除锐器以外的废物;使用后废弃的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废弃的病原体培养基、标本等;隔离传染病患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产生的废弃物。
02
损伤性废物
能够刺伤或割伤人体的废弃的医用锐器。包括废弃的金属类锐器如针头、缝合针等;废弃的玻璃类锐器如盖玻片、载玻片等;废弃的其他材质类锐器。
03
病理性废物
气温的骤降可能会引发一些健康问题,尤其是对于有慢性疾病的人来说。因此,我们需要密切关注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状况,特别是对于感冒、流感等常见疾病的症状。
04
药物性废物
过期、淘汰、变质或被污染的废弃的药物。包括废弃的一般性药物;废弃的细胞毒性药物和遗传毒性药物;废弃的疫苗及血液制品。
05
化学性废物
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性、反应性的废弃的化学物品。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的废弃危险化学品,如甲醛、二甲苯等;非特定行业来源的危险废物,如含汞血压计、含汞体温计,废弃的牙科汞合金材料及其残余物等。
这些类别涵盖了医疗废物的主要类型,确保了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和正确处置,以防止疾病传播和保护环境。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主体责任是谁?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其法定代表人为第一责任人,切实履行职责;应当制定与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有关的规章制度和在发生意外事故时的应急方案;设置监控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负责检查、督促、落实本单位医疗废物的管理工作;对本单位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并为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必要时,对有关人员进行免疫接种。
医疗卫生机构怎样对医疗废物进行管理?
01
医疗卫生机构内医疗废物的收集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及时收集本单位产生的医疗废物,并按照类别分置于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的专用包装物或者密闭的容器内,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应当有明显的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
02
医疗卫生机构内医疗废物的运输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使用防渗漏、防遗撒的专用运送工具,按照本单位确定的内部医疗废物运送时间、路线,将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至暂时贮存地点,运送工具使用后应当在医疗卫生机构内指定的地点及时消毒和清洁。
03
医疗卫生机构内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设施、设备,不得露天存放医疗废物;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的时间不得超过2天,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设施、设备,应当远离医疗区、食品加工区和人员活动区以及生活垃圾存放场所,并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和防渗漏、防鼠、防蚊蝇、防蟑螂、防盗以及预防儿童接触等安全措施,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设施、设备应当定期消毒和清洁。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