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央视主持人罗京儿子,14岁扛起整个家,母亲再嫁时只提了一要求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0 01:52 1

摘要:很多人至今还记得,每天七点准时坐在电视机前,听他用沉稳、庄重的声音播报新闻,那是让人心安的存在。可谁能想到,48岁的他,就这样被病魔无情带走。

一转眼,罗京离开我们已经十六年了。

很多人至今还记得,每天七点准时坐在电视机前,听他用沉稳、庄重的声音播报新闻,那是让人心安的存在。可谁能想到,48岁的他,就这样被病魔无情带走。

留下的是悲痛欲绝的妻子刘继红,还有年仅十四岁的儿子。

命运残酷地逼迫一个孩子提前长大,成为家里的顶梁柱。更让人意外的是,几年后母亲再婚。

在那场新生活开始前,少年却提了一个要求——正是这句话,让这个家重新凝聚在一起。

如今当年的少年早已长大成人,母亲是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他们的生活又过得如何?

01 少年爱收音机

1961年,罗京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工薪家庭。

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教师,家境普通却温暖有序。

他自小安静不爱喧闹,别的孩子喜欢玩具,他却对收音机爱不释手。

每天守着收音机听新闻,模仿播音员的腔调,成了他童年的乐趣。

高中时,他成了校园广播站的“小主持人”,虽然嗓音还未完全成熟,但那份沉稳和笃定已显露无遗。1979年高考恢复不久,他瞒着家人报考北京广播学院。凭借清晰发音与从容表现顺利录取。

进入大学后,他才发现自己基础薄弱,别人早有朗诵经验,他却几乎是白纸一张。

于是他比别人更努力,别人练一小时他练三小时,别人背稿子他就反复抠字音,直到下巴酸痛。

1983年毕业时,他从“门外汉”蜕变为专业标杆。央视与上海台同时抛来橄榄枝,他选择了央视。

最初他在幕后做配音,每天几十条新闻,哪怕是一个地名也要反复确认。1996年,他终于登上了《新闻联播》主播台成为“国脸”,从那以后,他的声音陪伴了全国观众无数个七点整。

如果要说能力,我认为“零失误”是职业生涯的最大标签。

02 师妹成爱人

事业有成后,他也收获了爱情。

一次拜访老师时,他遇见了比自己小五岁的师妹——刘继红。

清秀大方温婉内敛,很快两人便在老师撮合下走到一起。

1988年两人步入婚姻,婚礼不算盛大却温馨无比。婚后罗京的工作日渐繁忙,常常顾不上家庭。

刘继红没有埋怨,反而默默守护小家,把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

七年后儿子出生,罗京给他取名“疏桐”,寓意坚韧高洁。

虽然工作繁重,但他仍会抽空带儿子去看球、买点心,对儿子而言父亲既严肃又温暖。

妻子守家丈夫守岗,他们的生活平淡却稳固,然而厄运很快降临。

2008年北京奥运前夕,罗京感到身体不适,检查结果如晴天霹雳——淋巴癌。

那一年,他还肩负着火炬手的任务,即便身体抱恙,他依旧举着火炬全程完成传递。

奥运之后他的病情迅速恶化,住院期间,刘继红寸步不离悉心照料。

罗京依旧保持乐观,还叮嘱儿子“要照顾好妈妈”。

2009年6月5日,他永远闭上了眼睛年仅48岁。噩耗传来全国哀悼,追悼会上刘继红哭到昏厥。

父母悲痛欲绝,十四岁的疏桐怀抱父亲遗像,泪水在眼眶打转,却倔强地一言不发。

那一刻,他被迫长大。

03 母亲再嫁前的“唯一要求”

父亲离开后这个家失去了支柱,母亲沉浸在悲痛中,奶奶身体每况愈下。

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疏桐硬是扛起了整个家。

在学校他努力学习成绩优异,在家他照顾母亲和奶奶,安慰母亲“别怕,还有我”。

瘦弱肩膀承载了超出年龄的责任,时间一天天过去,刘继红渐渐从悲痛中走出。

2016年在朋友介绍下,她遇到了一位体贴的企业家,对方真诚可靠愿意照顾母子。

可她心里顾虑重重,担心儿子不能接受。当她试探着与疏桐谈起这件事时,少年沉默许久随后缓缓开口:“可以,但有一个要求——无论怎样都要把奶奶带上。”

这句话让刘继红泪流满面,她意识到儿子最在意的,不是自己是奶奶。

后来,她将这句话告诉那位先生,对方不仅没有拒绝,反而愈加敬重。

就这样,一个濒临散落的家重新聚拢温暖。

这些年,疏桐逐渐长大成人,高中毕业后他选择赴美留学。

身处异乡孤独与挑战并存,可他始终记得父亲那句“做人要脚踏实地”。

他努力学习,积极帮助同学,获得师生好评。

虽然模样更像母亲,但熟悉他的人都说,坚韧和责任感和罗京如出一辙,对母亲他体贴入微,对奶奶他孝顺如初,十六年过去,当年葬礼上抱着遗像的少年,已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男子汉。

罗京远去精神永存

2009年,罗京骤然离世举国震惊,可时至今日他并没有真正离开。

在儿子疏桐身上,我们看见了他的影子,沉稳、坚韧、担当。

在刘继红的选择里,也能感受到他的影响,勇敢面对生活不放弃对家的守护。

一个家庭会因灾难而破碎,也能因爱而重建,正是因为彼此心中那份责任,这个家才没有散。

真正的亲情不是血缘羁绊,是危难时的担当与守望。

真正的爱情不是甜言蜜语,是即便历经风雨,依旧选择守护。

罗京声音永远留在七点钟的新闻中,他的精神通过妻子与儿子代代相传。

当年那个十四岁就撑起小家的少年,用自己坚韧续写了父亲未尽的责任。

父亲虽远去,但他的家从未散。

来源:神州英雄志

相关推荐