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京新药业的2024年财报,或许是最能体现这家老牌药企“守成与突围”矛盾的样本。一边是归母净利润15.04%的同比增长,另一边却是营收增速仅为3.99%,这种“量价背离”的数据背后,折射出传统仿制药企在集采冲击下的生存智慧,也暴露出创新转型的阵痛与不确定性。这家
出品 | 财评社
文章 | 宝剑
编辑 | 笔谈
京新药业的2024年财报,或许是最能体现这家老牌药企“守成与突围”矛盾的样本。一边是归母净利润15.04%的同比增长,另一边却是营收增速仅为3.99%,这种“量价背离”的数据背后,折射出传统仿制药企在集采冲击下的生存智慧,也暴露出创新转型的阵痛与不确定性。这家深耕精神神经与心脑血管领域的龙头企业,正站在“老树开新花”的十字路口——集采出清带来短暂喘息,但创新药的商业化能力尚未经过大规模验证,而市场对其“双轮驱动”战略的信心,更多建立在未兑现的预期之上。
2024年,京新药业以7.12亿元的净利润创下历史新高,但41.59亿元的营收规模却暴露了一个残酷现实:其核心业务的复苏,更多依赖成本削减和结构优化,而非真正的增长动能。销售费用率同比下降2.94个百分点至16.65%,表面看是营销改革的成效,实则是渠道压货与终端议价能力削弱的必然结果。院外市场虽同比增长45%,但这一数字背后是医保支付端的“转移消费”——当集采品种从医院转向药店,看似增量实为存量博弈,患者支付意愿与医保控费政策的双重挤压,注定这种增长难以持续。
更值得警惕的是原料药业务的结构性风险。山东新基地投产与动保产品需求回暖,让8.76亿元的收入降幅略显“温和”,但养殖周期的不可预测性与国际原料药巨头的价格战,始终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医疗器械板块看似稳健,深圳巨烽6.87亿元的收入中,95%的客户集中于设备厂商而非终端医院,这种“中间商模式”在医疗新基建放缓的背景下,抗风险能力存疑。所谓“双轮驱动”,实则仍是仿制药的影子游戏。
作为首款1类创新药,地达西尼胶囊的上市无疑是京新药业的里程碑。全球首创的GABAA受体部分激动剂机制,以及1亿元的首年销售额预测,确实为资本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但细究其商业化逻辑,仍存在诸多硬伤:失眠症市场的高壁垒并非技术独占,而是政策红利——医保目录的快速纳入为地达西尼打开了医院准入通道,但次日嗜睡风险低的宣称能否转化为真实世界疗效?在阿普唑仑、佐匹克隆等成熟药物占据90%以上市场份额的背景下,新药的替代速度将直接决定其峰值能否突破10亿元预测。
更关键的是,地达西尼的成功并未改变京新药业“单点突破”的研发模式。JX11502MA胶囊、JX2201胶囊等后续管线虽布局精神分裂症、降脂领域,但均处于II期或I期临床阶段,距上市仍有3-5年周期。与恒瑞、石药等头部创新药企相比,京新药业的研发投入占比(9.22%)虽高于行业均值,但绝对金额仍显单薄——2024年3.83亿元的研发费用,仅相当于百济神州单季度支出的零头。创新药的商业化能力,从来不是实验室成果的简单复制,而是需要成熟的销售团队、临床试验设计能力与全球视野的资源整合,而这些恰恰是京新药业的传统短板。
管理层将2025年定义为“战略升级元年”,3.5亿至7亿元的股份回购计划被解读为信心提振的信号。但观察其财务结构会发现,7.26亿元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中,有超过40%来自应收账款的缩短——这更像是对账期管理的精算,而非盈利能力的实质性提升。所谓的“研产销一体化”,在仿制药集采常态化背景下,本质仍是成本控制竞赛,与真正的创新驱动相去甚远。
更值得深思的是,京新药业的估值逻辑始终建立在“创新药放量预期”之上。当前PE-TTM约16倍的估值看似安全,实则暗含了对地达西尼未来5年复合增速超30%的假设。若临床数据不达预期,或医保控费政策收紧,这种预期极易瞬间崩塌。而公司对并购扩张的依赖(如深圳巨烽的收购),在资本寒冬中已显疲态——医疗器械板块的毛利率(42.1%)虽高于药品业务,但其轻资产特性与京新药业重资产的仿制药基因存在天然冲突,协同效应的兑现仍需时间验证。
京新药业的困境,恰是中国仿制药企转型的缩影。当集采政策进入“后时代”,企业要么成为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创新药企,要么沦为代工型的“制造车间”。地达西尼的上市证明京新药业具备一定的研发能力,但能否将其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价值,则取决于三个关键变量:
临床试验设计能力——JX2201胶囊等后续管线是否能在差异化靶点上建立护城河;
国际化布局速度——美国IND获批只是第一步,能否与跨国药企达成BD合作才是考验;
管理范式转变——从“项目驱动”到“平台化运营”的组织架构调整,能否支撑起多管线并进的研发节奏。
目前来看,京新药业在这些维度上仍显稚嫩。其创新药团队多出身仿制药背景,对全球监管体系的理解尚停留在表面;制剂出口业务规模不足3%,与恒瑞、复星的跨境布局差距明显;而研发费用资本化比例高达60%,在FDA日益严苛的审评标准下,这种“激进会计”是否能掩盖实际研发效率的不足,亦是潜在风险。
京新药业的2025年,注定是命运分水岭。集采红利的消退已让传统模式难以为继,而创新转型的荆棘之路才刚刚开始。地达西尼的光环终将褪去,届时市场将真正检验这家企业的成色——是能扛起中国精神神经药物创新大旗的破局者,还是困在“仿创结合”迷思中的守夜人?答案或许就藏在接下来的每一个临床数据、每一次BD谈判、每一份季报里。对于投资者而言,与其在估值修复的泡沫中狂欢,不如静待创新药的“真金白银”落地。
来源:财访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